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的能长生不老吗?

孙悟空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收他做了徒弟。孙悟空学了长生不老术和各种本领。

本回是全书的一大关键。但是我看到很多《西游记》的导读,这一段总是要跳过去,大概因为它涉及的东西玄而又玄。但我决不回避问题,希望真真切切地讲清楚,而且是用大家可以理解的方式讲清楚:孙悟空的仙术是怎么练就的。

须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仙术口诀,我将逐字逐句地讲解。从现代人可理解的角度出发,尽量不用宗教术语解释宗教内容。也决不说什么“灵魂就是高能粒子”“内力就是场能”这些没有经过证明的观点。只从实际的、可靠的史料和我所知见的修炼经验来谈这个事。

孙悟空学到的到底是什么

须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的本领,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内丹术。

内丹是什么?孙悟空为什么要炼它?祖师还传给孙悟空一首口诀,我们能不能据此口诀修炼?

这里插播一句:我之前说过,《西游记》是最爱东抄西抄的。唯独第二回他没抄,原创成分极高。包括那首口诀,都是他原创的(至少目前我尚未发现)——换句话说,他并不需要抄,他对这里面的道道门儿清。诸位可以据此想一想,这位神秘的作者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须菩提祖师问了孙悟空各种“旁门”(也作“傍门”),这个你学吗?那个你学吗?孙悟空一口咬定,不能长生就不学!于是祖师暗示他半夜到后房来,传他正宗的道法。在祖师看来,正宗的就是内丹术,目的是长生。

关于内丹,我身边的朋友们差不多分成两拨:知道的,门儿清得很(这不得不感谢众多修仙类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不知道的,和他讲内丹,也如堕五里雾中,甚至觉得你在宣传迷信。

要知道内丹是什么,首先得知道“外丹”是什么。道教是讲究炼丹的,最开始是拿着铅、汞做试验,希望能炼出长生不老的金丹来——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些物质都是重金属,有剧毒,白白吃死了不少人。

到了宋代以后,道士们纷纷对这种实打实的外丹彻底放弃,转而内炼,却借用了外丹的一些术语,他们认为:人体就是一座大丹炉,体内的元神和元气就是药物,通过内炼,将其凝结起来形成婴儿状的“圣胎”,最后“出元神”,肉体就可以抛弃了。

内丹术在宋代,被很多人提倡,如张伯端(就是《西游记》中送给金圣宫娘娘刺猬衣服的那位紫阳真人)、白玉蟾(内丹南宗)成为修炼的主流。金元时期,道教的全真派开始兴盛,创教祖师王重阳、丘处机和马钰他们,也是提倡内丹的(北宗)。到了明代,更是出现了各种宗派。

道教的流派复杂,传授的道法也各不一样。如菩提祖师所说的“动字门”(多是房中术)、“静字门”(如辟谷)、“术字门”(占卜算卦)等,从北方全真道一家独大的立场来看,自然都是旁门了。

内丹术到现在仍然很盛行,甚至有很多自媒体,专门分享各种经验。不必一提到内丹,就和封建迷信画等号。我不用道教界的说法,用我们大俗人的话说,内丹术可算作一种心理训练。我所知见的人,是有炼到很多感应出来的,譬如能看见满屋雷电滚滚,口中出现非常甜美的味道。当然,这些都是他们自述的,但他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骗我。而且据他们说,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行走时体态轻盈,看书精力集中,睡眠质量大大提高。因为我没有实证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提示:无人指导,切勿乱炼)。

几点注意事项

那么,内丹术到底怎么炼?说实话,一点都不神秘。《西游记》里只记录了须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一首口诀,没有记录祖师的讲解,这里不妨结合这首口诀,以及文中零零散散的表述,代祖师讲解一下整个操练过程。

讲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相信的话,可以一笑置之;如果感兴趣,也不要自己乱炼。再次严正提示:这会改变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类似刷机,刷好了升级换代,刷坏了瘫痪歇菜。所有的丹经都说,必须要有老师指导,否则很容易炼出毛病来。否则,别说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本事也炼不出来。况且我并不是道士,也只能在知识层面粗浅地谈谈,以做学问的态度研究道教。但科仪与内丹术,话语体系都在学问之外,不经过真修实证,是很难摸到门径的。

第二,这首口诀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只是道出了几个基本步骤,最多算是个入门读物,而且为了凑字数和韵脚,还有不少废话,我解读的时候会剔除。

第三,内丹这东西,一个人一种体验。对术语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诸位朋友若有理解的分歧,还请多多包涵。

基础概念与准备工作

祖师传给孙悟空的口诀一共十六句,其中有一组三字的,算半句: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头四句,讲的是基础概念——“性命”和“精气神”。“性命”是道教的重要术语。内丹术中“性”意近“心性”,而非性别,基本上可以对应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命”基本可以对应肉体、身体机能层面。内丹家认为,很多佛教徒单纯参禅打坐,是“修性不修命”,他们主张性命双修,基本思路是力图用净化后的意识(性)去感应自己的肉体(命),使二者发生交互作用。

内丹术秉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体含有精炁神,炁,同“气”。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精炁神可以和某些生命现象大致对应,精炁即所谓命,神即所谓性。精炁神分先天和后天。内丹术所谓后天之精,指精液(就男性而言,女性另有一套练法)和各种激素;先天之精(元精),指性欲、消化、分泌等生命本能。后天之炁指呼吸之气,先天之炁称元气,类似一种生命原始的能量、活力。后天之神指平常的记忆、判断、认知等意识,先天之神(元神),指平常纷乱的意识消退后一种安定、清醒而无思虑的状态,是“本来自我”。内丹术认为,后天的精炁神是容易耗散的衍生物,而先天的精炁神是修成内丹的基础和原料。(据《中国道教大辞典》)

这三样既然是原料,那当然不能“漏泄”了。内丹术认为最适合修炼的人选,是十五六岁左右刚刚性成熟的少年(没遗过精的最好),或十四岁左右的少女。这时的男女,体内的精气神是最全的。据说丘处机自述说,他练内丹也有“泄漏”,几经反复才成。

五六七三句,除了“休漏泄”之外,没有什么有效信息。

从第八句“屏除邪欲得清凉”开始,转入正题,涉及修炼了,但这也不是具体方法,只是一个准备工作。从这一句至少可以读出两个信息。

第一,祖师的功法(当然就是作者头脑中的功法)一上来就要求“屏除邪欲”,似乎更接近王重阳、丘处机一路,也就是北宗而不是南宗。南宗讲究先命后性,北宗讲究先性后命 :先除情去欲、摄心守念、明心见性,先把心地清净了再入手修炼。同时,也可以从这一句推测,《西游记》的作者和全真道有莫大的关系,很可能就是个全真道士——这样的内行话,至少我认为,吴承恩就算懂也未必讲得出。况且这是奠定全书基调的重要一回。作者必定是以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体系,构架出一套孙悟空的出身故事。吴承恩何必冒露怯的风险?

第二,“屏除邪欲”所指的欲望并非仅仅指淫欲,人的欲望有许许多多,我们常说“七情六欲”,“六欲”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欲望。这句看起来平平,假如您真的想炼,万万不可以寻常视之!大家不妨现在闭上眼,就会发现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千头万绪,去而复来。我们当然没觉得什么,是因为另有一套心理机制在抑制着。要知道,内丹炼到后来,用句现在的话说,心理活动异常地活跃——它把许多潜意识开发出来了。那时你的大脑是不受你控制的,只要有一点细微的心理活动,立即就会放大千倍万倍。比如你肚子饿了想吃烤串这个印象一旦冒出来,你的眼前也许就会真的出现一把烤串,或者别的什么你想象不到的东西……当然,在别人看来,他什么也看不见,觉得你这就是幻觉;但在你看来,这就是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是所谓的魔。这种幻觉变成现实的感受,听说现代心理学实验室已经可以部分模拟。

金庸先生为什么写炼《葵花宝典》一定要自宫,他老人家是懂这里的行情的。“欲火如焚,登时走火入魔,僵瘫而死。”这是内行话。所以说,北宗王重阳、丘处机他们,一上来就教弟子屏除邪欲,专门练去除欲望的功夫。

顺便说一句,南宗并不是不讲屏除邪欲,而是顺序不同。这就像我们进入办公室,可以先工作,临下班再收拾桌子;也可以先收拾桌子,再坐下来工作。二者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工作效率前后有差异而已。精力集中地去想一件事,其效能是很强大的。就算是我们凡夫俗子,当我们集中精力去想一件事,头脑也会有失控的情况。假如,有五万块钱忽然莫名其妙地从你卡里消失了,你的脑子里会不会整天转着这件事?茶不思饭不想,最后闹出病来都有可能。假如,每天在你耳边反反复复放一首歌,每天放十二个小时,连续放七天,你想想会是什么滋味。可见这颗心包蕴的巨大力量,是多么影响我们的身体。

所以内丹术从头到尾就是修心。这就是祖师隐居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含义。灵台,指心,出自《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心处于胸中一寸见方之处,所以又叫方寸(有时也将脑部“元神”所居之处称为方寸)。斜月,指“心”字的斜钩。三星,指“心”字的三点。道教内丹著作《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偃月炉图》:“三点如星势,横钩似月斜。”今天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大都是靠心灵鸡汤式的心理安慰,其实并不解决本质问题。假如能把心修炼得对丢了五万块钱泰然处之,对噪音置若罔闻,这简直就是半个神仙了!

孙悟空是石猴(虽然是公的),对“邪欲”天生具备免疫的锁定技。你看他终其一生,不曾爱过哪个女子或母猴。这个最凶险的门槛,轻而易举地就跨过去了。

其实,准备工作除了屏除邪欲之外,还有一些身体上的准备,如静坐调息,因为调息对于内丹来说太基础了,就像吃饭之前要拿筷子,所以口诀里没有讲。

正式操作

从第九句以后,开始了正式的操作。

屏除邪欲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使内丹重要的原料“元神”显现出来。所以“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丹台”是心的代称,元神自然是在心里待着的。平时这颗心,是被各种欲望、各种愚昧蒙蔽着的,一旦邪欲去除,立即就露出了光明璀璨的本相,就好像有明月照耀一样。

如何使元神显现呢?具体操作,一般是靠静坐、调息、屏除杂念,这样练一至三个月,就会有成效。这功夫,不光道家有,儒家、佛家也讲这个,而且有许多做得非常好的人。这东西并不神秘,不妨看看陈来先生的《儒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以及专讲这种宗教、神秘体验的文章。

不光古人讲这个,今天的人讲这个,老外也讲这个。我引一段詹姆士的《宗教经验种种》:

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我们所谓的理性意识,只不过是意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理性意识的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各种潜在的意识形式,由极薄的帷幔将它们与理性意识隔开。我们可能活了一生,却从未猜想它们存在;但是,只要给以必要的刺激,它们便因一触而全面呈现。

这“极薄的帷幔”一揭开,与祖师要求孙悟空做到的“好向丹台赏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实说,这种体验我也有过,只是转瞬即逝,不能持久。我也不曾刻意地去寻觅——毕竟,帷幔的那边,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

这种深层意识突然呈现的神秘感觉,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有,不限于修炼内丹。试想你有没有在读一首诗,或者唱一首歌的时候,忽然觉得有无限的奥妙在其中。或者忽然感觉这件事情似乎以前做过,这个地方好像以前来过,等等。假如这些你都不曾有过,那可能就是性格或环境暂时不合,总有机缘的。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这是内丹术特有的术语,金乌和蛇,玉兔和龟,分别是元神和元气的代称。为什么一个概念有两个代称?其实何止两个,内丹术里一个概念能有好几十个代称。不同的,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龟和蛇,是就元神和元气可以“盘结”的这一特征而言。大家如果不深入学习,头脑里大致画个等号就可以了。

刚才说了,“好向丹台赏明月”意思是使元神显现,就像挖出一团泥巴,洗掉泥巴一看,才知道是一块土豆或天麻什么的,这才可以入药。到了这个心理状态后,用意念引导元神,使之和肾中的“元气”逐渐相结合。这里的肾,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指人体器官,而是侧重于元气的储藏功能。这种“元气”,我们在平时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是敏感的人,也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经过有经验的内丹家的训练,是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它就在那里。然后用意念引导(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其实就是用脑子去想象。当然,内丹术不这么叫,他们管这些叫“存想”“存思”“意守”等,说白了都一样),想象自己的元神去和元气,就像龟蛇相交缠一样,充分融合。没错,只是在头脑中想象,但会对身体产生实际的效用。

《西游记》中,孙悟空听了口诀之后,真的回去修炼了。“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没错,这就是入门功夫(目测他不用禁欲)。

其实现代流传的内丹术也不是完全禁欲,我听一些丹家说过,有家室的,控制一下夫妻同房的次数就可以了。没有家室,不要胡思乱想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试一试(第一步是无害的,任何人都可以试)。

开始修炼之前,要先调息,孙悟空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盘腿或垂腿均可),闭上眼,舌头抵住上腭,想着下丹田,一定要放松,但也不能打盹。然后,绵长、放松地呼吸。可以数,也可以不数。幻想吸入真气,呼出浊气。这样每天坚持练习,过一个月就会有感觉。不一定像孙悟空“子前午后”,这个有更多仪式感的意味。不过,要是怀着嘲讽、傲慢、证伪的心思去练,那练十年也没感觉。

元神元气“相盘结”后自然“性命坚”。要注意的是,这种结合不像泡速溶咖啡似的,而是慢慢地,一点一滴凝结的。凝结的东西,各家说的也不一样。大致像小气团或者小珠子,积少成多,凝结在丹田(一般指肚脐下三寸,因为是产丹的地方,所以比作田,故称丹田)里。最后结成一个橘子大小的丹(当然是修炼者自己感觉到的)。此后还有许多步骤,由于口诀没有讲,这里就不展开了。

人身本是凡体,既是凡体,便必定会消亡。“火里种金莲”是以火比喻凡体里原有的消亡因素,称为“杀机”,以结丹比喻培植金莲。 “借假修真”“香从臭出”等内丹常用语,与此义同。

到了“攒簇五行”以后,就是高级阶段了。内丹家将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精、神、魂、魄、意的功能比附五行。元神和元气充分交会结丹(类似一颗黍米珠),此丹即具备了五行的全部功能。“颠倒用”,指变顺为逆的功法。内丹术认为,五行相生虽是自然之理,但生命也因此自然过程而磨损、耗散、消亡。修内丹就是要“五行逆生”,把此过程颠倒过来,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把后天纷乱、重浊、有形质的身心,炼回到先天有序、清净、空灵的状态,归于虚无,与道同体。

现代人会想:这种小气团、小珠子是个什么呢?光想象有什么用?想象来想象去,就算想象出花来,物质决定意识呀,不还是一场虚幻吗?人到最后不还是一死吗?

这就涉及下一个问题。

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菩提祖师的长生不老术,可以使人强身健体,精力充沛,我想这一点不用怀疑。并且确实可以使人经历一种神秘的体验来。

这种神秘的体验,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还会给人带来所谓的“世界意识”和因之而来的“不死之感”。我们来看看老外是如何表述“世界意识”的:

与世界意识同来的,是一种不死之感(sense of immortality),一种永生之觉。并不是相信他将来会永生,乃是觉得他已经永生。(菲拉德菲亚:《世界的意识——对人心演化的研究》)

至此,我们已经窥探到了长生不老的第一步:觉得自己已经永生,至少是暂时的——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人做到过了,时间离我们不算远,而且是老外。换言之,这种感觉本来就不专属于某个宗教或某个时代。只要方法对路,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

那么觉得自己永生,又不是真的永生,这件事很重要吗?

很重要!要知道,我们毕竟是靠感觉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只要你觉得是啥,那就是个啥。假如一个人坚信今天的美国总统就是华盛顿,无论别人怎么告诉他是拜登,对他来讲,美国总统就是华盛顿!这个道理,一般的朋友都想得通。我们普通人尤其是青壮年人,因为头脑是“正常”的,而且能顺利地接收到外界信息,对自己的认识总有怀疑和修正,所以大多不会这么固执。但如果是很小的孩子,或者已经衰老到一定程度的老人,或者是虔诚的宗教徒,外面的信息进入到他的认知世界相对较难,他们就会对某种认识表现出异常的固执和坚信。

能够坚信某种认识,看似是愚夫愚妇的事,其实是上天给人类的一件大福利。假如一个人进入了一个心理状态:坚信自己永生了。那么,对他来讲,这一时刻他就是永生。

但是,因为训练不纯熟或事出偶然,这种认为自己永生的信念纯度未必很高,兴许会有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来捣乱。更跌眼镜的是,这种感觉不会持久,过个十几分钟(最多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仍旧会被“打回原形”,回到凡夫俗子的状态中去,这类似佛教徒说的入定和出定。

为什么还会回来?答案很简单:不管他是和尚还是老道还是普通人,毕竟他还活着,就不得不受生理因素的制约。他的血液、呼吸一如既往地以凡俗的规律运行着,不允许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如果他就此不回来呢?假如他现在就要死了,在临终前一刻还保持着这种永生的幻觉呢?

一个人可以很从容地离世。历史上有很多记载,许多高人,比如高僧高道、修为深厚的学者文人,都是“端坐而逝”的,这些事总不能都是假的。不论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理活动,使自己临终的时候进入一种“永恒”的状态,就算是假的,是幻觉,不也比凡夫俗子翻滚呼号、牵肠挂肚、贪生怕死的那种恐怖和痛苦好太多了吗?既然可以这么从容,何不让自己进入一个“永生”的心理体验中而死呢?换我我也干啊。

我们在照顾病危的老人时,也有这种经验:尽量不把家庭其他烦心的事告诉他,尽量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让他在家庭快乐幸福的感觉中死去。虽然说真相并不如此,但从临终者的角度来看,却是快乐幸福的,因为他已经没有机会弄清真相了。对他来讲,他的世界大大缩小了,“客观”失效了,“理性”失效了。

前文提到的甘甜味道产生的快乐,以及家庭幸福产生的快乐,毕竟是简单的快乐,远远不足以和病痛、死亡抗争。宗教家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是否能把这种永生的感觉,保持到死前一刻,或者说,在死前不论用什么办法,造出这种永生的感觉来,这其实就等于永生了(我们暂且不谈灵魂的本质,不谈什么暗物质磁场电磁波)。

孙悟空为什么会放着猴王不当,出去求仙访道,这在书中已有交代:就是发现自己必有一死,不但自己会死,他的猴子猴孙也都会死。这就是孙悟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

美猴王开始研究如何面对死神。对死亡的直面,不回避,有行动,这也是《西游记》作者高度赞扬了的:“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这一句,堪称《西游记》前七回的灵魂。

不过,就算道理上明白了,实际中做不到,也是白扯。要知道,能达到这种心理状态,以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技术来看,除了经过长期的心理训练之外,似乎没有旁的办法。所以我们看历代的哲人,乐此不疲地研究各种方法,这是伟大的慈悲心,救拔人类终极痛苦的慈悲心,出于自救,终于救人的慈悲心!

有些人不相信这些,在他们眼里,幻觉是虚假的,眼见的才是真实的。但是,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呢,人总不是永远清醒的。病痛的时候,昏沉的时候,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永远保持清醒呢?

有的人临死前看见有人来接他,有的人临死前往空中乱打,还有垂死者会看到阴曹地府、冤亲债主等各种可怕景象。也许在“正常人”看来,这是临终弥留、病态昏沉的幻觉,是他生前的经历、知识、性格等各种因素变现的幻影。甚至“正常人”会说,看!哪里有什么鬼神呢?中国人的阴曹地府,就是封建官府的投影;外国人的上帝,也是一副白种人的样子,这不正好能证明鬼神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虚幻景象吗?道理当然没错,但是休要忘了,“正常人”认为的虚幻景象,在垂死者看来,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景象是假的,他切身地受着的苦是真真实实、如假包换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再鼓吹鬼神的不存在,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况且,我们这些“正常人”也终有一死,早晚也得来尝一尝虚幻景象的滋味,到那时,我们还有能力宣称“眼见为实”吗?

所以,古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一直为人类谋求着一种救拔之道,企图在人类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在生时避免烦恼的困扰,在临终摆脱死亡的折磨。它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是一种对人的悲悯和拯救。我们当然有权利不接受这一派或那一派的教义,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报之以深沉的敬意! 8JZlfspSD+uxiXoOctd3A8pa4dh4AYKRNJfFtVpXe2qcY+VbFYtIPQtj2q9aS0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