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游记》抄袭了谁?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然后做了美猴王,求仙访道的故事。

有趣的是,全书的开头并没有直接讲孙悟空的出世,而是莫名其妙地大讲了一段: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这段,讲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元会运世”说,这是邵康节发明的一套时间概念,内容就是上一段引文讲的样子。《西游记》的作者真能有这样高深的理解吗?他写这段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查就露馅了:从“譬于大数”开始,后面那些文字,都是抄元代吴澄的《答田副使第三书》。

吴澄,字幼清,是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当然是研究过邵康节的。这封信是他给一个朋友写的,里面的内容,是讨论易、太极、道等哲学概念的,原文很长。

有很多人写论文研究为何《西游记》在这里大讲“元会运世”,说实话,相关资料我搜集得很全,但也没有看到非常靠得住的结论。当然,《西游记》对数字是很迷恋的,比如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引用“元会运世”也只能说明,作者对这些数字很在意而已,至于真正的用处,恐怕拿来充场面的成分多。在一部大书的开头,制造一些神秘感和深沉感,仅此而已。

《西游记》这段的作者,先讲的邵雍,后抄的吴澄。但在写书的时候,很可能是倒过来,先抄了吴澄这一段后,觉得不讲讲“元会运世”的基本概念说不过去,于是又在前面加上了一小段。

我们被灌输了“吴承恩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西游记》是一部伟大著作”等思想,所以有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处处都有寓意,所以就先入为主地以为:“吴承恩”这么大的文学家,他怎么能到处乱抄呢?

其实何必不愿承认呢?实话说吧,《西游记》在过去就是一部通俗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跟现在网络小说是一样的。但是这部通俗小说毕竟要讲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怎么就不能故作深沉呢?

况且,这也是一种本事!现在的网络小说写手,都很能编,到必须装的时候,就看出水平差距来了。不信让文章里的人物吟首诗看看?估计十有八九马上露馅。曹雪芹让《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都吟出诗来,吟的诗还符合个人的身份,这就不是装,是厉害。

但是,如果在不厉害的情况下,还想写小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抄现成的。是抄还是原创,这是判断是装的还是真厉害的依据之一。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西游记》这一段装了几百年,也没有人发现。到了现在有了电子检索,只要搜一下,就装不下去了。

《西游记》这一段的作者,肯定是看过些书的,但他也未必真懂什么“元会运世”,就是从大伙儿不太注意的地方抄来一段文字摆在这里,所以后来也不怎么见他提了,仅此而已。当然,《西游记》的作者也是有特长的,这个特长,更能证明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他的特长,偏偏就是吴承恩不擅长的;他露怯的地方,偏偏就是吴承恩所擅长的。吴承恩的水平,自有《射阳先生文集》为证。

再比如,后来美猴王在拜访菩提祖师之前,在山里碰上一个樵夫。美猴王问他:“你既然和神仙做邻居,为何不跟他修行?”樵夫说母亲老了,要供养,所以不能修行。后来菩提祖师问猴王:“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这几段,其实也是抄来的。樵夫那段,抄的是《坛经》和《祖堂集》,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慧能出家前,以砍柴为生,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修行,慧能原话是“缘有老母,家乏欠缺。如何抛母,无人供给”。猴王说自己“无性”,作者有意混淆“性”和“姓”,这是抄禅宗五祖弘忍的故事。《传法正宗记》里记载,四祖道信问五祖弘忍:“你姓什么?”弘忍时年七岁,回答说:“没有常姓,其性空故。”道信大为惊奇,就收他做了弟子。

然而不得不说,这两段尽管是抄来的,却抄得非常好!这就是会装等于真厉害。因为这猴子在宋元时期的《西游记》故事里,一出来就姓了孙了。从来没有说他这“孙”字怎么来的。到百回本《西游记》里,祖师给出了解释:你是个猢狲(也写作胡孙),叫你姓“胡”呢,胡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 姓“孙”呢,孙是子系,子是婴儿的意思,系是细小的意思(本意是丝线),正合“婴儿之本论”,猴王就姓了孙。

“婴儿之本论”,意思就是“‘婴儿’一词的本意”。《西游记》的一个重要主旨是讲内丹修炼,而内丹理论认为:修炼到一定程度体内就会出现“圣胎”,这个婴儿是你精气神凝结而成的,到一定的时候将他移出体外,原来的肉身就可以抛弃了。从逻辑上讲,猴王在花果山不可能有姓名,祖师一见面给他取个姓名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的事,但如何写这个情节,一般的写手绝对会挠头。假如让菩提祖师随随便便一讲:“你就姓这个吧,你就叫那个吧!”这也未免太窝囊(《后西游记》的主角孙小圣,也算有点名气,他的本名其实叫孙履真,就是这么窝囊巴拉起的,根本没有叫响),实在对不起我们猴哥!这里既要体现作者要宣扬的内丹主旨,又要照顾猴子本来姓孙的历史传统,还要编得符合逻辑,难不难?随便哪一条,都不啻一位武林大家催来的千钧内力。可这位作者只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加上半个抄来的典故,弹指神通轻轻一弹,就一下子把“姓”、“猢狲”、内丹学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几道雄浑内力打为一片。就像张无忌在布袋和尚的口袋里,几十道真气交攻斗争之际,忽然一下子水火交融,霹雳也似一声大响,将布袋爆为千万碎片。这一爆,实在不亚于石猴出世的石破天惊!你看作者这功力是何等地非凡!就是后世高手曹雪芹,在这一招上也不得不落了下风——他也不过只会折腾两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宝玉甄宝玉”而已。

而且,猴子以前并不叫“孙悟空”(就算有也没有叫响),而是叫“猴行者”或“孙行者”,孙悟空的大名,绝对是在这位作者手里叫响的,这就是文案策划的能力和品牌的价值。

杨闽斋刊本《西游记》第一回“石猴出世,千里眼顺风耳案看” MmcPzCE/1dw373vyO2QjLyVPkk4iia0RNUslXDrt1rEItEfMK1tHeR2ETZLevr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