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黑熊怪,孙悟空的影子内阁?

黑风大王(李云中 绘)

《西游记》第十六回,金池长老贪图唐僧的袈裟,想烧死唐僧师徒,不料玩火自焚,所有僧房都着了火,只有唐僧睡的禅堂,由于悟空用了天庭的辟火罩而安然无恙。但袈裟被黑熊怪偷走了。

火烧观音院的故事,似乎出现得比较晚,因为早期西游故事中并没有记载,它的原型,也渺茫难寻,只能从史料里慢慢扒,但还真能扒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来。

佛衣会本是孙悟空的老案子

黑熊怪趁乱偷去了袈裟,偷就偷呗,还要广而告之,做什么“佛衣会”,怕人不知道?这可就怪得很了。这个佛衣会,大概是从早期西游故事里的“仙衣会”借来的。

朝鲜人学汉语的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提到了元代的《西游记》(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对孙悟空的介绍是这样的: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入天宫仙桃园偷蟠桃,又偷老君灵丹药,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套来,设庆仙衣会。老君王母具奏于玉帝,传宣李天王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至花果山与大圣相战,失利。巡山大力鬼上告天王,举灌州灌江口神曰小圣二郎,可使拿获。天王遣太子木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

这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基本都全了。与今天相同的有:花果山、水帘洞、铁板桥的名字;征讨孙悟空的几路天兵,即天王、木叉、二郎还有巨灵神;如来也有一个“押帖”。不同的是,压住孙悟空的不是五行山,而是花果山。还有一个情节,齐天大圣偷了王母的仙衣,要做仙衣会。

做仙衣会这个情节,不仅元代的《西游记》里有,元代或明初《西游记杂剧》里也有。杂剧里齐天大圣还有个老婆,是抢来的金鼎国的公主:

(孙行者)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下)

(李天王上)小圣乃李天王是也,奉玉帝敕令,西池王母失去仙衣一套,银丝长春帽一顶,仙桃一百颗。不知被何妖怪盗去,着令某追寻跟捕,点起天兵往下方。

然后孙行者就对公主说:

我天宫内盗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金女唱)【油葫芦】王母仙衣无分着,金灿烂光闪烁,多管是天孙巧织紫霞绡。(行者云)银丝帽子,丑的带了便可喜。(金女云)大圣,你且先戴一戴。你去玉皇宫偷得银丝帽,抵多少琼林宴颁赐金花诰。

也就是说,孙悟空去偷王母仙衣,是为了哄老婆开心。这本来是他的专利,可谁知到了今天的《西游记》里,居然被转手了。贼头变成了黑熊怪,孙悟空反倒成了理直气壮上门讨要的主人了。事实上,各种大圣故事里的猴精,也干过不少坏事,他们都是孙悟空的原型,只是今天《西游记》为了美化孙悟空的形象,把这些坏事都转嫁了。

黑熊怪文笔绝佳

这位黑熊怪,也保留了一些不俗的特征。例如他并不吃人,而且住的地方相当清雅:

行者进了前门,但见那天井中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却也是个洞天之处。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行者暗道:“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只见那黑汉子,穿的是黑绿纻丝袢袄,罩一领鸦青花绫披风,戴一顶乌角软巾,穿一双麂皮皂靴……

孙悟空一见这洞府,就说“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纻丝,就是染色的丝织成的缎子。吴自牧《梦粱录·物产》:“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乌角软巾,更了不得,是一种古代葛制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杜甫的《南邻》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这就是一副名士的做派。

况且这黑熊的文笔,也不是盖的。他给金池长老写的那封信,绝对四平八稳,不带一点妖精气: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从过临一叙。是荷。先二日具。

侍生,是明清时书信里后辈对前辈的谦称。回禄就是火灾。这信居然是狗熊写的!所以清人有句批:“既与东土相隔万里,定然书不同文,何况怪物乎?此帖却宛然唐风。大奇!大奇!”

所以作者对黑熊怪是很有好感的,他一不吃人,二不害人,交接的朋友,如苍狼怪、白花蛇怪,在一起谈论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吃人的角色。所以观音菩萨对孙悟空说:“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以至于把他收为守山大神了。

黑熊怪是孙悟空的替代品

我们知道,观音把紧箍咒给了孙悟空,把禁箍咒给了黑熊怪。黑熊怪为何获得和孙悟空差不多的待遇呢?

这方面资料很少,我只能提出自己的推测。

在《西游记杂剧》以及《朴通事谚解》提到的《西游记》里,花果山都不在东胜神洲,而是在唐僧必经的西天路上。而且,这两个版本的西游故事,男主角都是唐僧,所以故事都是从唐僧从长安出发讲起的。

但今天的《西游记》更换了男一号,从唐僧变成了孙悟空,就把孙悟空出生的故事放到了最前面。这时,再把花果山放在“西域”的唐僧取经路上,就非常不合适了,所以,把花果山整个移走,移到一个和取经路线无关的位置,才能凸显孙悟空的独立性。况且,这个位置,也就是东胜神洲,本来也是齐天大圣信仰的发生之地,回到东胜神洲,也算实至名归。

但是,花果山从西天路上搬走之后,势必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仙衣会”。为什么不把“仙衣会”情节一起带去花果山呢?今天的孙悟空不也偷了蟠桃御酒仙丹了吗,多偷一件王母仙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也好理解,他偷仙衣没有用!这是孙悟空形象提纯造成的。在早期故事如杂剧里,孙悟空偷仙衣,是为了宠他老婆的。但今天《西游记》里,作者刻意删掉了这些东西,于是,孙悟空偷蟠桃、御酒、仙丹都可以理解,但他本来就有一身盔甲,也没有老婆,还偷王母仙衣做什么?

然而,作者觉得“仙衣会”是个好玩的情节,不写可惜了,正好唐僧身上也有一件著名的袈裟,干脆借坡下驴,编一个黑熊怪盗袈裟的故事。这也造成了今天的佛衣会故事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早期的猴精偷了仙衣,招呼左邻右舍的妖精来吃饭,合情合理,因为离天宫毕竟太远了。饶是如此,还有小神仙跑到天宫告了密。今天的黑熊怪,离观音院区区二十里路,还要招左邻右舍的朋友来吃饭,岂不是不打自招?

可以看出,黑熊怪是原始西游故事里孙悟空的一个替代品、一个分身,是替孙悟空留守在此,完成仙衣会任务的。所以书里对黑熊怪的描写,第一,是菩萨说的:“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孙悟空)。”第二,他的做派,和其他妖怪大大不同,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第三,他的住处黑风山,名字好像一般,但作者处处点染,“万壑争流,千崖竞秀”“却赛蓬莱山下景”“却也是个洞天之处”,一句差评都没有,待遇和花果山一样。这和后来的妖山妖洞,动辄“屹嶝嶝怪石,说不尽千丈万丈挟魂崖”,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洞天”,作者很少用这个词形容妖精住所,这反倒和花果山相似了!

而且,这座黑风山,在《西游记杂剧》里是猪八戒的山头。也就是说,黑熊怪故事把老西游故事里猪八戒的某些元素,也借用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收服孙悟空和收服黑熊怪的地点是紧挨着的,这两个故事在书里也是紧挨着的。早期西游故事里,孙悟空偷仙衣,也是在这个逻辑上的位置发生的!

知道了这些,我们大概也可以理解,菩萨给黑熊怪一个箍儿的原因了。那就是,黑熊怪继承了旧故事里孙悟空的成分,兼吸收了一点猪八戒的成分,他的地位和孙悟空是有的一拼的。

火烧观音院的原型

先说西北师范大学郝润华先生的一个推测:火烧观音院的前半段,似乎与日本真人元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有关。《唐大和上东征传》不是讲西游的,反倒是讲“东游”的鉴真大师应日本朝廷的邀请赴日弘法的经历。

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日本于宝龟八年(777)派遣唐使到中国报告鉴真大师逝世的消息,在扬州龙兴寺举行大法会纪念。这座龙兴寺曾经失过火,所有的房子都被烧毁了,唯独鉴真大师住过的房子没有被烧。

这场大火,貌似还很有名。日本僧圆仁有一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也记录了,而且更加详细。说这座寺曾经起过一场大火,房子都烧着了,渐渐烧到法华院,有一位高僧灵祐,在法华院的禅堂里诵《法华经》,忽然院里刮起一阵大风,吹回了火,保全了禅堂,所以这座禅堂又称“回风之堂”。

这两段故事,和今天《西游记》里火烧观音禅院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此外,旧小说里也经常有类似故事,比如《太平广记》记载僧人法智,出门在外,走到一片荒草连天的漫洼野地里,忽然一阵大火,四周野草呼呼地烧了起来。法智急忙默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结果这片草地全都烧尽了,唯独法智容身的地方一点事没有。

晋朝有个叫竺长舒的,天天念《观世音经》,后来在吴中,城里失火,眼看着民宅一栋接一栋地烧了过来。竺长舒家正在下风头,他赶紧一心一意念《观世音经》,结果火头快要烧到他家时,一阵大风一下子把火头吹回,火就灭掉了。城里有几个小混混,听说竺长舒这么灵,很不忿,说:“哪天咱们去点他家房子,看他是不是真不怕烧。”过几天晚上,这几个混混趁大风正紧,带着干柴火把去烧竺长舒家。结果堆好柴后,这几个混混围着房子转着圈点火,怎么点也点不着。折腾了一宿,也没点成。天亮竺长舒出来了,几个混混吓得赶紧磕头求饶。竺长舒说:“我也没什么神通,只不过念《观世音经》,凡事就逢凶化吉。”

这几个故事,都有两个相同的特点:一是大火一起,别的地方都化为灰烬,有高僧坐镇的房子或地方烧不着;二是都有观音菩萨保护。灵祐和尚那个故事,虽然没有提到观世音,只说念的《法华经》,但我们只要知道赫赫有名的《观世音普门品》正出自《法华经》,就会觉得这事和观音姐姐也不是没有一点关系。尤其是竺长舒这个故事:住房独存、坏人纵火、坏人求饶,以及《观世音经》,这几个都全了。

其实《观世音普门品》里就有:“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当然,并不是说《西游记》就是从这几个故事里取材的——何况这火也不是念观音圣号才灭的,观音自己还保护不了她的“留云下院”,只是说,观音信仰历来和火灾中的奇迹有关而已。

一些小问题

火烧观音院的故事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问题。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见到黑熊怪,有这样一句台词:“你这妖怪,是烧窑的,还是卖炭的,真个是黑得俊俏。”其实原著中是这样的:

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

这里涉及一个名词,筑煤。光看表面意思,好像就是挖煤,其实这是个误解。筑煤是捣墨的意思。古代制墨,不是今天的墨汁,而是墨锭,这种墨锭是用松枝烧烟,烧出的灰称为煤。制成墨锭之前,要用杵捣细,称为“筑煤”或“捣煤”。墨上经常写“五万杵”“十万杵”,这就是用杵捣墨的次数。清沈钦韩《宁国县志物产风俗序》:“桕子榨油,松明筑煤。”明程嘉燧《古松煤墨记》:“余博访烧松捣煤之法。”这都说的是制墨,而不是挖煤矿里的煤。

刷炭也与制墨有关。古代制墨,将松枝放在竹棚内燃烧,烧尽后,煤烟会附着在棚顶,刷取棚顶炭灰作为制墨锭的原料,故称“刷炭”。一般来说,古代的煤反倒多指这种煤灰,指今天的煤块是比较晚的事。

《天工开物》制墨中的“刷炭”(明崇祯刊本)

另外就是观音院的组织。我们看到,金池长老在观音院内部还是很有声望的,而且徒子徒孙众多。这座观音院,很可能就是所谓“子孙庙”。一般来说,禅宗寺院,分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十方丛林可以公开传戒,聘请高僧担任住持,寺产由僧团共管。子孙丛林不能公开传戒,但住持必由本寺僧人担任,即可以世袭,寺产为师徒私有,僧人可以自行收徒,徒又收徒,于是形成师祖、师父、徒弟、徒孙类似家族的支系,一个支系称为一个房头。所以《西游记》后文说此寺有“七八十个房头,大小有二百余众”,就是一个很大的“子孙丛林”。 oEbsBIdYDcivcRMl4g4ZxSq58G1n5pC/nTWiRe5Q6MOnfTpisKpcBLjSInrrE5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