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流传了这么多年,其中的重要人物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很多文学形象的混合体,很多故事也有不止一个原型,比如火焰山故事。
火焰山故事的第一个原型,应该是早期西游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文简称《取经诗话》)里的“火类坳”。
《取经诗话》里火类坳的故事很简单: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
经过的方式也简单极了,就是拿着钵盂(在《取经诗话》里这个钵盂是大梵天王给的,不是唐太宗送的)一照,大叫一声“天王”,火就灭了。
在现实中,有没有或者类似火类坳、火焰山的地方呢?
早有学者指出过,西游故事里的火焰山,其中一个原型,很可能是煤田的自燃。新疆地下煤层属于侏罗纪含煤地层,埋藏浅、含硫量高、燃点低,所以特别容易自燃。例如新疆鄯善的煤田自燃,已经烧了几百年。
其实《取经诗话》里,这个地方名字叫火类坳,明显是指地面下洼处而不是在地面隆起的山。“坳”正是煤田的特点。新疆硫黄沟煤田自燃了一百多年,2003年才基本被扑灭。
另外,在今天的新疆真的有一座火焰山。满山又都是红色的石头,太阳一照,热气流上升,远远望去,真的就像着了火一样。而且这里地势低洼,空气干燥,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山上又没有植物,所以热空气聚在一起没法散开。地面温度最高八十九摄氏度,能把鸡蛋烤熟。可以说,这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自古以来,它就叫“火山”,因为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非常有名,可以说这也是《西游记》火焰山的另一个来源。
火焰山和芭蕉扇
火焰山的第二个原型,应该来自《山海经》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尤其是《山海经》,很有点意思,不妨从远到近看一看。
《西游记》虽然是玄幻题材,但里面很多地名都是有些来历的,例如小鼍龙住的黑水河。
“黑水”这个名字特古老,因为大禹治水就提到了这个名字:“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山海经》也说黑水在昆仑、沙漠附近。但是具体这条黑水在哪里,学界从汉朝就开始讨论,到现在讨论了两千多年,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说法竟有十三种之多!
我们来翻一翻《山海经》,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
《山海经》的山系,大致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按照东西南北排的,但这个范围也太大了,所以它在每个方向,都分出许多“次经”,一条“次经”就是一条山系。这里的“西次四经”,就是《西山经》的第四条山系。从《西次四经》多次出现“河”(在我国古代专指黄河)、“渭”(渭河)、“洛”(洛河)等来看,这条山系的走向(当然是作者心目中的走向,未必是实际走向),正是从陕西到甘肃甚至新疆的。
红孩儿住的“号山”,居然在这里出现了!这就是《西次四经》的第八座!(前七座分别是阴山、劳山、罢父山、申山、鸟山、上申山、诸次山)要知道,号山这个山名,很不常见。顶多有什么“大号山”(在河南林州,淇河源头)、“武号山”(在南宁,今名五象岭),直接叫号山的,除了《西游记》外,貌似只有《山海经》一家。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鸟鼠同穴山”,所谓的黑水正好在这附近。汉代人注《尚书》《楚辞》都说:“三危山在鸟鼠之西,黑水出其南。”这条黑水,貌似周穆王也来过,《穆天子传》也留下了很多黑水的记录(详见汤洪《〈天问〉“黑水”歧说探微》)。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崦嵫之山”,这是所谓的日落之山。提到日落之山,我们不免想到在火焰山的时候,猪八戒就提过这个日落之国的话题。这个我们先放一放。《水经注》中,有一条更令人吃惊的记载:
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即“燃”),炎(即“焰”,火苗)起数丈,经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掩,掩盖)之乃灭。其石如初。
这崦嵫之山,岂不就是火焰山的原型吗?《西游记》中扑灭大火的,是铁扇公主芭蕉扇扇出的大风。而这芭蕉扇,书里一再说它是“纯阴宝扇”,是“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搧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水经注》里的“大黑风”,岂不就是“阴风”的原型吗?
大黑风是典型的佛教词语,例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有:
尔时心端自然生一黑毛。于其毛端出大黑风。其风四色随心根起。如旋岚风。状如烟焰。其风遍吹一切诸水。
又如:
有大黑风起。应知即是风神之难。(《苏悉地羯罗经》)
那么“旋岚风”又是什么东西呢?“旋岚”,是梵语的音译,又译作“随蓝”“毗蓝”“毗蓝婆”,是暴风、猛风的意思。这种暴风起时,可以摧毁世界,也可以使世界重生。
注意,“毗蓝婆”的“婆”,是不能和“毗蓝”两个字分开的!就像湿婆、提婆,并不是两个老太婆。据佛经,她是十罗刹女之一。罗刹,是食人鬼的总名。其中的女性,称为罗刹女。也就是说,罗刹女也不是一个鬼神的名字,而是通名。佛经有守卫《法华经》的十大罗刹女,第二位名为毗蓝婆。
她的形象,据《法华十罗刹法》是:
形如龙王,如圆满月也。如向大海。右手把风云。左手把念珠也。衣色碧绿也。面色白,前立镜台也。
这位名叫毗蓝婆的罗刹女是管风的风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奇怪的是,《西游记》只管铁扇公主叫罗刹女,并未说明她是哪个罗刹女。而在黄花观蜈蚣精那一回,又有一个毗蓝婆。但为什么这个毗蓝婆不但不管风,反倒把管风的业务交给了铁扇公主,自己却跑到紫云山千花洞当了昴日星官的母亲?此处非常费解,但现有资料十分匮乏,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我只能暂时开一个小脑洞,供各位填补:
据《大楼炭经》记载,大黑风是生成宇宙的动力。宇宙坏灭之后,经过长期的沉寂,就会有大黑风吹起,吹开海水,将沉在海底的太阳托起,放在日道上,从此太阳才会沿着轨道运行。原文是:
法当有大黑风起。吹入大海水深三百三十六万里。取日月大城郭。上须弥山边。百六十八万里。着日月城郭道中。用是因缘。天下有日月也。
另一部佛教经典《长阿含经》是这样写的:
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
这里的“日月城郭”或“日宫殿”,指的就是佛教的“日宫”,即日天子的宫殿。至于前面说三百三十六万里,后面说八万四千由旬,按一由旬折合四十里算,两者恰好相等。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这一阵大黑风就等于吹到底了。这其实也是《西游记》里芭蕉扇扇人一下,要飘“八万四千里”的文献来源。
所以我们不妨认为,《西游记》里说毗蓝婆是昴日星官的母亲,似乎是取材于佛教创世纪神话中大黑风托起太阳,使之回归轨道,使太阳重生的故事。这点也好理解,因为在我们中国神话中,太阳的母亲是羲和,她的作用,一是给太阳洗澡,二是给太阳驾车。这和大黑风吹开海水,将太阳安置到轨道上的故事岂不相似?羲和的太阳宝宝是十个,而《大楼炭经》等佛教创世神话里,大黑风的太阳宝宝是七个。一个妈咪多个宝宝,这个情节也是很相似的。
至于为何毗蓝婆是母鸡,那当然是跟着儿子昴日鸡来的。二十八宿里其他三个日(房日兔、星日马、虚日鼠)和太阳都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鸡叫就日出,昴日鸡和太阳最相关,也最容易编到故事里,所以其他三个日默默无闻。《西游记》根据剧情需要,把“毗蓝婆”拆分成两个形象,第一,毗蓝婆管风的功能给了铁扇公主,但铁扇公主仍然保留了罗刹女的名字。第二,毗蓝婆这个名字,连同和太阳有关的功能,就一起变作了老母鸡。又因为毗蓝婆的“婆”字,看起来特别像老婆婆,那就更坐实了她老太婆的形象、老母鸡的身份!
毗蓝婆一分为二的经历,和毗沙门天王一分为二的经历很相似。毗沙门天是佛国北方的天神,毗沙门天的“门”字本来是梵语的音译,老百姓不知道,以为毗沙门是天宫的北门,于是毗沙门天王就成了天宫北门的天王。谁知毗沙门天王又和李靖相混,发展到最后,一个天王分出两个形象:李靖独立成为“托塔李天王”,但下属和功能是毗沙门天王的;原来那个毗沙门天王,孤零零地镇守天宫的北门。
这里多扯一句,《西游记杂剧》里写“孟婆是我教成,风神是我正果,我和骊山老母是姊妹两个,我通风,他通火”。骊山老母通火没有问题,因为宋代的画家李成有幅画《骊山老姥赐李密火星剑图》,说明至少在五代到宋初的时候,人们就认为骊山老母和火有关了。
《西游记》里还有两把芭蕉扇。这两把都是太上老君的。其中一把,在降伏青牛精的时候出现过,听起来是一件很厉害的法宝,比金刚琢还厉害:
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然后太上老君带着芭蕉扇,和孙悟空下界降妖了。
老君念个咒语,将扇子搧了一下。那怪将圈子丢来,被老君一把接住;又一搧,那怪物力软筋麻,现了本相,原来是一只青牛。
太上老君为什么拿扇子?这个问题,我请教过中道协的李诚夏道长。李道长说,道教认为:三清,分别是“道”的三个状态。元始天尊手持的珠,又称“黍米之珠”,代表本初的道。灵宝天尊手持的“三宝玉如意”,代表混沌状态。而太上老君手持的宝扇,代表太极初判阴阳。这把“太极扇”,有时候画着阴阳符号,有时候画着日月。
我发现这三样东西,在道经中都可以找到出处。
一、黍米之珠
元始天尊手拿的这个珠子很有名,《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下文简称《度人经》)里就有:
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天人仰看,唯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既入珠口,不知所在。国人廓散,地还平正,无复欹陷。元始即于宝珠之内,说经都竟……
也就是说在《度人经》里,这颗黍米之珠有点像一间大教室,众人缕缕地进去,听完课后缕缕出来。
二、三宝玉如意
灵宝天尊手拿的“三宝玉如意”,记载倒是很少,只有一部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讲灵宝天尊无量劫前曾做过一信道居士,名叫乐净信,三代奉道,有个儿子名叫法解。乐净信死后,家中穷困,法解宁可卖儿卖女,也要供养道士。于是感动上天,于梦中赐予法解一柄“真材如意”,于是家中充满了金银珠宝。看来这柄如意还具有招财进宝的功能!
三、太极扇
太上老君的这柄扇子也出自《度人经》:
太上老君天颜微笑,举五明宝扇,抚红霄金光明之几,重告大众曰:“道出而为神,神化而为气,气者,未有天地阴阳之先……”
另外,元代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张天师》也提到了太上老君喜欢拿扇子:
车中一神人,容仪若冰玉。手执五明宝扇,项负八景圆光,身六丈余,神光照人,不可正视。车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怖,即太上老君也。”
唐末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记载,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立于通化郡云龙岩的老君像:
立于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这黍米之珠、三宝玉如意、太极扇,本来都是道经里的,道教赋予了它们神圣的意义。太上老君不离手的就是这把扇子,当然,《西游记》将其写成一件厉害的法器了。
至于金角大王那把,也是来自太上老君的,也叫芭蕉扇,但显然和降伏青牛精的那把不太一样。它的功能只是平地扇出火来。其实这把芭蕉扇还是来源于太上老君的太极扇,只因为金角银角故事,很可能和青牛精故事不是一个人写的(详情参见侯会《“莲花洞”故事之晚起》),所以法宝的设定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