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欢乐:
前不久,我写了《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并享受书的味道。看到你们或在书桌前、或在被窝里,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我想,这样的时刻,应该是你们一天中内心最安宁的时光。
孩子,阅读是好习惯,尤其是自小养成。不过,阅读之上,则还需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空跨越千年,孔老夫子的话依然铿锵有力。他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阅读和思考的关系。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无法理解书中的深意。这样的阅读,就像我们吃了满桌的美味佳肴,但因为消化不良,食物穿肠而过,营养却没留下。思考,就像是牛的反刍,将营养从食物中充分消化吸收,强身健体,充实大脑。
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生俱来,但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引导。
每个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小小思想家。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小脑袋里总有无数个为什么,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人为什么会死?”“妈妈,鸟为什么会飞?”因为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的思考就源源不断产生了。
记得妹妹在上幼儿园的年纪,特别喜欢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和公共场所的指示牌,小脑袋里有许多问题。比如,在商场坐扶手电梯时,妹妹会指着一个“站在中间却被打叉的人”的标志问:“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能站在电梯中间,要靠边站,方便后面的人超过。”开车时,看到斑马线,妹妹就会问:“为什么要在地上乱涂乱画?”我说:“这不是乱涂乱画,是斑马线,是为了让我们走路更安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进公园,被警察叔叔拦住了。一个小男孩沉着地问警察叔叔:“为什么要拦住我呀?”警察回答:“因为不能骑自行车进公园。”孩子继续问:“可是我前几天就骑自行车进来,没有人拦我啊!”警察回答:“是的,平时允许。但今天是星期天,有很多妈妈带着宝宝在公园里玩,骑自行车容易伤到他们,所以不允许。”孩子对警察的解释表示满意,乖乖地离开了公园。另外一个小男孩,则觉得警察叔叔肯定是对的,就什么都没问,乖乖掉头离开了。
虽然结果都是离开了公园,但这两个小男孩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小男孩善于思考,分析判断,弄清原委。第二个小男孩“乖”得没有了任何想法,大人要他怎样就怎样。两个小男孩的不同表现,其实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
比如家庭教育。我们大多数父母,长久以来,习惯了替孩子决定本该由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比如,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上什么兴趣班……渐渐的,孩子懒得思考,反正只能按大人要求的去做。所谓的“乖”孩子,就这样产生了。“乖”的背后,其实是思考的缺位,是主见的丧失。就连高考填志愿,也大多由父母决定。有些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父母还要千方百计说服孩子听他们的。父母的理由是:“我们经验比你丰富,相信我们不会错的。”孩子思考的能力,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剥夺了。
比如学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教育,大多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将课本里的知识一股脑儿告诉孩子们,孩子们只需记住,考试时能吐出来就行。讨论、辩论等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课堂来说,是种奢侈。因此,从小学到高中,长长的12年里,原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们,身体长高长大了,而思考的能力却一点一点被抑制了。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思考能力得到训练并发展的,是大学四年。
记得进大学后的第一堂课,是历史系主任给我们上的。系主任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大学的会计系很牛。会计系的学生,把乌黑锃亮的算盘往胳膊下一夹,那种雄纠纠、气昂昂的感觉,真是无以言表。但即使他们这么牛,在全校的辩论赛中,却不敢和我们历史系PK。因为历史系的学生受过历史学思维训练,善于博古论今、旁征博引,常常将他们辩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系主任接着说,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不过,从现在开始,你们最好将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放空。希望你们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走进历史系,走进历史,揣摩历史。相信四年后的你们,和现在的你们,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前提是,你要爱看书,爱思考。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明白了系主任的这番话。我们高中以前学到的历史知识,为了便于考试,标准答案往往是简单化处理的。然而,真实的历史,绝非1+1=2那样有公式可循,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因此,学习历史,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下结论。应该多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后世的启发,以史为鉴,观照现实。
因此,大学四年,我安安静静地在图书馆里看了700多本书。在各派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到报社工作后,就越来越感到思考的重要性。采访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记者,必须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和较真。只有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了然于胸了,才能写出让读者一看就懂的稿件。否则,只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提升的过程。如果只会写“本报讯”之类的简讯,那么,即使写得再多,也只是数量的堆积,而非质量的递进。要想写出有深度的好稿、特稿,除了思考,还是思考。
如果学会了思考,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出彩。多年前,看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嘉宾是茅威涛。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同样演戏,同样扮演陆游,她能演得特别有味道?茅威涛说:“我认为我是一个愿意去思考、去琢磨点事的人,而且明白我今天应该把越剧做成什么样。”喜欢思考的习惯,使她将别人眼中已走到尽头的“小百花”,变成了西湖边的“百老汇”,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想,人类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思考。即使再忙碌,也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我们静下来心,发呆,思考。而提问,是思考的开始和延续。所以,孩子,勇敢地做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孩吧,让自己看得更清楚,活得更明白。你思,故你在!
201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