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

亲爱的欢乐:

某晚9点,我下班回到家,姐姐卧室的灯还亮着,捧着《意林》,看得如痴如醉。我说:“不早了,快点睡吧。”姐姐说:“哦,我想把这个故事看完。”于是,我轻轻掩上门,不忍再去打扰。妹妹已酣然入梦,床头手机里的有声书正播放着一个个儿童成语故事……

孩子,你们都已经爱上了看书、听书,享受到了书带给你们的快乐,妈妈很欣慰。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无论你开心、忧伤,抑或烦恼、孤独,它都会无怨无悔地陪伴你,那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书。如果今生选择与书为伴,那么,这一辈子,你的精神世界都不会陷入绝境。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从有记忆以来,家里就有很多书、报纸、杂志。别人家的爸爸是“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我爸爸却从不抽烟、很少喝酒,最大的爱好是看报纸、逛书店。虽然父母工资微薄,但买书、订报的开支,父母从来没有省过。

每次去新华书店,我最喜欢去儿童书柜台,里面有各种连环画和小人书,好像是5毛钱或一元钱一本。我把脸凑到柜台玻璃上,仔仔细细地将每本书的封面看一遍,从书的封面猜测内容是否好看,选好后让售货员阿姨拿给我。每次去,爸爸总会买几本送我,我会开心一整天。

10岁那年,爸爸妈妈送给我一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林汉达先生主编的《上下五千年》。共上、中、下三册,外面有一个深蓝色的书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畅销书。林先生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叙述风格,开创了通俗历史读物的一个新时代。最近回老家,我又找出了这套书。虽然纸张已经发黄,书角已经起皱,但我仍视若珍宝,并准备推荐给你们看。

小学高年段时,父母带我去新昌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从此,我如鱼得水,就像大文豪高尔基先生说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陆陆续续看完了《365夜》《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三毛流浪记》《十万个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孩子们爱看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初中、高中的六年,虽然学习越来越忙,作业越来越多,但书桌上的课外书似乎一直没有间断。那时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的阅读口味从儿童故事转向了文化散文。

那几年,余光中、余秋雨、刘墉、张晓风、席慕蓉、三毛、罗兰、张爱玲、白先勇、舒婷等作家的书,滋润着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刘墉写给他刚考上高中的儿子刘轩的系列书信集——《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深深吸引了我。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如何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这些书给了我答案。

当然,我也瞒着父母,读完了琼瑶的50多本爱情小说。从《窗外》到《在水一方》,从《六个梦》到《梅花三弄》,无数个夜晚,我默默地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琼瑶喜欢在书中引用诗词曲赋,读得多了,我也渐渐爱上了唐诗、宋词。爸爸的书架上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他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初中毕业那年暑假,闲来无事,我每天都背一首。记得第一首是张九龄的《感遇》,第一句是“兰叶春威蕤,桂华秋皎洁”。“葳蕤”两字见所未见。于是,一边读唐诗,一边翻《新华字典》。一句一句读,一首一首悟。这样坚持了一个暑假,把《长恨歌》《长干行》《蜀道难》《将进酒》等一批“巨无霸”都啃下来了。后来意犹未尽,买了《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但功课越来越忙,终究没有像对唐诗那样好好下“笨功夫”。

高中毕业,整理书房。课本和教辅书,大多要么送人,要么卖给收废纸的阿姨。但这些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课外书,我一本都不舍得处理,好好保存着。它们是我最初的精神家园。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可以肆无忌惮看书的时光。摆脱了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可以真正到书的海洋里畅游了。我到大学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好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看3本书,并特地买了一个笔记本,登记看过的书。望着笔记本上与日俱增的书名,我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欧也妮。葛朗台数金币时的心情吧。

大学毕业时,登记在册的,有750多本。记得本系有位师兄,也是嗜书如命,竟然看书看得视网膜脱落,我自叹不如。

我的专业是历史学。课程表上,有《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等课。每堂课上,教授都会推荐和这门课相关的学术参考书。

我常常在课后就去图书馆找这些参考书。在看这些书时,作者会注明他引用观点的论文出处和参考书目。我顺藤摸瓜,继续去借这些参考书目。渐渐的,看书范围越来越广,对书的质量高下也有了一定的眼光和品味。

阅读,就像一个圆,如果半径代表阅读量,圆周代表未知世界,那么,读书越多,半径越长,未知世界就越大,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越强烈。

印象最深的是费正清、崔瑞德两位汉学大家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共15卷、17册。我最爱其中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有一段时期,我喜欢一批旅居国外的汉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渐渐明白,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历史,却不可能还原历史。而这,也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因为喜欢经济史,一位在浙大经管学院读研究生的师兄就给我开了长长一串经济学著作的书单。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弗里德曼的自由资本主义、约翰。纳什的博弈论、道格拉斯·诺思的路径依赖……

沉浸在这些书里,渐渐觉得,学问没有界限,无论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最后都会水乳交融、触类旁通。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物理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

大学四年,开卷有益的读书方式让我收获了很多。我渐渐明白,学会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思维方式思考、处理问题,远比我们只会记住历史事实本身,要有用的多,且受益终身。

工作后,也继续保持着看书的习惯。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同样的,无书,也会令人俗。有段时期,孩子还小,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琐事,无法静下心来看书。时间久了,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腹内草莽。

我喜欢带你们泡图书馆、逛书店,也常和你们开玩笑说:“妈妈最享受的事,就是每晚睡前,一边泡脚,一边看书,这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

最近夜深人静时写文章,曾经读过的书,竟奇迹般地一一苏醒。即使是当时觉得艰深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写的《历史研究》,如今想来也倍感亲切。

人生路上,朋友或许会辜负你,但我们读过的书,度过的时光,不会辜负你。你的身上,会有你曾经读过的书的味道。孩子,愿你们也喜欢并享受这种味道。

2016年4月1日 Xu7ch8hplQ5b+s+WtFaeO+o6IJK5DbGBs9Z4TqeoucbE+TOa7sSL+prQqFUSBY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