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笨功夫,并不笨

亲爱的欢乐:

和你们一起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特别是看到7岁女孩李尚荣,在舞台上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背诵大段大段的古典诗词时,我除了由衷的佩服,更是深深的遗憾。

我遗憾的是,我在幼年至青少年时期,虽然自认为还算认真,但下的苦功还是远远不够。该读的书,很多都没有读。就连李渔的《笠翁对韵》,也是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实在孤陋寡闻之至。

现在想来,一个人的幼年至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的巅峰期、黄金期。这个阶段,如果肯下苦功,熟读并背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就好比在我们体内植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密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在体内沉淀、发酵,源源不断地给我们营养和支持。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就很难再记住这么多知识了。

我们常说“笨鸟先飞”,其实,不管是聪明的鸟,还是笨鸟,在练习飞翔的过程中,都必须下苦功。就像全世界的教育,凡是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不过教育方式方法可以探讨。

好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孩子苦中作乐、乐在其中。反之,则会不断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规律亘古不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肯花时间下苦功,下那些在常人眼中有些笨笨的苦功,当时或许会觉得傻,但事后回头去看,会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有两件事情让我如今想来有点意思。

第一件事是高中时背成语词典。我的书房里一直放着一本《汉语成语词典》,扉页上写着购买时间——1993年7月,小学毕业。高中时,我突发奇想,决定把整本《汉语成语词典》读一遍、背一遍。因为词典很小巧,我就带在身边,有空时就读上几页,边读边用红笔写写划划。这样坚持看完后,无论是语文试卷上出现的成语,还是写文章时用到的成语,感觉都得心应手了许多。

第二件事是大学里对读书的痴迷。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至少读2本书,坚持大学四年读700本书以上。大二时,我给自己申请了第一个新浪邮箱,不知当时怎么想的,用户名竟然是拗口的useful_alarm@sina.com。或许是提醒自己心里要有个闹钟,到点了就该起床看书了。

无论是在图书馆里,还是校园的林荫道上,还是操场边的台阶上,我的书包里总会带着几本书和几支笔,边看边摘抄。渐渐的,我可以精确计算出看一本书需要多少时间。如果是比较深奥艰深的专业书、学术书,我平均一小时读10页(20面)。小说、散文、随笔等,则当作休闲书来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掩卷沉思。每当啃完一本厚厚的专业书、学术书,那种充实感和满足感,真是无以言表。

记得有一天清晨,在校园中的芙蓉湖畔看书。柳树边和水边的蚊子特别多,但我沉浸在书中,竟毫无知觉。等我晨读结束,回到宿舍时,舍友们大叫起来,说你整条小腿怎么都肿起来啦?我这才回头去看,果然是密密麻麻的蚊子叮过的红包。大学四年,我最庆幸的,是没有虚度光阴、挥霍青春。那些看过的书,摘抄过的读书笔记,都沉淀在脑海里,一次次给我惊喜。

如今,朋友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别人比你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牛的人比你更努力。”聪明人,其实也在下笨功夫,比如我一直欣赏的杨澜。

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她在镜头前光鲜亮丽、春风得意的一面,却很少了解她为了保证每期节目质量而花的功夫和狠劲。2000年创办阳光卫视后的她,工作节奏之快,工作强度之大,在她的《一问一世界》中,可略知一二。很长时期里,她是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之间连轴转的“空中飞人”。有一次,《杨澜访谈录》节目组临时决定赴美国采访某重要嘉宾。刚下飞机,去采访路上,工作人员都在打瞌睡、倒时差,杨澜却打起精神、争分夺秒看厚厚一叠的背景资料和采访提纲。直到采访完成,连续24小时没有合眼的她,才累得在车上睡着了。她说,她是采访的“功课主义者”,不下笨功夫做功课,怎能做出让观众满意的节目?

互联网时代,杨澜依旧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有个习惯,在车上永远保持2本书、1支笔。车堵得太狠时,她立刻捧上书,看到重要的地方用笔做好记号。她要求自己一年至少看60本书,否则,面对采访嘉宾,会觉得自己很肤浅、很幼稚。

孩子,如果我们没有努力过,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同样的,如果我们不曾下过一些所谓的“笨功夫”,其实也不知道这些“笨功夫”会带给我们什么。

在这个用钱可以购买很多服务的时代,唯有知识的获取方式,依然千百年来亘古不变。不要奢望用钱可以搞定,也不要奢望让他人代劳,唯有老老实实靠自己,好好地下“笨功夫”,才能亲近它,理解它,拥有它。

所以,笨功夫,并不笨。

2016年5月13日 ARHmkw5YFhT2ItHQhVwq4HZvWDXiNmhqmbuLUe+NhB3BPbpfbnifnhXgwfwyDA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