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置地

谁没有自己的故乡?

但说起来惭愧,我们李氏真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通过族谱,我们只知道祖上三代的故乡所在。

特别是如今天下太平,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历朝历代没有想到的生活,谁还会去关心过往呢?但掰开手指往上数,兵荒马乱的岁月,却始终横亘在祖先的记忆与文字中。历来改朝换代的历史,便是一部牺牲与血泪交织的历史。只不过小民百姓常常被忽略,皇帝皇族才经常进入镜头。我长大后听到与家族有关的第一个故事,就与一场械斗相关。

老人们常说,我们李姓从外地迁来时,花了那么多银子从吴氏手中买下现在这块地时,多么不容易啊。

我祖父曾说,谁也得体谅人们在失魂落魄时的难处——要知道那个时候,如果不到无立锥之地的程度,有谁还会背井离乡呢?这个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解决掉。如今,你想让人守在家乡也是一件难事,多数人宁愿背井离乡跑到他乡的城市打工,也不愿待在自己的土地上受穷。至于宗族来自哪里,一般去考证的人,纯粹出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需要。

李氏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离开原来的故土?前人不知道,后人有的说是为了逃避战乱。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太多了,你翻历史,全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美好的旗号打来打去,杀来杀去,王朝也换来换去。小小的老百姓没法,为了活命,只有跑反。于是,我们李氏家族便从平原地带,不得已跑到了这个原本属于山区的丘陵之地。听说当年他们原本是要躲难而逃出来的,但是小小世界,哪里还有法外的清静之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们李氏家族当初逃难出来,到达本吴庄这个地方,买下这块土地时,原本并没有多大的把握。他们一路长途奔波跋涉,原本也没打算就在此处立足。老人们说,他们可能更愿意跑到深山老林中去,过着与世无争、快乐逍遥的桃花源式生活。但是当他们到达这里时,已经筋疲力尽。

李氏族谱便是从搬到本吴庄后的第一个族长李非凡开始的。

那时光绪在位,经过捻军与清军几次交战,数十万人的扫荡进驻,原来的大李氏家族被折腾得七零八落。捻军走后,为保存李氏的种子,大李氏召集幸存人员开会,决计分散家族力量,各自谋生,以求自保,避免全族生灵涂炭。

于是,大族分家,一场哭别。每个家族带着自己的嫡亲力量,各寻方向。

我们这一族,就这样从江西的梧桐巷出发,不敢走大路、水路,只沿着山高密林,一路向北。

经过多日的奔波、减员,当他们到达黄安县本吴庄这里时,时任的族长李非凡,看到大家身心疲惫,便轻轻地说:“就在这里打个尖歇歇吧。”

他说的“打尖”,就是休息。于是,一路上大人们的劳累,女人们的埋怨,还有小孩子哭闹声停止了。走远路的人,谁都愿意多歇歇脚,但是一路如果没有族长的允许,谁又敢私自停下呢?

一直到解放前,我们李氏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历任族长来左右和定夺的。

当肩头的一切重物卸下时,族长还长长地叹了口气。

原来他也在心里嘀咕,到底到哪个地方,才能把这个宗族的生命延续下去;到底哪个地方,才是李氏宗族的生存与立足之地?

才坐下来,族长李非凡闷闷不乐地抽起了旱烟。他聪明的胡子,已染上了白色。这是权威的象征。他平时话少,但说出来很有威力,族里没人敢不执行。

大家停下来后,各自找地方坐下来。男人们开始吃干粮,女人们开始奶孩子。年轻的小伙子连忙检查各自的木轮车是否结实。不懂事的小孩子们,开始在山边打打闹闹地奔跑,不时还传来一阵阵的嬉笑。

就在族长正为不知向何处去而叹了声长气的时刻,他看到,一个叫花子哭哭啼啼地走来了。

这个叫花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虽然面容憔悴,却双目有神。他背上的包裹鼓鼓囊囊,也不知装的是什么东西。看上去,他怎么也有五六十岁,但一个这么大岁数的男人还哭哭啼啼的,在李氏的人看来有些不屑。是啊,在李氏宗族里,一个男人如果哭哭啼啼的,还算是个什么男人?因而李氏的男人见了,面露鄙夷之色,倒是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女人,好奇地看着这个叫花子孤独地走来。

说来也怪,这个哭哭啼啼的叫花子,虽然嘴上在哭,但路过我们李氏家族的队伍时,却目不斜视。他的眼眸中,倒显得格外精神,似乎是非哭而哭。

我们族长李非凡的眼睛亮了一下。他挥挥手,站起来弯腰一躬说:“这位老客,请留步。”

这个男人停下来了。

他看着族长。

族长说:“一个男人,当顶天立地,哭哭啼啼的,成何体统。阁下有难就说,有事就讲。碰到不如遇到,遇到就是缘分。”

那个男人瞟了族长一眼,之后却如视而不见,哭得更厉害。

族长那饱经风霜的目光一扫,马上就看出来了,这个男人脸已饿成了菜色。他一挥手对一个族中的汉子说:“把最好的食物,给这位老客端上来吧。出门在外,多不容易啊。”

那个叫花子听到这句话,顿了一下,人便不由自主地停下来了。

族长又挥了挥手,有人迅速搬来了凳子,有人还递过了水杯。族长很满意,毕竟李氏注重文明礼仪,虽然也是逃难路上,但不失礼数。

李非凡族长请老男人坐了下来。然后,他看了看天,并叹了口气说:“唉,这兵荒马乱的年月,真是急死个人啊。”

那老男人并不说话,不客气地坐了下来,抓起食物就吃。大家听到他嘴里吧唧吧唧地吃,有点令人生厌,男人们露出了不满。估计他自己也看出来了——他所吃的,是我们李氏家族一路中最好的食物啊!他一边吃,一边有一大堆孩子舔着干裂的嘴唇,眼巴巴地看着他,个别小孩甚至流下了口水。要知道,一路上族长再三强调:“把最好的食物,要留在最后!”所以,平常没有一个人敢轻易动它们。

老男人却狼吞虎咽,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说话。

族长一边摇头,一边拿自己的毛巾递过去,给他擦汗。他也不推辞,仿佛应该接受这样的礼遇。

我们族人中已有人露出了愤怒的神情,觉得这老男人太没礼貌了。但是大家尊敬族长李非凡。族长对一个外人那样好,他们也不敢造次。再说,李氏家族一路上,族长不知对多少路遇的乞丐予以救助,一边救助一边总是摇头。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吃饱喝足,老男人迅速恢复了元气。他的眼睛里折射出一种非常可怕的光来,他扫视了一眼族人,然后盯着族长。族长李非凡一边微笑,一边颔首。

“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啊?”老男人吃饱喝足之后,用族长的毛巾擦了擦嘴,开始这样问我们族长。

族长叹了口气说:“我们老族人多,屯居不下。兵荒马乱,唯有迁徙自保家门。可谁知道能到哪里去呢?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吧。”

老男人低头喝了一口茶,并未作答。那茶是族中好茶,才一入嘴,便有一股清香从心头升起。老男人顿时明白,这种茶平时一般人也是喝不到的。他不禁咂了咂嘴,然后,才突然问我们族长:“你,为什么要救我?”

族长淡淡一笑说:“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也是我佛慈悲。”

老男人放下茶杯,这才站起来,冷不丁地一揖到地说:“多谢您了。”

族长也站起身来,拱手还礼说:“我们还要赶路,天不早,就不多说了。你如愿意和我们一起走也可以,不愿意走,我们尽己所能,给你一些食物吧。”

于是,族长令人把剩下的食物用一个非常干净的篮子装起来。族人虽然不知道他要干啥,但还是执行命令,很快就装好了。

族长说:“我们的食物也不多,这个,就请你带上吧,一点心意。”

族长的眼里没有一点施舍的意思。

老男人怔了一下。他伸出手,接过了篮子就走。

我们的族人中有些年轻人眼中迅速流露出愤愤之色。不过囿于族长李非凡的威望,谁也不敢说个啥。

族长摇了摇头,对族人一挥手说:“上路吧。”

于是我们李氏家族又紧急行进起来。由于长途跋涉,妇女们又开始叫脚痛,小孩子们又开始哭闹。

他们沿着倒水河边的小道,艰难地向前行进。庞大的队伍,蜿蜒缓慢而行。在快要翻过一个山头,即将从黄安边界进入麻城县境的时候,人们的疲累已快要到达极限。

这时,族长似乎听到后面有人喊叫。他一回头,发现是刚才那个老男人上来了。

“喂,你们……留步,留步啊!”老男人在喊族长。

族人还在行进,没有命令,是不能停下来的。他们决定翻过那座山头再歇脚。

但族长停住了。

族长问:“你掉了什么东西吗?”

老男人答非所问,只是怪怪地对族长招招手说:“你过来。”

族长过去了。

老男人拉过族长说:“受人之恩,不报不是君子所为。你们今天也算是救了我一命,我不给你们指点一下迷津,对不住你们哪。”

族长不解地眯起眼睛。

老男人说:“你和你的族人不要再漫无目的地往前走了。你要是信得过我,就顺着我指的方向,到了那座叫鹅公寨的山下,有一片三块大石头相靠的地,那原是当地吴氏三兄弟生活的地方。那三兄弟是三个光棍,你们可以把那块地买下来。记住了,无论花多少银子,也要买下来。那三个光棍好吃懒做,一定会卖给你们。记住,那可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啊。”

我们族长睁大了眼睛。

老男人继续说:“不瞒你说,我是个风水先生,也有人叫我阴阳先生。走南闯北看了那么多地,我还没见过有这样风水好的,它的地形、地貌、水势、风向和走向,都是上流之地。只可惜吴族人欺人太甚,我上门讲时他们不但不相信,还把我暴打一顿,说我骗吃骗喝……老人家啊,你是个好人。我看出来了,你是好人,我得告诉你这个。不然对不起你啊。”

我们族长和族人听后,都怔在那里。

老男人又说:“你们买下那块地后,要把那三块大石头想法搬掉,它压住了地气,才让吴姓的人旺不起来。”

我们族人都把目光投向族长。

族长二话不说,连忙叫人拿了些银两过来,对老男人深作一揖说:“感谢先生指点迷津,这点意思,您收下吧。”

老男人也不客气,收下银两转身就走。

一边走,他还一边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我泄露了天机,会遭报应啊。”

族长怔住,旋即大喊:“老哥,请问尊姓大名?日后也许会有重逢之日。”

老男人没有回头,只是答道:“命中须有终须有,命中无有不回头。人生由命,山高水长,俺姓黄,名则何足道哉!”

说毕,便扬长而去。

族长听后,对着老男人的背影,深鞠了一躬。他闭上眼坐了一会,又突然睁开眼说:“出发!”

队伍又往前开动了。一直走到今天我们这个叫作本吴庄的地方,说来也怪,只一瞬,原本晴朗的天空电闪雷鸣,乌云滚滚。天拉下脸来便变黑。

族长让人往前探路,族人回报说前面是座高山。族长便让大家停下来。这也就是当年,我们李氏家族为什么选择了在本吴庄这个地方安顿下来。

彼时,天已尽黑。族长让大家在此安营扎寨。

没想,这一夜大雨如注。人们在雨中屯住,苦不堪言,惶恐不安。

到了第二天早上,天空骤然放晴。族长爬上高处一看,见此地山色青翠,树木葱茏,雾中山峰耸立,远处气象万千,一条大河,环山而绕,奔向远方。

族长正在沉吟,族人李泽前来报告:“族长,幸亏我们昨夜没走。你看,雨水积地,已成漩塘。”

族长长叹一口气:“天意啊。”

一边说,一边忽然灵光突现,族长把手一挥,带人走向更高处一看,猛地抽了一口冷气:可不是,那个风水先生说的三块巨大的石头,互相依靠,就阻挡在不远处的山间路上!

族长心中暗暗称奇:这不正是风水先生讲的福地吗?

这时,阳光四起,族长放眼看去,只见三块巨石之后,还有几间破败的房屋。房屋后边,高山耸立,山后一山接着一山,树木遍地。而山与山脚连处,又有一条河流环绕,在阳光直射之下,远处波光粼粼,逶迤蜿蜒地通往大山之外……

族长蹲下身来,将手指插入脚下的土地。仅入两指,他便掏了出来,看着指尖上的泥土,他闻了闻,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露出了笑容。

族长手一挥:“以后,我们李氏,就在此安家吧。”

大家正不想再往前走了,一听族长有吩咐,马上便欢呼一片。于是,由江西而入湖北的李氏家庭,就这样宿命般地停在了黄安县的东边,一个与麻城县交界的地方。

待雾全部散尽之后,族长再次爬到山梁上去看,只见一道山梁,隔出了两个世界。山梁的那边也有一片村庄,看上去面积不小,房屋连片。一打听才知道,那是吴姓人家的村庄,叫作吴家田。只见村庄屋连屋,地挨地,一片繁华景象;而山梁的这边,只有几间低矮的房子,却是杂草丛生,枯树交织,一片萧条之色。族长便令人前去探听,果然,此地叫作鹅公寨,俗称鹅公山。

族长心中有数,便令大家前来商议。

族长说:“此地肥沃,又近水源。虽离城较远,但靠山很近,能生能藏,定是福地。”

大家迟疑。但族长扫视一周,又无人敢违抗。说是商议,其实都是族长说了算,因此各家各户,一旦定了事,也都不会再反对。再说,此时疲惫至极的人们,不想再奔波了。

定居的事,就这样敲定下来。

之后,族长又派人先是找到山梁这边居住的三兄弟。见了面后,果然那三兄弟都胡子拉碴,衣衫褴褛,面目无神。三人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却没有一个讨上媳妇!

族长摇头叹息。他了解到,这三兄弟整天就是躺在屋里,不愿意干农活。族中人碰到一位路人,打听三兄弟情况。没想路人脸上满是不屑:“春天不播种,夏天不锄草,秋天不收割,冬天睡懒觉。完全靠那边宗族村子里的人救济才活了下来。”

族长心中有数。他亲自来到那三兄弟的屋子,进去一看简直想吐:只见一间大屋子明三暗五,但屋子里堆的东西,全是垃圾,一进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族长开门见山,问:“你们的房子,卖吗?”

三兄弟笑着围了上来,他们不说卖,也不说不卖。事实上,卖与不卖,他们根本做不了主。

我们族长李非凡是个明白人。他先让人给了三兄弟几袋粮食,并通过其中的老大,见到了吴姓的头人。吴老大带他去见吴姓头人时,好半天都不敢进门。

李非凡发现,吴姓的吴家田,十分富庶,一进村头,便可见到建筑上的斗阁檐头,以及四处布满的奇岩异石。

头人叫吴上人,一看脸就是个狠角色。族长李非凡做了一番工作,打探到这个吴上人好钱好色,因此心中有数。

各自施礼已毕,李非凡便说了买地的事。

吴上人心头一喜,早就想卖掉那块地了。可附近都说靠近河流,担心水患,所以无人问津。现在听说有人想买,一心想弄个好价钱,但嘴上还拿腔拿调:“兄台为何要买此地?”

李非凡说:“民生多艰,为了求生,自江西流落至此。如今族人俱疲,请卖此地于我等,也是恩德一件。”

吴上人喝茶,半天沉默不语。

李非凡使个眼色,族人李泽连忙献上一个包裹。包袱开处,俱是金光之色。

吴上人用余光一瞥,满脸的横肉像山河开冻,由冷变热,最后终于有了笑容。

吴上人一声“请茶”,让李非凡看到了曙光。

于是,经过一个上午的来回试探,吴氏同意将三兄弟那边的土地卖给李氏。

条件是二十根金条。

据说,这二十根金条,几乎倾尽了我们李氏家族的全部资产。没办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我们李氏家族也算得上是非常大气,不仅答应给二十根金条置地,还主动答应给这落难的三兄弟,在他们吴姓山梁这边的空地上,再盖上三套住宅让他们住。

两族迅速找来中间人作保。很快,契约写好,白纸黑字,签字画押之后立即生效。吴上人看到李氏同意给三兄弟盖房,便在保人的建议下,将往东靠近本吴庄那边的一片山林,一并给了我们李氏。

契约是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皆大欢喜。

后来翻李氏的族谱,我们后代才知道,李氏为了买下这块土地,几乎把存储的金条和银子全都花光了。也就是说,李氏从买下这块地后,便成了穷光蛋。

有人质疑这是否值得,虽然不敢说出来。只有我们李氏的族长李非凡认为是值得的,因为他相信那块土地。好多次,在李氏宗族大会上,他都要指着那块土地对李氏宗族的人们讲:“你们脚下的,将是我们李氏的生存之基。你们要相信它的肥沃,相信勤劳终会致富,相信我们要在此改变命运!”

族长的讲话向来具有权威。他很快说服了听话的李氏宗族的人们。

于是,我们李氏买下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炸掉了三兄弟屋子前那三块大石头,拆除了三兄弟破烂的房屋,之后重新建造我们李氏的家园。

选定了炸石吉日那天,李非凡让人备了香案,摆上烟酒猪头,大家几番跪拜,三叩九礼之后,他才说:“打钎!”

于是,几把钢钎,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了。

石头很硬,是青岗石,一锤子下去,往往要冒火星。打了整整三天,才在每块石头里打出了条条细小幽长的洞穴。年轻的男人们在里面灌满炸药,点燃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碎石乱飞,硝烟散去,只见三块大石各自徐徐开裂,缓缓展开。

让李氏族人感到惊讶的是,中间的那块巨石在裂开之后,竟然还有一股青烟突然奔涌而出,缓缓不去。在烟尽石裂之处,有一条巨大的蟒蛇,突然从里面探出头来,淡定张望,这让围观的人们惊慌四散。

李非凡族长带领大家在远处连忙跪地,叩头如捣蒜。

只见那条布满各色花纹的蟒蛇,先是将头伸出,然后丈长的身子,竟然围石环绕一周,盘旋良久,才直往河边奔去。

李氏族人大骇。他们发现,蟒蛇所过之处,草皆尽伏,宛如新开一条大路,直通河边。其时,滔滔河水,竟然平息不语。后来,我们李氏才知道这条弯弯曲曲流过黄安的河流,人们称之为“倒水河”。

蟒蛇游走之后,人们才回过神来。跟着族长一起,对着河流那边祈祷不已。

族长心里忐忑,不明就里,不知祸福,亦是不知所措。

这时,一场暴雨及时而至。

这场大雨,竟然下了整整三天三夜。让倒水河河水猛涨,越过河道,四处漫溢。

族长连忙让族人尽数搬到高处。在简易的茅棚之中,他们接连焚香三日,祈祷上天赐福人间。

吴家田的人见了,心里暗笑。原来,他们早就见识过这种天气,认为此地不宜久居,才将这片土地卖给李氏,顺便还落个人情。

李非凡为大雨内心焦灼,没想三日之后,竟然雨过天晴,阳光从云层掠出,万物恣意生长,尽皆向阳。

族人这才发现,河流大水漫过之处,竟然将河底积蓄多年的肥土尽数搅出,又经河水冲刷,全部冲积到本吴庄这边的土地上,化作了上等的肥料!

本吴庄人对着河流,又是一番三跪九叩。他们开始相信,李氏选此,苍天不亏。

于是,在族长李非凡的带领下,李氏的人们开始上山砍树,大兴土木。同时,他们又开垦荒地,在肥沃的土地上撒下李氏从江西带来的种子。

经历了半年的风风雨雨,一片崭新的茅草房就这样诞生了。这一年风调雨顺,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疯狂成长,本吴庄的李氏族人第一年便有了收成。这让吴家田吴姓的人们,都暗暗称奇。他们没想到,这块过去经常闹水患的地方,竟然有如此造化!说来也怪,吴姓的三兄弟在山梁这边的土地上生活了许多年,除了杂草丛生,他们从未见过庄稼的兴旺,那是方圆几十里开外都知晓的事。但从李氏来的这一年开始,他们在吴姓这块荒芜的土地上种下的庄稼,当年便得到了丰收!

那年的秋天,我们李氏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收获了丰盈的瓜果和稻谷!这让逃难而来的外乡李氏族人,从此就在从吴姓手里买来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这让吴姓的人很惊奇。曾经,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种什么死什么,是怎么回事呢?

让他们感到奇异的是,自我们李氏买了这块地后在这里安营扎寨后,李氏一脉,竟然很快就兴旺起来。度过了最初几年拮据的日子,李氏的生活迅速安定下来。此后一直延续十年之久,李氏都在这块土地上日耕夜息,看天吃饭,任由生老病死。

这时,让当地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个现象出现了:同样的土地,吴姓的人在这里生活时,总是有不少残疾智障,所以他们才翻越山峦跑到另外一边去生活,只留下三兄弟守在此地,至此荒废;可我们李姓的人,自把那三块大石头想方设法炸开开始,本吴庄繁衍的好几代人中,除了个别像我这样长得稍对不起观者之眼外,整个本吴庄的李氏家族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眉清目秀,至今没有出现一个残疾!

从置地至今,这个现象皆是如此。这令吴姓的人感到惊诧。

据族谱记载,李氏一脉,尚勤劳,崇俭朴,民习勤苦,以勤劳起家,风里雨里,拿着最原始的、简陋的工具,在此犁田耙地,种植五谷,收割庄稼。除了繁忙的农活之外,李氏一族还在此植树造林,养鸡鸭,喂猪牛,打草鞋,编竹箕,酿烧酒,烧木炭,做爆竹,当挑脚,卖苦力……而妇女们,则做鞋纳袄,纺线织布……大家一年到头,男耕女织,忙个不停。

正因如此,在我们李氏至今还流传着“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酣睡人穷,坐吃山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田不翻冬,来年草凶”等耕种谚语。

李非凡号召:“苦干三五年,把苦变成甜。”

我们李氏为此甘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甘愿风里来雨里去,脚踏平底布鞋,身穿大布粗衣。老人教育小孩动辄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而劝人节俭,则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李氏还特别重礼节。这些礼节,流传至今。比如,凡属客人来了,主人要连忙起身相迎,让座,并说“请上坐”,以示尊重;然后要给客人倒茶、敬烟,或以土特产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招待。若逢叙谈,客人有问必答。族长李非凡非常重视礼义,要求本吴庄人,以礼为先,以礼为面。他还因此专门给李氏族人上课:“客人在堂,不能随便离座;不允许赶鸡喝鸭,不训斥小孩;客人走时,必须送出家门,并道‘请慢走,常来玩’。路遇亲友,必拱手问好;串门邻里,需客客气气。借了人家的用具,要按时归还。若逢邻家或村里有事,大家要上前帮衬……”

李非凡的话,在整个本吴庄就是族规,没有人不遵从。特别是选地至此,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在江西时过得更加富足,故而人们更是感激。于是,李氏内修文礼,勤劳持家;外交朋友,广结良缘。不出几年,在黄安县便已声名在外。

一好百好,一顺百顺——命运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说来让吴姓人也总是觉得奇怪——李姓的人从那么远的地方迁来,到了他们这块不要的土地上生活,不但生病的人很少,而且庄稼怎么种都旺盛,一年到头,粮食怎么吃也吃不完!特别是到了后来,不管外面的争斗、劫难多么厉害,整个李氏,却始终人丁兴旺发达!

李姓,这个本属外来的搬迁户,从此像本吴庄土地上的花草树木一样,疯狂生长、发展和壮大,慢慢地成为黄安县一个大姓大族,并在当地渐渐有了威望。 6cPAg+5CY3aw03vsUNuLKMcmp6UW8erC5TACwum0nrx8EKU42S2MjdqR/YLptL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