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糖尿病治重补气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称成年型糖尿病,多发于40岁以上,系糖尿病多发类型。

中医把糖尿病称作“消渴”,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对其表现和药方有明确的描述。《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代孙思邈最早发现“尿甜”,要比命名糖尿病的英国人Thomas Willis早1000余年。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宋代《圣济总录》曰:“消渴饮水不辍,多至数斗……所食多而不觉饱者。”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曰:“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曰:“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煿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于是炎火上熏,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而不为肌肉,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其病在肾。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明代赵献可《医贯》曰:“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曰:“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能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但滋其化源,则病易瘥矣。”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防治等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特别是将上消定为肺燥,以烦渴多饮为主症,治以清肺润燥、生津止渴法,用消渴方、二冬汤、白虎汤等;中消定为胃火,以消谷善饥为主症,治以清胃泻火、养阴保津法,用玉女煎、调胃承气汤等;下消定为肾亏,以小便频多为主症,治以养阴固肾、润肺滋源法,用六味地黄汤、钱氏白术散、桑螵蛸散等。总之,传统对糖尿病的认识均责之于“阴虚燥热”,其治大都以养阴清热立法。

现今,2型糖尿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以气短乏力为诉,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多见,气虚较为明显。据此,沈氏女科认为2型糖尿病的立法应由传统的“养阴清热”转到“养阴补气”上来,重在补气的治疗新思路,采用补气基本方的新治法,并随证加减。

补气基本方:西洋参5~10g(另煎兑服,人参、太子参均可,不用党参,以防其升高血糖),生黄芪15~30g,生地黄30~60g,黄精15g,知母15g,葛根10g,五倍子10g。

随证加减法:肺燥胃火选加生石膏30g,生薏苡仁15g,玄参10g;肝火旺盛选加生栀子10g,当归10g,生白芍10g;心火上炎选加炒酸枣仁10~30g,首乌藤30g,黄连5~10g;水不涵木选加钩藤15~30g,天麻10g,生石决明30g;脾肾阳虚选加肉桂3g,肉苁蓉10g,炒白术15g。

胰岛素释放试验表明,此法能提高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葡萄糖耐量而降血糖,说明养阴补气法是提高糖尿病疗效的良策。

验案

王某,女,40岁。

病史:患者1个月前在某西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西药维持,血糖仍有偏高,常因情绪波动而升高。刻下症:气短乏力,口干渴饮,头目不清,心烦易躁,两便正常。

检查: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空腹血糖9.19mmol/L,甘油三酯2.12mmol/L,血压120/80mmHg。

辨证:情志过极,气机郁结,郁热伤津,阴精亏虚,故见口干口渴;气虚不振而见气短乏力;阴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见头目不清;阴虚火旺,热扰心神,故心烦易躁。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气阴双亏之象。病位在肺、肾。

中医诊断:消渴(气阴两虚,虚火上扰证)。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除烦。

处方:沈氏女科经验方“补气降糖方”加味。生黄芪15g,生地黄15g,黄精10g,葛根10g,桑寄生10g,生杜仲10g,知母10g,山药10g,丹参30g,五倍子10g,生龙骨30g,生薏苡仁10g,车前草30g,云茯苓10g,仙鹤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结果:上方服用14剂后,头晕不显,口干、心烦、气短减轻,精神振作,空腹血糖5.9mmol/L。气阴得复,再增其力,上方将生黄芪和生地黄各改为30g,加黄芩清肺热,改为每晚服1次。继服7剂后,血糖5.3mmol/L,舌淡红,苔薄白。气阴两虚得补,继服14剂加以巩固。后电话转告,血糖一直正常,无明显不适。

按语: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三多一少为特征,可相互并见。《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本案口渴气短较为明显,气阴两虚,内生虚热而见心烦易躁,应补气滋阴为主。本案用药特点为投“补气降糖方”补气扶正;五倍子、生龙骨、云茯苓、生薏苡仁、葛根生津止渴,清热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均可降血糖;桑寄生、生杜仲善补阳者阴中求阳;黄芩、知母滋肺阴清热;车前草利尿清浊。全方合用,共达益气滋阴、降低血糖的作用。临证不可泥古,要视辨证而立法,方能获效。 5JIC6ALgqXouwpsUu0NFQngfqs7fCY5DfFmbzShO4S3STg/lq4wol1SpkAPQqy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