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即心中剧烈跳动,惊慌不安,并伴有脉搏参差不齐。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两大类,类似于西医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慢综合征等。
心悸证始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心澹澹大动……病本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黄帝内经》描述了心悸的表现和病机、预后,至仲景方以气虚血少和痰饮内停来论治。《伤寒论》记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记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嗣后各家从病机和治法上大加发展,使中医止悸颇具优势。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责之“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朱震亨以虚和痰饮论治:“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主之”,“血虚宜朱砂安神丸”,“少阴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气涎郁在心胆经,宜温胆汤,惊悸在心脾经,因失志气郁涎聚,宜定志汤”。
《医学正传》提出情志致悸说:“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医林改错》则主张血脉痹阻致悸,“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此方指血府逐瘀汤)。
沈氏女科认为止悸治法有治标治本之别。治标抓痰瘀,因悸发之标与痰浊闭窍和瘀血阻络关系最密,故而抓住祛痰化瘀法,最宜投十味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其主药有人参(西洋参)、竹茹、枳壳、云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全瓜蒌、薤白、柴胡、海蛤壳、水蛭粉、三七粉等,也可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治本重阴阳,快速型心悸以阴血不足为主,治重滋阴养心,投交泰丸合杞菊地黄汤,其主药有黄连、肉桂、枸杞子、野菊花、生地黄、当归、首乌、麦冬、琥珀粉等,也可静滴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慢速型心悸以阳气不振为主,治重温阳宁心,投参附汤合阳和汤,其主药有参类、附片、鹿角霜、桂枝、生龙骨、生牡蛎、淫羊藿等,也可静滴参附注射液。
为提高止悸疗效还有3个辅佐措施。
伍清心利尿,增强止悸之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常常移肠,故宜伍以导赤散、石韦散、小蓟饮子诸方化裁,主药有竹叶、石韦、葶苈子、泽泻、车前草、连翘、白花蛇舌草、冬瓜皮子、玉米须、芦根、桑白皮、猪苓等。
伍宁心安神,增加止悸之力:心藏神明,惊悸者常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兼失眠,怵惕健忘,故宜伍以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诸方化裁,主药有炒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灵磁石、炙远志、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等。
伍散剂长服,巩固疗效:药用西洋参粉、三七粉、琥珀粉、冬虫夏草、黄连、肉桂、丹参、苦参、当归、羌活、川芎、石韦。根据病证偏重,调适剂量,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日3次,每次2g,常服安全,可收巩固止悸的目的。
验案
岳某,女,29岁。
病史:心肌炎6年,频发室早。刻下症:频发心悸,胸闷气短,牵及左腋,夜间更甚,入睡困难,眠后易醒,食纳欠佳,呃逆连连,大便干燥。
检查:舌尖红,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压130/80mmHg,心率66~84次/分,心律不齐,频发早搏,每分钟10次。
辨证:患者阵发心悸、胸闷气短、舌暗红、苔黄腻,系痰浊中阻,胸阳不展之象;痰阻络脉,气机不通则左腋隐痛;大便干燥,系痰浊化热,热结肠道之征;痰热阻遏气血,扰于心神,故见眠差。病位在心。
中医诊断:心悸(痰瘀互结,心脉失养证)。
西医诊断:心肌炎。
治法:祛痰化瘀,活血通脉。
处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化裁。竹茹10g,枳壳10g,云茯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丹参30g,生牡蛎30g,蒲公英10g,刘寄奴10g,生栀子10g,决明子30g,珍珠母30g,仙鹤草10g,泽兰10g,鸡血藤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结果:上方服用两周后,心律变整,偶有早搏胸痛,心悸胸闷减轻,食纳转佳,呃逆减少,苔薄黄。痰湿之证已化,心气不足之证显现,故改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
处方:太子参10g,苦参10g,丹参30g,生地黄10g,黄精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牡丹皮10g,生栀子10g,刘寄奴10g,珍珠母30g,肉桂3g,黄连10g,首乌藤30g,石韦10g,制大黄10g,车前草30g,野菊花10g,生牡蛎3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服用30剂,早搏消失。后因工作紧张,偶感胸闷心悸,头晕失眠,时发早搏。上方加天麻、炒酸枣仁养血安神,清利头目;胸闷时加全瓜蒌、苏木清热祛痰,温通心脉;失眠、便溏时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原;咽痛时加射干、马勃解毒利咽。再服3月,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消失,夜寐香甜,早搏未发作,腋下隐痛解除,未觉心悸气短,病情稳定,无不适之症。
按语: 心肌炎当属中医“心悸”范畴。《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云:“夫思虑繁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本案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思虑过度导致心络受损,故发心痹。患者初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当以祛痰化瘀,疏通心脉为先。以温胆汤理气祛痰,健脾和胃,仙鹤草补益心气,扶正祛邪。后邪实已去,当补虚温通为主,三参饮(党参、丹参、苦参)为沈氏女科治疗心律不齐常用方剂,其中太子参易党参以益气生津,苦参清火利湿,控制心律失常,但药量不能过大,防其伤胃;虚久必瘀,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参改善瘀血状态,增加血脉运行;制大黄泄热活血,苦寒反佐,防其温燥太过;射干、马勃解毒,治咽圣药;苏木疏通心脉;黄精、仙鹤草补益心气,蒲公英为治疗胃酸、胃胀的要药;刘寄奴活血止痛,车前草通利小便,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悸。同时需嘱心脏病患者低盐饮食,少食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