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中医特具优势的病证之一。沈氏女科认为,若单纯见痛止痛而堆叠止痛之品,效果往往不佳,必须辨证论治,分清虚实,追究病因。以对因治疗为主,止痛为辅,配合内服外治,结合针灸、食疗、意疗方能奏效而且根治。临床常见病因有寒凝、肝郁和血亏3类。
主症:苔薄白,脉弦迟,经前形寒肢冷,经期下腹凉痛,得暖稍舒,经行不畅,四肢不温,纳谷不香。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化裁。
桂枝10g 白芍10g 炮姜10g 乌药10g
木香10g 砂仁10g 艾叶5g 香附10g
川续断10g 高良姜10g 鹿角霜15g 蛇床子10g
焦麦芽10g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
主症:苔薄白,舌质紫,脉弦涩,经前胁乳胀痛,心烦易怒,经期腹部剧痛,经行暗块,块下痛缓,经后口苦纳呆。
治法:疏肝活血。
方药:四逆散化裁。
柴胡10g 枳壳10g 青皮10g 赤芍10g
丹参30g 地龙1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生栀子10g 莱菔子10g 生山楂15g 徐长卿10g
炒橘核15g 蒲黄10g(包) 晚蚕沙15g(包)
主症: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经前神疲气短,精神不振,少言懒动,经期下腹隐痛,延绵不止,经行色淡量少,纳差便溏,心悸失眠。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
生黄芪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黄10g
黄精10g 香附10g 木香10g 葛根10g
炒白术10g 生杜仲10g 鸡血藤10g 菟丝子10g
白扁豆10g 三七粉3g(冲)
除内服外,痛经还可外敷,按虚实不同组方。
桂枝30g 白芍60g 生黄芪60g 当归30g
山药30g 鹿角霜30g
丹参60g 乌药60g 延胡索30g 川楝子30g
生栀子30g 乳香30g 没药30g
以上共研细末,陈醋调成厚糊状,过敏者浓茶调,每晚睡前用。布敷于神阙、关元、双三阴交、双涌泉,晨起去除。
痛经可配合针灸治疗,取地机、次髎、关元、气海、天枢、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耳针止痛可选子宫、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食疗镇痛可以辅佐。气滞血瘀者用香附15g煎汁,煮食山楂30g;寒凝血瘀者取红枣10个,花椒3g,生姜25g,红糖30g,煎服,每天1次,连服3~5天;气血不足者取丹参60g,当归30g,白酒500g或黄酒1000g,浸泡半个月,经前适量饮用。
痛经发作时患者常常心烦意乱,其苦难忍,越烦越痛。要嘱患者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配合“意疗”则止痛效果更佳。
验案
李某,女,33岁。
病史:患者经行腹痛两年,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方求治乏效,遂来就诊。刻下症:经行第一天,小腹疼痛绵绵,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淡。平素怕冷,纳谷不香,腰酸腿软,大便溏薄。
检查:苔薄白,舌质淡,脉弦迟。
辨证:本案经行腹痛为阳虚内寒,血失温煦,运行无力,滞于胞中所致。得热痛减,喜按,量少色暗亦为寒凝胞宫之象;肾阳不振,腰失所养,故腰酸腿软;脾阳不足,故纳谷不香,大便溏薄;苔白质暗、脉弦迟为寒凝之征。病位在胞宫。
中医诊断:痛经(脾肾阳虚,寒凝胞宫证)。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处方:《金匮要略》温经汤化裁。桂枝10g,生地黄10g,黄精10g,鹿角霜15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30g,泽兰10g,川续断15g,香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木香10g,乌药10g,高良姜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蛇床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结果:上方连服两个月经周期,经行疼痛减轻,腰酸腿软明显好转。继续加入晚蚕沙10g(包)、徐长卿10g,再服用3个月经周期,经行腹痛消失,经期仅感少腹微胀。
按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中医无此病名记载。本案以经行腹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故将其归属于“痛经”范畴。脾肾阳虚,寒从内生,血遇寒而凝,不通则痛,故以鹿角霜、桂枝温通肾阳,通利血脉,增加经量,而且止痛;高良姜温脾阳而止泻;生地黄、黄精滋补肾阴,取“阴中求阳”之意;生杜仲、桑寄生调整肾之阴阳;蛇床子调整内分泌紊乱。女子以肝为本,肝为藏血之脏,主司血海,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作用,患者腹凉而经少,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用泽兰、丹参通经而不破血;“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以乌药、木香、香附、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川续断为治疗腰痛专药。再投沈氏女科止痛经效药晚蚕沙和徐长卿,诸药合用,健脾温肾,温经散寒,行气理血,药证对应,通则不痛,痛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