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本篇属于概论性质,相当于《金匮要略总论》。仲景在《黄帝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各方面,都做了原则性的举例说明,因此本篇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先后病者,总脏腑经络而言,盖脏腑经络相传之病,有先有后;治脏腑经络之病者,亦有宜先宜后云尔。

【原文】

问曰:上工 [1] 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 [2] 脾王 [3]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 [4] 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注释】

[1]上工:指良医,即高明的医生。《说文》:“医,治病工也。”故医生称工。

[2]四季:春夏秋冬四季,每季最后十八天是土盛、土旺之时。此时脾土气旺,病邪不得侵脾。

[3]王:通“旺”。

[4]中工:指技术一般,能治已病不能治未病的医生。

【原文】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 [1]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注释】

[1]脾能伤肾:脾土强则能制水,肾气弱则水不上行。故言伤肾。徐忠可、陈林根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此处的“伤”作“制”字解,较为确切。

【原文】

经曰:虚虚实实 [1] ,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 [2] 此。

【注释】

[1]虚虚实实:前“虚”和“实”,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作谓语;后“虚”和“实”是名词用法,指虚证和实证。谓使实证更实,虚证更虚。

[2]准:依照,依据。

【原文】

夫人禀五常 [1] ,因风气 [2] 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 [3] 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4] ,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5]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注释】

[1]五常:指五行运行之常气。《素问》有《五常政大论》,论述五运之气正常则生育万物。人体之生长亦须禀受五行之常气,故云“人禀五常”。

[2]风气:指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而言,是四季的正常气候,如气候反常,使人致病,即叫“六淫”。若风气中人则多称为“邪风”,故风气与邪风是同一概念的两种情况。

[3]元真:即真元,指人体之正气。

[4]客气邪风:与主气正风(元真之气)相对,泛指外来致病因素。客气:从外入侵体内之气。

[5]疢(chèn趁)难:此处指疾病。

【原文】

若人能养慎 [1] ,不令邪风干忤 [2] 经络,适中经络 [3] ,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4] 、吐纳 [5] 、针灸、膏摩 [6] ,勿令九窍 [7] 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

[1]养慎(shèn甚):犹养真,即上文“五脏元真通畅”之“真”,即各脏器的功能作用,亦指人体真元之气。注家多训“养慎”为“慎养”,如吴谦《医宗金鉴》解为“慎养形体”,义虽可通,但上下文义欠贴切。按:慎在古音真部,故可通假。又《说文解字诂林》曰:慎通贞。

[2]干忤(wǔ午):违逆,抵触。此为干犯。

[3]适中经络:才侵犯到经络。适:才,刚刚。时态副词。《一切经音义》:“适,始也。”中:侵入到。

[4]导引:就是按摩,即摇筋骨,动肢节。

[5]吐纳:是深呼吸,与气功疗法相似。即口吐浊气,鼻纳清气。

[6]膏摩:是涂抹膏药的外治法。

[7]九窍:指上七窍,耳、目、口、鼻和前后二阴。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 [1] 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 [2] 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3] 。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 [4] 微赤,非时 [5] 者死;其目正圆者痓 [6] ,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7]

【注释】

[1]气色: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的为气,现于外的为色。《黄帝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2]苦冷:犹怕冷。

[3]有水气:水饮内停。

[4]设:假使。

[5]非时:非当令之时。时,《说文》日部:“四时也。”

[6]痓(chì赤):指肌肉紧张,不由自主地收缩。

[7]留饮:指水饮蓄留体内,聚于胸膈胁腹或四肢关节,影响有关脏腑组织功能。

【原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 [1] ,喜惊呼 [2] 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 [3] 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 [4] 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

【注释】

[1]寂然:安静无声的样子。

[2]惊呼:指因疼痛突然发作而喊叫。

[3]喑(yīn音)喑然:言语很低微而不清亮的样子。

[4]啾(jiū揪)啾然:言语很细长的样子。

【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 [1] ,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 [2] 唾沫。

【注释】

[1]息摇肩者:即呼吸时两肩耸动,属心中坚,提示病在胸腔。

[2]肺痿(wěi委):病证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 [1] 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 [2] ;在下焦者,其吸远 [3] ,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 [4] 者不治。

【注释】

[1]下:下法。常用治法。

[2]吸促:指吸气浅短而快。

[3]吸远:指呼吸深长而慢。

[4]振振:形容全身振动。

【原文】

师曰:寸口 [1] 脉动者,因其王时 [2] 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3]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 [4] ,皆当病。

【注释】

[1]寸口:凡条文中寸口和关上、尺中对举的,是指寸部而言;但举寸口,或和趺阳对举的,是指寸、关、尺三部而言。

[2]王时:即旺时。谓一年四时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在正常情况下当令时之色脉相应。

[3]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4]非其时色脉:非其当令之时之色脉。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 [1] ,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 [2] ,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

[1]未至而至:前“至”指时令,后“至”指气候。

[2]甲子夜半,少阳起:古时以甲子纪年、月、日、时。此指纪日。“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指冬至后六十日始,为少阳当令之时,故曰少阳之时,即冬至后第二个六十天,时在雨水至谷雨节气间。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 [1] ,其病在表;浮者在后 [2] ,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注释】

[1]在前:指在关部之前,是寸部之脉。清代尤在泾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2]在后:指在关部之后,是尺部之脉。

【原文】

问曰:经 [1] 云“厥阳 [2] 独行 [3] ”,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释】

[1]经:古时的《医经》,现已失传。

[2]厥阳:即阳厥。《备急千金要方》云:“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此即厥阳独行之旨欤!”

[3]独行:指阳不与阴合而独盛。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 [1] ,滑则为气 [2] ,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3] 。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4]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5]

【注释】

[1]实:血实。沉为阴象,阴主血。

[2]气:气实。滑为阳象,阳主气。

[3]卒厥:卒,同“猝”,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4]入脏即死:《金匮要略心典》云:“五脏者,藏而不泻,血气入之,卒不得还。神去机息,则唇青身冷而死。”

[5]为入腑,即愈:《金匮要略心典》云:“六腑者,传而不藏,血气入之,乍满乍泻。气还血行,则身和汗出而愈。”

【原文】

问曰:脉脱 [1]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 [2] ,从口起流向 [3] 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 [4] 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5]

【注释】

[1]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2]浸淫疮:浸谓湿热浸渍腐烂,淫谓气蔓延不已。浸淫疮,是一种痒而多渍汁的烂疮性皮肤病。

[3]流向:透散,透发。

[4]流来:浸淫肆虐。

[5]死:指难治。

【原文】

问曰:阳病 [1] 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注释】

[1]阳病:是指属三阳经的病证。

【原文】

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 [1] 、喘、哕 [2] 、咽 [3] 、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 [4] ,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 [5] ,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 [6] 、七伤 [7] 、六极 [8] 、妇人三十六病 [9] ,不在其中。

【注释】

[1]上气:指肺气上逆喘咳。

[2]哕(yuě):即呃逆。

[3]咽:通噎。谓咽中梗塞,噎塞一类病证。

[4]五脏病,各有十八:五脏分别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病,且各有在气分、血分、气血相兼三种证之分,故每脏各有十八种病。下文“微有十八病”所指与此同。

[5]六微:邪伤六腑。

[6]五劳:《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7]七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七种。

[8]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9]妇人三十六病:《备急千金要方》载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

【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 [1] 中表,小邪 [2] 中里,䅽饪 [3] 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 [4] 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5] ,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注释】

[1]大邪:大邪漫风,虽大力散,故中于表。

[2]小邪:小邪隙风,虽小力锐,故中于里。

[3]䅽(gǔ谷)饪(rèn任):䅽,谷的异体字。䅽饪,指饮食。

[4]五邪:指风、寒、湿、雾、食五种邪气。

[5]前:午前。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 [1] ,医下之 [2] ,续得下利清谷 [3] 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 [4] 者,急当救表也。

【注释】

[1]病:指伤寒病。

[2]医下之:此指医生误用下法。

[3]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4]清便自调:清通“圊(qīng清)”,厕所,此处为名词作动词。清便自调,指大便恢复正常状态。

【原文】

夫病痼疾 [1] ,加以卒病 [2]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释】

[1]痼(gù固)疾:指沉久难治的疾病。

[2]卒病:指新感的疾病。

【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 [1] 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 [2]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 [3] ,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注释】

[1]得:即所得,指适合病人的服食、居处。

[2]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服食、居处。

[3]素不应食:病人平素不喜爱的食物。应,适应。引申为喜爱。

【原文】

夫诸病在脏 [1] 欲攻 [2] 之,当随其所得 [3] 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注释】

[1]在脏:是病邪在里的意思。

[2]攻:当治字讲,不尽专指攻下之意。

[3]随其所得:谓依从产生疾患的病机。得,得病,患病。 IqeVD7Tz1BRS6hDaCf0NaIh3QATN7wtCGKjb+qjvsUVEFA17OekITGawQAzSc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