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谓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重要的韬略,方论乃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金匮要略方论》亦指该书是论述杂病证治要领极为珍贵的典籍。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为包括战乱在内的多种原因,流落分散于世。西晋的王叔和收集各部分散落的书卷,并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汇集,编成了现在的《伤寒论》,共十卷,但是并未见到原书的杂病部分。直到北宋时期,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的破旧书籍里发现了一部名叫《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卷,此书卷即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书卷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伤寒病,即后人整理的《伤寒论》,中卷为杂病,下卷记载了方剂及多种妇科病的治疗。北宋的校正医书局,在主要校正者林亿的带领下,校勘了《金匮要略》。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单行本,所以删去了上卷的伤寒部分,余下的中、下两卷,即杂病、妇人病和方剂部分汇集成《金匮要略方论》。其中,方剂部分分列在各个证之下,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自此,《金匮要略》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种版本。后人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要略方论》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个版本名为书帕本,此书原书已佚,现存一明代无名氏的仿刻本,曾藏于日本聿修堂中,目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亦存有一部。北京大学图书馆现有一种名为《新编金匮方论》的元代复刻本,卷首有“邓珍序”,作序时间为“至元庚辰”(1340),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种《金匮要略》刊本。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根据邓珍本重新刊刻了《金匮要略方论》,现称赵开美本,为国内学者公认较好的、现存较早的《金匮要略》传本。明嘉靖年间,俞桥氏刊《金匮要略方论》,现称俞桥本。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刊入《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称《医统正脉》本)。《四部丛刊》第2次刊印便改用吴本,不再使用俞桥本。此外尚有明代无名氏仿宋本《金匮要略方论》(简称明仿宋本)、明代万历新安吴氏清初金陵古堂重修本。清以后刊本较多,包括清代江阴朱文震校刻本,即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维新书局刻本;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京师医局修补,江阴朱文震刻本重印1923年北京中医学社补刊本(以上所引,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此后,商务印书馆据《医统正脉》本排印,题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中华书局据此排印的《四部备要》本,题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刊《医统正脉》本,面题《金匮要略》,里面书名同上。
本书以《金匮要略》赵开美本为底本,主要参考任应秋《金匮要略语释》、陈慎吾《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第2版)》、王玉兴《金匮要略三家注》、宋书功《金匮要略广注校诠》,以及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等,对难懂的字、词进行注释。为避免重复,本书仅在同义的字词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进行注解。林亿等人曾评:“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希冀本书能为读者阅读《金匮要略》提供绵薄之力,帮助理解张仲景深刻的辨证内涵和治则治法。
因原线装本为竖排,原书中的“右几味”等统一修改成“上几味”。
在本书校注过程中,得到了张姝婧和杨衡轩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囿于编者水平有限,企盼广大读者斧正。
编者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