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黄泉化作回春雨
——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及预防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杆菌广泛寄居于鼠及旱獭等野生啮齿动物体内,由带菌跳蚤叮咬人类引起鼠疫。病变累及淋巴组织为腺鼠疫,侵及肺为肺鼠疫,侵及血液为败血症型鼠疫。临终患者因严重缺氧和呼吸困难造成皮肤出血坏死,皮肤呈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鼠疫可在鼠间流行和人间流行。流行期间,人和鼠大量死亡,尸陈街巷,惨绝人寰。早在罗马帝国执政的安东尼时期就曾发生过鼠疫流行,之后又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在公元6世纪,源于查士丁尼统治的拜占庭帝国,从那里传到欧洲和非洲南部,共肆虐2个世纪之久,总死亡人数达1亿。第二次开始于14世纪初,疫源在中亚、西亚的戈壁,蔓延到中国及整个欧洲,到18世纪初疫情才终止。有人估计,仅在1347—1350年间,欧洲就有2千万人死于鼠疫。第三次被认为疫源在中国云南省,很快传播到欧洲、非洲和美洲,全世界死亡人口达千万以上。在后两次流行期间,我国都是疫区。在宋末金元时代的那次大流行,我国医学家尚未将本病与鼠联系起来,称此病为“新病”、痒子症、核子瘟、大头瘟、疙瘩瘟、西瓜瘟等。据清代金武祥《粟香随笔》记载,清末光绪庚寅年(1890年)和甲午年(1894年)在广东流行时,世人为此病命名为“鼠疫”。

据范行准先生的考证,我国的鼠疫最早可能是公元2世纪由印度传入。《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中的“阴阳毒”,据清代杨璇的诠释:“阴阳毒即大头瘟、虾蟆瘟、瓜酿瘟之类。”仲景当时以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以解毒活血为主。据元代施远端在所著《效方》中记载,在金天眷至皇统年间(1138—1149年),有“时疫胞瘩肿毒病”即腺鼠疫,起自岭北,次于太原,后于燕蓟山野,颇罹此患,绵延不绝,互相传染,多致死亡。在金太和二年(1202年),李东垣在河南济源为官时,山东一带有“大头天行”的瘟疫波及济源,此病也是腺鼠疫,当时的医生们“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为非”(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李东垣创普济消毒饮,治之多验。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载有“虾蟆瘟者,喉痹失音,项筋胀大者是也”。吴又可说这个病的流行情况是“崇祯辛巳十四年(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盖甚,或致阖门传染”。在崇祯十六、十七年(1643年、1644年),又在北京暴发,吴震方《花村谈经》说仅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前后,仅二三个月中,死亡达20万人。其后江南震泽、吴江、乌程等地发此大疫,“民呕血缕即死”。清代乾隆年间,云南发生鼠疫,赵州官员师范撰《滇系》记载了疫情:“时赵州有鼠怪,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他的儿子师道南,依杜甫《兵车行》之文势,写《死鼠行》一诗,逼真而悲惨,诗曰: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

据洪亮吉《北江诗话》记载:师道南作此诗后,不数日也死于鼠疫,死时未满30岁。《死鼠行》堪为中国鼠疫流行时的恐怖文学,文学性不在《十日谈》之下,且有人道主义思想。由此诗可知,当时已经知道此病的传染和鼠的关系,也知有鼠疫流行的情况了。

清道光年间,我国又始有鼠疫流行。据1895年的《博医会报》,曾记载1844年的一次鼠疫流行,这也是最早记载“鼠疫”病名的文献。1850年在广州又有流行。在1894年,从云南开始,之后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开始流行,死亡多达10万人,这次疫情又蔓延到印度、美国旧金山,也波及欧洲和非洲。10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和60多个国家。从1910年到1911年,在北方又有从俄罗斯传入的鼠疫在东北三省流传,造成6万余人的死亡。

我国的中西医学家在历次防治鼠疫中,都以其优异的成绩作出了贡献。清代开始已有鼠疫专著。1891年吴学存的《鼠疫治法》刊行,其后,罗汝兰的《鼠疫汇编》、吴崇宣的《鼠疫约编》等著作相继发行。在使用中医药治疗方面,除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治疗腺鼠疫外,清代王清任创的解毒活血汤也曾被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鼠疫。在预防方面,我国先后甫出伍连德和全绍清这样的国际知名的卫生学家。为应对1910年东北三省发生的鼠疫,清廷设立了“京师防疫事务局”,并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进行海口检疫,又在奉天(今沈阳)设“万国鼠疫研究会”,1911年又在哈尔滨建立“鼠疫研究所”。伍连德(1879—1960年)作为总医官,率众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使这场震惊中外的瘟疫,在四个月内就得到控制。清政府特例授予他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他被医学界称为“鼠疫斗士”。1920年东北鼠疫再次流行,也在伍连德的领导下,很快得到扑灭和控制。另一位防治鼠疫的英杰全绍清(1884—1951年),在1910—1911年东北鼠疫流行时,也奔赴灾区和伍连德一同工作。1917年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山西等地有鼠疫疫情,民国政府内务部指派他赴疫区主持防疫工作。他于1918年2月12日到达疫区,建立检疫总事务所,他亲任所长,在接管原地区防疫机关基础上,增设检诊部、细菌检查部、疫病院、疑似病院、消毒所、隔离所、济生院、留检所等一系列统筹的防疫治疗部门,在细菌学检查方面和消毒方法上都有所创新。他带领防疫人员,克服人员缺乏和经费不足等多方面困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成功地控制了疫情。他又设计了几种既经济实用又科学的疫尸处理方法,对无能力购置棺木者,采用火葬,以此开当地居民火葬的先河。

中国历代以来,朝廷或政府对瘟疫流行都极为重视,二十五史和地方志,对大疫流行都有专题记载。对鼠疫的预防,促进了我国疾病控制体系的建设。早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就在海关施行了海港检疫。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又先后在上海、广州设立海港检疫管理处。鉴于民国六年绥远、山西两省死于鼠疫流行达1万6千余人,民国政府于民国八年(1919年)成立中央防疫处,隶属于内务部,嗣后国民政府卫生部成立,遂改隶于卫生部,由中央防疫处主管全国卫生防疫事宜。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早在民国五年,内务部即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鼠疫被列入9种急性传染病之一。民国17年(1928年),又颁布了该条例的《施行细则》,明确规定鼠疫的消毒隔离日数为7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将“预防为主”定为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1951年和1989年先后公布了《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这两个法规都把鼠疫列为甲类头号的法定传染病。从70年来的疫情记载看,我国没有发生鼠疫的大流行,这是预防成效的见证。 BscLeS4IcdI0XPUiAQGIiyRIP+Ky8UoBl1GWq4Elh59UGO+PWM8WFq8g0SzZn/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