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创造了生命是天地之高功极德。生命至贵,护持生命是医学的天职。医学和医生以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昔梁·简文帝有《劝医文》曰:“天地之中,唯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虽修短有数,年寿由天,然而寒暑反常,嗜欲无节,故奇寒盛暑,致毙不同,伐腑烂肠,摧年唯一。拯斯之要,实在良方。”诚哉斯言,性命至贵医也贵,但医家最贵之处是医德。医德是医学文化的光辉与终极真理,具有真理性与永恒性。
中医学自古推崇医德,从秦越人扁鹊的随俗为变,至杏林橘井,都为医家带来了荣誉。汉代医生董奉,在庐山行医时,治病不取报酬,患者愈后,给他种树一棵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成杏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仍传为医界美谈。古代中医徒满出师以后,老师每送给学生一把雨伞,以令其出诊治病时风雨无阻,不误行医。旧时中药铺的招牌是在一串膏药下面挂条鱼,其寓意是像鱼一样,昼夜不闭眼睛,随时关照患者。
情操和言行举止也是医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古代很多医生,不顾个人得失,面对高官厚禄而视有若无,一心为民治病。《三国志》记载,外科名医华佗,医术高明,德高望重,沛相陈珪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荐他做官,他都不就。唐代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一不要隋文帝封他的“国子博士”,二不受唐太宗授给的爵位,三不做唐太宗召他为“谏议大夫”。他们都甘愿受烈日风寒,在乡间为农民治病,以苦为乐。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虽然被举荐为“太医院判”,但他任职一年就托病辞职回乡为民治病,以“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受到远近乡人的称赞。据《嘉兴府志》记载,明代医生严乐善在家行医时,一天,有人捧着金银财宝向他跪求进献,严大夫以为是急病相求,急忙接待。来人竟附耳密告,请他给开一张毒药方子。他一听此言勃然大怒,当即把进献的财宝丢弃一地,厉声呵斥,警告那人改邪归正,否则报官府治罪。高超的医术有赖于良好的医风。医德高尚的人,出于对患者的高度负责,每能慎疾慎医,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来操作治疗。当代医学科学家张孝骞教授,行医60多年,以“戒慎恐惧”四字经常自勉,一丝不苟。当年,苏东坡先生就指出“学书纸废,学医人废”,医生的经验是以患者的鲜血为代价换得来的,告诫医生必须谨慎行医。
医德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在社会主义时代,其医德远比古代医家的“医乃仁术”更为进步,其实践内容也更为深刻。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楷模,在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中先进人物层出不穷。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当前在医务界中玩忽职守、败坏医风的事也不乏其人。有的医务人员,不讲责任,置患者的利益而不顾,看人下药,滥开诊断书和贵重药,用以拉关系,搞交易,收“红包”;诊病时漫不经心,做手术则粗枝大叶;不与同行协作反而诋毁他人以抬高自己。以上种种都是不道德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的,应该引起医务界的重视。由此我想,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救死扶伤,患者至上”,永远是医院和医生的医德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