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脉法第一

本篇内容为“脉分阴阳”的辨脉大法。条文指出,阳脉有大、浮、数、动、滑;阴脉有沉、涩、弱、弦、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辨脉之纲。仲景同时指出,病脉有阴结脉、阳结脉、浮脉、沉脉、促脉、结脉、动脉、弦脉、苏脉、革脉等,还说明以上脉象所主之病有在表、在里、邪实、正虚、正虚兼有邪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等多种可能。此外,仲景还将寸口脉和趺阳脉相互对比,以启示后人诊脉方法和临证意义。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 [1] ,何谓也?答曰:凡脉大 [2] 、浮 [3] 、数 [4] 、动 [5] 、滑 [6] ,此名阳也。脉沉 [7] 、涩 [8] 、弱 [9] 、弦 [10] 、微 [11] ,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释】

[1]阴阳:阴,代表趋于静的、内守的、下降的、抑制的等性质;阳,代表趋于动的、向外的、上升的、亢奋的等性质。

[2]大:即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提示病情加重,亦见于健康人。

[3]浮:即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表证,亦主虚证。

[4]数:即数脉,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热证,亦主虚证。

[5]动:即动脉,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主疼痛,惊恐。

[6]滑:即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

[7]沉:即沉脉,脉位深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8]涩:即涩脉,脉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伤精、血少,或气滞血瘀、痰饮内阻。

[9]弱:即弱脉,沉而细软。主气血不足、阳气亏虚。

[10]弦:即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亦可见于虚劳。

[11]微:即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原文】

问曰:脉有阳结 [1] 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 [2] 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 [3] ,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

[1]结:郁结不发。阴阳之气当杂和相存,一旦阴阳之气相分离,即会形成“结”。

[2]期:预期。

[3]鞕(yìng):同“硬”,坚。

【原文】

问曰:病有洒淅 [1] 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 [2] 之,阳脉不足,阴往乘 [3] 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 一作微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 [4] 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 [5] ,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 [6] 如车盖 [7] 者,名曰阳结也。 一云秋脉。

脉累累 [8] 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一云夏脉。

脉瞥瞥 [9] 如羹上肥 [10] 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 [11] 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一云阴气。

脉绵绵如泻漆 [12] 之绝者,亡其血也。

【注释】

[1]洒淅(xiǎn xī):犹寒栗,寒战貌。《素问·调经论》:“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此形容患者恶寒如冷水洒到皮肤一样。

[2]从:跟随。

[3]乘(shèng):过度克制。

[4]荣气:血气。

[5]烧针:火针、燔(fán)针。

[6]蔼(ǎi)蔼:原指茂盛的样子,此指脉动有力。参前阳结脉浮数,可认为此形容脉浮数中有上拥之象。

[7]车盖:车上的雨盖。

[8]累(léi)累:原指瘦瘠疲惫貌。《礼记·玉藻》:“丧容累累。”此指脉体细瘦而窄。《注解伤寒论》:“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参前阴结脉沉迟,可认为此形容脉沉迟中有艰涩之象。

[9]瞥(piē)瞥:通“潎”,虚浮貌。

[10]羹(gēng)上肥:羹,用肉、菜等勾芡煮成的浓汤。羹上肥,指羹汤表面的油汁。

[11]萦(yíng)萦:原义缠绕貌,此指纤细貌。

[12]泻漆:漆,用漆树汁或其他树脂所制成的涂料。泻漆,指倾倒黏稠涂料的样子。《注解伤寒论》:“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

【原文】

脉来缓,时 [1] 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2]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3] 一作纵。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抟 [4] ,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 [5] 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 [6] 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 [7] ,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 [8] 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 [9] 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10] ,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 [11] ,妇人则半产 [12] 漏下 [13] ,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

[1]时:有时。

[2]结:即结脉,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3]促:即促脉,脉来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器虚弱,阴血衰少。

[4]抟(tuán):将东西捏聚成团,聚集。此指阴阳二气聚合交争。

[5]三焦:六腑之一。

[6]厥(jué)厥:石头被撬动时晃动的样子。

[7]濡:本意形容潮湿,此指脉搏动无力。方有执:“‘濡’与‘软’同,古字通用……濡,言不硬不痛而柔软也。”

[8]缓:即缓脉,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或脉势纵缓。主湿病,脾胃虚弱。

[9]转索:转动的绳索,此指脉来如正在绞动的绳索,紧急而有力。

[10]芤(kōu):即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

[11]革:即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12]半产:流产,通称小产或小月。

[13]漏下:中医妇科病名,指妇女经行淋沥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原文】

问曰:病有战 [1] 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 [2] ,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3] ,以内无 [4] 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释】

[1]战:发抖,全身寒栗振战。

[2]脉自微:脉自然变得微弱。

[3]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汗、吐、下三大中医治法。若,或。亡血,血液亡失。

[4]无:通“亡”,失、伤。

【原文】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 [1] 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 [2] 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

[1]濈(jí)然:濈,聚集的样子。此指汗出剧烈、连绵。

[2]必:有可能。

【原文】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 [1] ,虽剧当愈。

【注释】

[1]和平:温和,和顺,此指脉象和缓平稳。

【原文】

师曰:立夏得洪 一作浮 。大脉,是其本位 [1] ,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 [2] ,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注释】

[1]本位:常人之脉在四时各有不同,“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因此春季脉弦、夏季脉洪、秋季脉毛、冬季脉石即为本位脉象。

[2]时脉:应时之脉。

【原文】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 [1] 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2]

【注释】

[1]阳得阴则解:日中得病,人体的阳气最先受病。阳被扰,难以平和,得阴则和,夜半阴盛,此时病解。

[2]阴得阳则解:夜半得病,人体的阴气最先受病。阴被扰,难以平和,得阳则和,日中阳盛,此时病解。

【原文】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趺阳脉 [1] 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 一作沉 。才见,此为调脉 [2] ,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 [3] 也。 《玉函》作溺。

【注释】

[1]趺(fū)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于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2]调脉:少阴经对应脏为肾,根据五行的原理,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肾为肺之子,肾为肝之母。又肺脉为浮,肝脉为弦,少阴脉弦而浮时,视为子母相生,此时之脉,称为调脉。

[3]屎脓:屎当作“尿”,形近而讹。《金匮玉函经》作溺,“溺”音同“尿”。此指血尿。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1]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注释】

[1]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属阳,荣属阴,风属阳,寒属阴,同气相求,因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原文】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 [1] ,医特下 [2] 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 [3] 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 [4] 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 [5] ,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 [6] 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 [7] ,则生恶疮也。

【注释】

[1]本病:整个病程中最开始患的病。

[2]下:使用下法。

[3]气噫(yī):噫,吃饱后,胃里的气体因郁阻而上升,并且发出声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此指因脾邪内陷而形成的余气自上而出。

[4]动:伤害。

[5]不杀谷:不能够运化水谷。

[6]度数:变化的过程、规律。

[7]数脉不时:指脉由数转微,再转不微。表示邪气没有传入里,但是郁滞在荣卫之中。

【原文】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 [1]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 [2]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注释】

[1]此为医所病也:这是由于医者误治所致的疾病。

[2]欲着(zhuó)复衣:想要穿着许多层衣服(以得到温暖)。着,附着,穿着。

【原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 [1] 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 [2] ,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释】

[1]攻:攻逐。指运用泻下药物,攻逐瘀血、痰饮、燥屎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阳明实热积滞,燥屎内结,水饮内停,血蓄下焦而正气未虚者。

[2]溲(sōu)数:溲,大小便,特指小便。数,多次。此指多次排尿。

【原文】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 [1] ,乍静乍乱 [2] ,此为命绝 [3] 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4]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 [5] 。唇吻反青,四肢 [6] 者,此为肝绝也 [7] 。环口黧黑 [8] ,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9] 。溲便遗失 [10] ,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11]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释】

[1]不仁:麻木,感觉迟钝。

[2]乍静乍乱:乍,暂时。争则乱,安则静,乍静乍乱是正邪交争,正负邪胜所致。

[3]命绝:正气亡脱,胃气尽失,荣卫俱绝,邪气旺盛,此情形称之为命绝。

[4]此为肺先绝也:肺主气,主通调水道,因此,肺是气之主,津液之帅。“汗出发润”为津脱,“喘不休”为气脱,津气俱脱为肺绝。

[5]此为心绝也:心主血,肺主气,血属阴,气属阳。“阳反独留”则身体大热,是血先绝而气独留所致。“形体如烟熏”为身无精华,是血绝不能润养身体所致。心脉夹咽系目,“直视”是心经绝的表现。头为诸阳之会,“摇头”是阴绝而阳无根的表现。以上情形,称之为心绝。

[6] (zhí)习: ,汗出貌。一曰 ,小雨不辍也。 习,谓病人手足出汗颤抖。

[7]此为肝绝也:肝色青,其真色见于所胜之部(脾开窍于口),即“唇吻反青”,为肝绝之表现一;肝主筋,筋脉拘急,发于所胜之分(脾主四肢),即“四肢 习”,为肝绝之表现二。

[8]黧(lí)黑:黧,黑黄相杂。黧黑,脸色黑黄。

[9]此为脾绝也:脾开窍于口,“环口黧黑”说明脾内精华亡失。柔汗即冷汗。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举阳升清,是津液之本、阳气之宗,“柔汗发黄”,为阳脱,真色现。以上情形,称之为脾绝。

[10]溲便遗失:大小便失禁。

[11]此为肾绝也:肾主开合,紧固便溺,肾失开合,不能制约便溺时,则“溲便遗失”;肾藏志,志不能藏守,则“狂言”;据“五轮”学说,瞳属肾,“目反直视”说明肾之精亡失,不能荣养瞳子。以上情形,称之为肾绝。

【原文】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1] 。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抟,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抟,其人即 [2] 音噎,下同

【注释】

[1]大逆:《伤寒论》云,“脉浮大,应发汗,若反下之,为大逆”。指给病人带来极大伤害的错误治疗。

[2] (yē):《说文解字》云,“饭窒也”。《玉篇》云,“食不下也”。此指气滞中焦。

【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 ,言胃气虚竭 [1] 也。脉滑则为哕 [2] ,此为医咎 [3] ,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4]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 [5] 也。

【注释】

[1]虚竭:虚损耗尽。

[2]哕(yuě):《说文解字》注:“气逆曰哕。”

[3]咎(jiù):指误治。

[4]守空迫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发汗一则伤阳,二则失津液,阳气不足称之为守空。表阳虚微,阴不被阳守,邪气因而入里,与阴血相搏,血乃被迫妄行。

[5]衄(nǜ):《说文解字》云:“鼻出血也。”也指人皮肤、五官的出血。

【原文】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 [1] 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 [2] 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3]

【注释】

[1]惕(dàng):指振战幅度大。

[2]差(chài):同“瘥”,《说文解字》:“愈也。”

[3]其身必痒也:阳不足,汗液无法外达于皮肤,加之“发热”,无汗而邪气浮于皮肤,因而身痒。

【原文】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 [1] 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 [2] 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 [3] ,腰痛胫酸 [4] ,所为阳中雾露之气 [5] ,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 [6] ,内外不通。上焦怫 音佛,下同 [7] ,脏气相熏 [8] ,口烂食龂 [9] 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 [10] 而出之,声嗢 [11] 乙骨切 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 [12] 。下焦不盍 [13] 一作阖 ,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 [14] ,命将难全。

【注释】

[1]中(zhòng):遭受、感染。

[2]栗:本义指因恐惧而发抖,此指发抖、颤动。

[3]项强颈挛(luán):头、脖子僵痛不舒。

[4]腰痛胫(jìng)酸:腰、小腿酸胀疼痛。

[5]所为阳中雾露之气:这是性质属阳的雾露邪气所致。

[6]溷(hún):指三焦气乱。

[7]怫郁:怫,义郁。同义词连用,形容极其郁闭。

[8]熏:指怫郁于上焦的气化热,熏蒸于脏。

[9]食龂(yín):指牙龈腐烂。

[10]嚏(tì):《说文解字》云,“悟解气也”。义为张口运气。

[11]嗢(wā):《说文解字》云,“咽也”。

[12]五液注下:《伤寒悬解》注:“阴阳俱致而厥逆,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则脾气孤弱,不能统摄五脏之精液,五液奔注而下泄,是里阴通而寒伤于内。”

[13]盍(hé):同“阖”,聚合。

[14]齐筑湫(qiū)痛:“齐”同“脐”;筑,捣。脐筑,即脐部悸动如捣。湫痛,指寒气壅聚。

【原文】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 [1] 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 [2] ,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 [3] 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 [4] 者,此欲解也。

【注释】

[1]胎:同“苔”。

[2]紧去入安:当作“紧去人安”。

[3]口噤(jìn):指不能张嘴说话。

[4]脸内际黄:脸当作“睑”,《伤寒论条辨》卷七作“睑”。指眼睑内呈黄色。

【原文】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 [1] 。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释】

[1]卫气失度:一息六至称为数,平人脉一息四至,卫气行六寸,现今一息六至,则卫气行九寸,比平人多一半,可知是卫气失其常度。

【原文】

伤寒咳逆上气 [1] ,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2]

【注释】

[1]咳逆上气:指气逆上泛。

[2]谓其形损故也:即心火刑于肺金时,损伤会表现在形体上。此时病极危重,病人常短时间内去世,难以挽救。 USd75l9ptawfKw94SRxMWRXov4rTWcrjrUrQt8e/Xzy501fNfz97Ww64Xn9uNS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