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寒例第三

本篇论述外感热病学的概论和伤寒辨证的准则。包括四时正气的顺序,伤寒的预防办法,感而即发的伤寒,伏气而发的温病和暑病,时疫的寒疫与冬温,新感而引动伏邪的温疟、风温、温毒与温疫,六经伤寒与两感为病等。此外,还介绍了用斗历候气法占测正令来验太过与不及;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调养、预后的原则性办法。

【原文】

四时八节 [1]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2] 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 [3] 指艮  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     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     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     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     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     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     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     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     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     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 [4] 之也。

【注释】

[1]八节:指四立、二分与二至。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即春分、秋分。二至即夏至、冬至。

[2]七十二候:指二十四节气的进一步划分。一个节气共十五天,每五天为一候,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

[3]斗(dǒu):指斗柄。北斗七星中的一部分排列成柄的形状,称之为“斗柄”。

[4]洞解:透彻、清楚地了解、掌握。

【原文】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 [1] ,则不伤于寒,触冒 [2] 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 [3] 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 [4] ,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 [5] 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 [6]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 [7] ,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 [8] 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9] ,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 [10] 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 [11] ,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 [12] 。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13]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14]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15]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注释】

[1]君子固密:君子指善于养生之道的人。固密指保护周密。

[2]触冒:接触冒犯。

[3]杀厉:杀伤性强。

[4]辛苦之人:缺衣少食的劳苦人。

[5]斗历:斗历,古人根据斗柄所指方向来预测节气的递变,此称“斗历”。

[6]冬温:冬季应当寒冷的时候反而特别温暖,此种反常的气候伤人,所致疾病称之为“冬温”。

[7]重沓(tà):沓,相合,众多而重复。此指冬温发病时间先后参差不齐、重叠交合的现象。

[8]阴阳鼓击:阴阳之气相互鼓动、生发。

[9]彼秋之忿(fèn):忿,愤怒、怨恨之义。此指秋季愤怒的情绪成邪并伏藏于人的体内。

[10]爻(yáo):《易》中组成卦的基本符号。

[11]阴阳交易:四时阴阳交替。

[12]必婴暴疹:很有可能感染并形成极为严重的大病。婴,缠绕,此指感染疾病。疹,指病。

[13]飧(sūn)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14]病疟(nüè):受痎(jiē)疟所苦。疟,《说文解字》云:“寒热休作。”痎,《说文解字》云:“二日一发疟也。”

[15]中病:指病大体已去,将要痊愈。

【原文】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 [1]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2] ,岐伯举四治之能 [3] ,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 [4] 也。

【注释】

[1]飡(cān)居亦异:飡,与“餐”同。东方近海,当地居民喜食鱼,西方多丘陵风沙,当地居民喜食脂膏肥厚之品,南方潮湿,当地居民嗜酸味之品,北方寒冷多旷野,当地居民喜食乳类,以上所述,为“飡居亦异”。

[2]四方之问:指《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东西南北等地域、气候、饮食风俗的差异,对疾病的影响与治法的不同而作出的讨论。

[3]四治之能:指《黄帝内经素问》中所提及的砭石、毒药、微针、灸炳等四种疗法的效用。炳,音若,燃烧之义。

[4]两审:指医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既要审时,也要审地,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原文】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 [1] 而病者,必死。

【注释】

[1]两感于寒:指表里俱受寒邪所犯,形成预后不良的危重病。

【原文】

尺寸俱浮 [1] 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注释】

[1]尺寸俱浮: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脉表现为尺、寸俱浮,这是邪气初入皮肤,客于表之结果。

【原文】

尺寸俱长 [1] 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注释】

[1]尺寸俱长:太阳受邪未愈,邪向内传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犯阳明,气血外溢,脉表现为尺寸俱长。

【原文】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1]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 [2] 而已。

【注释】

[1]胸胁痛而耳聋:阳明之邪未愈,向内传于少阳,少阳经壅塞而不流利,则表现为“胸胁痛而耳聋”。

[2]汗:即使用汗法。三阳均受邪,但病邪依旧在经,即仍为表证,在表之邪当使用汗法而解。

【原文】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 [1] ,故腹满而嗌干 [2]

【注释】

[1]嗌(yì):咽喉,喉咙。

[2]腹满而嗌干:邪入于阴,太阴经气滞塞不利,邪渐化热,脾属于太阴经,当受累,故有咽干、腹满之症。

【原文】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1]

【注释】

[1]口燥舌干而渴:人受寒邪,当表现为热症,少阴病会有邪传入里、热气渐盛之象,故口舌干燥且渴。

【原文】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 。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 [2] 而已。

【注释】

[1]囊缩:指阴囊上缩,常与舌卷并见于危重病中。

[2]下:使用下法。三阴均受邪,此时病位在里。若邪仍在经,视作表证,使用汗法;若邪已入腑,则里证已成,当以下法泻之。

【原文】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 之廉切,又女监切,下同。 [1]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 [2] 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 [3] 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 [4] ,寸尺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 [5] 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 [6] ,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一本作疟。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 [7] 、方治如说。

【注释】

[1]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2]异气:另一种邪气。

[3]大气:强盛的邪气。

[4]不间:间,痊愈。不间即不愈。

[5]坏病证:坏病、变证。坏病,指因医治不当而成的顽症、重病。变证,指危急的病证。

[6]温毒:病名,又称之为时毒,多由伏藏之邪与时热相触而发。

[7]脉之变证:脉象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证的变化。

【原文】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 [1] ,以成痼疾 [2]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3]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 [4] ,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 [5] ,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 [6] ,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注释】

[1]隐忍冀差:得了病不去治疗,反而隐瞒忍耐,寄希望于自行痊愈。

[2]痼(gù)疾:指经久难治愈的病。

[3]小儿女子,益以滋甚:小儿气血未全,女子易患血性疾病,一旦受邪发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更容易病重。

[4]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5]觉病须臾:刚察觉到发病。

[6]服药不如方法:服药不遵循医嘱。

【原文】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 [1] 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 [2] ,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 [3] ,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 [4] ,重者必死矣。

【注释】

[1]不消:(邪气)不能消解。

[2]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体内极度胀满,有实邪,有坚硬、干燥、难以排出的大便。

[3]协热遂利:亡阳下利。热为表证遗留之表热。

[4]困笃(dǔ):指病情危重。

【原文】

夫阳盛阴虚 [1] ,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 [2] ,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 [3] 安可以误发,甘遂 [4] 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 [5] ;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6]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 [7] ,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注释】

[1]阳盛阴虚:表为阳,里为阴。若阴虚,阳盛之邪会乘其里虚而入,客于腑中。当阳气下陷于阴中,患者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2]阳虚阴盛:“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若阳虚,阴邪会乘其表虚,而客于荣卫。为阳虚阴盛也。阴气上入于阳中,患者会出现洒淅恶寒等症状。

[3]神丹:指神丹剂,由朱砂、乌头、附子、半夏等组成,为发汗之剂。

[4]甘遂(suì):一种泻下药,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主要功效为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5]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桂枝汤是发汗药,阳盛阴虚的患者如被误用桂枝汤(误用汗法),则会因汗出津液耗竭而亡。

[6]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承气汤是泻下药,阴盛阳虚的患者如被误用承气汤(误用下法),则会因下利正气脱失而亡。

[7]视身之尽: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

【原文】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 [1] 。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 [2] 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 [3] ,而莫见此倾危 [4] 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 [5] ,夫何远之有焉 [6]

【注释】

[1]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将发汗的神丹和攻里的甘遂合用,以图两解表里,看似合理,实则违反了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且两者均为祛邪之品,盲目地使用易致病情恶化。

[2]诡:诡辩,强词夺理。

[3]翕习之荣:翕习,威盛貌。此指荣华富贵。

[4]倾危:倾覆之危。

[5]近取诸身:从身边的事物中受到启发。

[6]夫何远之有焉:想要使自己健康长寿怎么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呢?

【原文】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 [1] ,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 [2] ,即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 [3] 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注释】

[1]当促其间:指应当缩短服药的时间间隔。

[2]相阻:药证不符。

[3]晬(zuì)时:一整天。晬,一昼夜。

【原文】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 [1] 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 [2] ,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注释】

[1]与:给。

[2]小便不利: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或小便完全闭塞不通。

【原文】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 [1] 者乃强与饮之,因其成祸 [2] ,不可复数也。

【注释】

[1]小渴:微渴。说明其人腹中热轻。

[2]因其成祸:此时若强行与水,会导致患者水饮内留,而成为各种饮病。

【原文】

凡得病,厥脉动数 [1] ,服汤药更迟,脉浮大 [2] 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3]

【注释】

[1]脉动数:说明邪气在阳,若汤药入体后脉变迟,表示阳邪逐渐消散。

[2]脉浮大:说明有表邪,若减小,表示表邪消散。

[3]此皆愈证也:因用药,患者由躁转静,表示药起效,邪不胜药,病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原文】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1]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注释】

[1]五十九穴:《针经》云,“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成无己注:“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痏(wěi);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痏;颠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原文】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1]

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2]

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3]

【注释】

[1]四损:四脏气绝,此时脉称之为四损。

[2]五损:五脏气绝,此时脉称之为五损。

[3]六损:五脏六腑之气俱绝,此时脉称之为六损。

【原文】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1]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2]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 [3] 。脉至如转索,其日死 [4]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注释】

[1]脉盛身寒,得之伤寒:《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受寒邪则易伤血,邪客于血内,则血盛而气虚,表现为“脉盛身寒”。

[2]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受热邪则易伤气,邪客于气中,则气盛而血虚,表现为“脉虚身热”。

[3]脉至乍数乍疏者死:此脉是为先天、荣、卫之气均断绝的表现,患者易死。

[4]脉至如转索,其日死:“脉至如转索”为脉紧急而不柔和,是无胃气的象征,因此不出当日则死。 /ID2qmyRnfG/uFpQRmsYcKi9+WN292xzjCemrFKOha1Lz23XKhLBsf33pv/XTG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