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治消渴,组方“消渴组穴”

“消渴组穴”是我在临床中总结出的又一个针灸穴位处方,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使一部分患者减停了胰岛素,曾经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级课题研究,相关论文被《中国中医科学院50周年院庆论文汇编》收录。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家普遍认为消渴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明代张景岳提出“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历代医家也提出从脾、胃、肝、痰、瘀、湿等方面论治的不同思路。我认为现代人消渴之“阴虚燥热”背后的根本病机是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失调。“阴虚”实指五脏元气(阴气)敛藏功能不足,而致命门之火不旺,从而六腑运化水谷津液失常,导致阴津不足或输布失常;“燥热”实指因阴气敛藏不足,而致五脏元阳之气浮越于外的表现。具体是上焦心肺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上消诸症,中焦脾胃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中消诸症,下焦肝肾元阳之气浮越于外则表现为下消诸症。三消之症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相互影响。

2.五脏病变与消渴及其并发症

中医古籍中有关五脏与消渴病关系的论述颇多,如《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今之消渴病。《外台秘要》谓:“三消者,本起于肾虚。”《医学纲目》言:“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而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以养之,故其病渐成形瘦焦干也。”《临证指南医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医学真传》谓:“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医学衷中参西录》言:“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迨至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我认为五脏病变与消渴的发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夹湿、夹瘀、夹痰、气滞等是其多种并发症及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可在病变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或并存,且相互影响、互为标本,最终致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平衡失调,阴阳互损发为消渴。

读中医经典我们发现,关于胰脏形态、位置、生理作用的描写很多,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西医学的脾和胰脏,胰脏在《难经》中称为“散膏”,有“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之功能,且“脾主四时”。因此,结合现代研究针刺治疗消渴实为治本之法。我提出在益气养阴、泄热存阴治法的基础上,以扶助五脏元气、调整阴阳平衡、四时调脾为治疗消渴之正法。针刺取穴以任督二脉及阳明经传统补穴为主,重视“脾主四时”,调脾以求标本兼治。五脏元气充盈,先后天之本强固,四时脾旺则三消之症可愈,多种并发症可平。

3.针刺取穴及操作方法

(1)消渴组穴:素髎、中脘、关元、气海,双侧曲池、合谷、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内庭、三阴交、太溪等为主穴。

素髎为督脉经穴,位于鼻尖,古亦称面正,中立不倚,为人阴阳之始,针刺可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太溪为肾经原穴,具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之功。关元为任脉与肝、脾、肾经的交会穴,系命门真阳,乃补益全身元气要穴。气海处在人体之中央,是五脏真气生发之源。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是多气多血的胃经腧穴,配合任脉之中脘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交为脾与肝、肾经的交会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令四时脾旺则人不受邪。合谷、曲池、内庭清热活血祛瘀。组穴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健脾助运、化痰祛浊、活血化瘀,为治疗消渴多种并发症最为简易有效的组合。

(2)操作方法:上述组穴均采用解剖定位,均予直刺,其中曲池、合谷、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内庭、三阴交、太溪进针1.2寸,并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1分钟。中脘、关元、气海进针1.5寸,用提插补泻之补法,施术1分钟。素髎直刺0.3寸,不使用手法。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分钟,隔日1次。针刺治疗期间据血糖水平逐渐减停各类降糖药物,完全减停降糖药物后改为每周2次,治疗4周。后于“脾主四时”之际,即分别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针刺治疗6次。同时配合适量运动,控制饮食,调畅情志。

4.病例介绍

患者,男,71岁,2012年5月2日初诊。2006年突发脑梗死于北京某医院住院,检查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25.06mmol/L,空腹血糖17.4mmol/L,遂予胰岛素治疗。出院后坚持胰岛素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控制不佳,建议加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患者惧怕药物不良反应,遂至针灸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口干,消瘦,尿频,视物模糊,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空腹血糖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针刺消渴组穴8次后开始减胰岛素用量,21次后完全停药,诸症好转,空腹血糖控制在5.0~6.3mmol/L。患者坚持四时之际针刺治疗,随访2年血糖水平控制平稳。

患者,女,65岁,2013年3月19日初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10年,药物配合胰岛素治疗。降糖方案几经调整,血糖仍控制不理想,且出现糖尿病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病变。刻下症见消瘦,口干,多饮,多食,视物模糊伴有闪光感,双下肢怕凉,皮温下降,感觉减退,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针刺消渴组穴10次后开始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28次后完全停药,尿糖阴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余遵上述方案治疗。随访1年余未再服药,并发症亦逐渐消失。

众医家对于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的思路颇多,导致针灸选穴纷繁且各成一家。我认为“阴虚燥热”背后五脏元气亏虚、阴阳失调是该病的根本病机,经数十年临床总结筛选、优化组合形成了这组标本兼治且简便效佳的经验穴,亦遵从了世界卫生组织《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选穴四大依据之穴位处方学要求。并对其进行了相关临床课题研究,初步探讨和总结了在治疗消渴方面的优势,即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对改善消渴患者特异性症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稳定且复发率较低,力求形成固定处方以便于交流推广,造福广大患者。 jBaeuy/hu3Ti2mgealvaN8YeRvHLjfd/fg3P4uY9ZA+7FZnPfYAznG797yoHLF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