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治脑疾,创新“颅底七穴”

1996年我在《中医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将自己多年筛选出的“颅底七穴”正式命名,用于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因为所选穴位风池、完骨、天柱,均双侧有穴,加上哑门穴,一共七个穴位,故命名为“颅底七穴”,没想到这一命名延续至今,为同行所认可,暂命名也就成了正式名。命名过程写在了“针刺治疗震颤麻痹40例临床观察”一文里,发表在1996年《中医杂志》第4期。后来,作为首都发展基金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颅底七穴选穴和操作

(1)哑门:出自《素问·气穴论》,又名喑门。顾名思义,本穴可通经络、开神窍,以治疗失语。哑门穴属督脉,也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经,该穴可以看作一身之阳气的聚结点,“风从阳治”,治阳邪当从阳经,故哑门是治疗失语的主穴。另外哑门穴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回阳救逆,益脑增智的功能,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神志异常的症状。

操作:嘱患者正坐微颔,缓慢向鼻尖方向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患者头部不得前后俯仰,并在1~1.5寸范围内提插9次。哑门穴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严格操作,禁止刺入硬膜。

(2)完骨:出自《素问·气穴论》。因位于耳后如“城郭”之完备,可以护藏神与脑,通于耳目,因此得名。《针灸甲乙经》有记载“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㖞僻,头项摇瘛,牙车急,癫疾僵仆”。皆似帕金森病的震颤、强直等运动障碍症状。

操作:向鼻尖进针1寸,使用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手法,平补平泻2分钟。

(3)风池:出自《素问·热病》,别名热府。因古人多认为是“风邪窝积之所”,故名风池。《针灸甲乙经》言“癫疾僵仆,疟,完骨及风池主之”。风池穴有疏风散邪之功,是搜风之要穴,震颤为风动之表象,少阳为枢,针刺风池穴又可令少阳之邪气转输太阳而解,用风池穴具有祛风散邪之功。

操作:向对侧瞳孔进针1.2寸,使用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手法,平补平泻2分钟。

(4)天柱:出自《灵枢·本输》。《穴名释义》曰:“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故名天柱。”天柱为膀胱经穴位,膀胱经为巨阳,系阳中之阳,其穴又在风池、哑门之间,可以辅助加强两穴之作用。

操作:向鼻尖方向垂直进针1寸,使用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捻转手法,平补平泻2分钟。

2.对“颅底七穴”治疗帕金森病的系统评价

这是我的一个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研究方法分为两部分。其中文献研究包括中医古籍研究和现代中西医学文献研究。中医古籍研究是通过对现存400余种中医古籍的检索研究,获得与“震颤”“颤证”“颤振”“振掉”等相关的文献,加以筛选、细化,系统总结后形成理论,以明确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性、病机,以及针刺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古籍参考《中华医典》中古籍版本获得。现代中西医学文献研究是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国外文献通过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根据病因、病机、治疗的不同分类总结,并完成综述。

哑门配合风池、天柱、完骨七穴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评价研究:本研究完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颁布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操作。通过对“颅底七穴”治疗帕金森病分组临床观察,就其症状改善,收集对照数据,归纳统计学意义。

(1)治疗组治疗方法:①选穴: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以及哑门七穴,各穴位均采用解剖定位选穴。②针具:32号2寸不锈钢毫针。③操作: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分钟。④治疗周期:隔日针灸,一周3次,以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研究。对正在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疗程内逐渐减药,第1个疗程结束后完全停药,并按Webster评分进行评价。第2个疗程起单纯使用针灸治疗。

(2)对照组治疗方法:美多巴250mg,每日3次,服用9周。与治疗组同期观察疗效指标。

(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观察。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无法治愈。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其疗效主要是以临床症状改善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本研究以国内主要采用的改良的Webster评分进行评价。

(4)数据处理:对以上观察进行数据处理,归纳统计学意义。

(5)追访:疗程结束后对2组病例进行2次追访,并按Webster评分进行评价,统计2组治疗1年内帕金森病发展情况并加以对比。

(6)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国内改良的Webster评分,共有十大症状,评价疗效。①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0%。③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疗效指数<70%。

(7)观察对象:按国内采用改良的Webster评分筛选,以轻症患者和中等程度患者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哑门配合风池、完骨、天柱组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结论:“颅底七穴”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评价优于常规西药的应用;对于缓解帕金森病本身运动缓慢、运动不能、肌强直、震颤等症状的改善作用不差于甚至优于常规左旋多巴类药物;而且该针刺疗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及帕金森病患者失眠、便秘等并发症;其治疗远期疗效显著,可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由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描述,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年龄、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病变与黑质细胞变性及有关神经递质的减少相关。随着帕金森病的危害日益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作为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最终可使患者丧失生活能力,给个人、国家、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故中医治疗本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针灸因其疗效较好,逐渐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疗法。

针灸治疗本病,诸家各有所长,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筛选出“颅底七穴”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穴位,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针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且其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年随访终末总疗效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故治疗该病头部穴位的选取可直达病所。本病虽然从本虚标实立论,但临床表现以震颤为基本特征。阳邪主动,故震颤不能自持当首先责之于阳。动阳之因甚多,邪盛可以动阳,故风火痰瘀历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是标实的具体体现。阴虚不能制阳,阳盛为邪是动阳的另一重要因素。“颅底七穴”组方寻因而设,疗效彰然。

另外,我曾经对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做过一些研究,认为其与一些神经介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的变化有关,该类研究更利于针刺疗法的推广,有待进一步探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现代脑病专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肝肾亏虚,标实主要是风、火、痰、瘀,并以此辨证论治。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上气不守正位,风火相乘,故手招头摇”,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另一条重要思路。

随着“颅底七穴”的影响不断扩大,对其研究不断深入,适应证随之拓宽,并将其作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多种疾病的基础穴位,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疾病均产生脑部相关症状,可以推断,该组穴具有改善颅底临近部位动脉血供和改善调整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4.“颅底七穴”对针灸适应证的拓展

(1)“颅底七穴”与头针的区别:“颅底七穴”位置虽然分布在头后侧枕部一带,与头针疗法国际标准线枕上正中线及枕下旁线相近,但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颅底七穴”治疗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传统腧穴理论为指导,有别于头针疗法通过刺激头皮表面相应的投射区达到疗效的原理。“颅底七穴”从传统中医角度治疗帕金森病,是传统针刺理论的创新应用。

(2)“颅底七穴”与体针的区别:“颅底七穴”与体针都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体针疗法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以个体证候为纲,临证配穴为其要点。“颅底七穴”的立穴之本则是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及在治疗本病中的应用将在后文着重探讨。因体针需要灵活辨证论治,所以施术者辨证水平及治疗时患者所处的证候状态,对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虽然体针治疗帕金森病确实有效,但其理论复杂,运用难度大,配穴众多,难以推广是其不可规避的缺点。“颅底七穴”少而精,而且位置固定,掌握要领后,简单易行。经临床研究证实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另外,我在临床观察发现“颅底七穴”不仅能治疗帕金森病,对很多以头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眩晕”“头痛”“不寐”等均有很好的疗效。我遇到帕金森病患者的机会较少,但是眩晕、头痛、不寐等疾病却是临床常见的病种,“颅底七穴”不失为一种值得深入挖掘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f+rNF32T/WODFBCJD/Q2g7Ul/Sf5Il0paTv9zY+ASzzk1FcehOsbFutdZeeZfc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