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

学习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对原文的学习,丰富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增强医德医风修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服务。

2.知识目标 通过对原文的学习,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3.能力目标 学会用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解释煎厥、薄厥、痤疿、狂、痔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学会运用阳气在人体防病保健中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开展预防保健。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 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其气九州 、九窍、五脏、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注释】

①通天:天,指自然界。通天,是指人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应贯通的密切关系。

②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

③六合:王冰注:“谓四方上下也。”

④九州:王冰注:“九州,谓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然俞樾《内经辨言》注:“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此“九州”与下文“九窍”重,疑衍“九州”。

⑤十二节:即双侧腕、肘、肩、踝、膝、髋等十二个大关节。高世栻注:“十二节,两手、两肘、两臂、两足、两腘、两髀,皆之游行出入也。”

⑥通乎天气:即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通应。

⑦其生五,其气三:其,指自然界的阴阳。五,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三,即三阴三阳。其生五,其气三,指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衍生五行,按消长盛衰分为三阴三阳之气。

【释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懂得生气通天这一理论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来源,来自阴阳二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阴阳之气,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通相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衍生五行,按消长盛衰分为三阴三阳之气。如果经常违背阴阳的变化规律,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

苍天 之气,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 ,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 ,服天气 ,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 也。

【注释】

①苍天:张介宾注:“天色苍玄,故曰苍天。”在这里泛指整个自然界。

②清净则志意治:净,通静。志意,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治,正常。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如果清静则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就能保持正常。

③贼邪:伤害人体的邪气。

④此因时之序:张介宾注:“因四时之序,如四气调神之谓是也。”

⑤传精神:传,通“抟”,聚集之意。传精神,即聚集精神。

⑥服天气:服,顺也。服天气,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⑦通神明:通,此处作“统一”解。神明,此处指阴阳的变化。通神明,即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统一起来。

⑧散解:耗散解离,此处指卫气不固。

⑨气之削:削,消耗之意。气之削,即,阳气被削弱。

【释文】

人的思想境界像广袤无边的蓝天一样,没有一丝杂念,则意志自然安定。顺应天时,起居有常,则阳气固守于身体,虽有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顺时养生方法。所以圣人凝聚精神,顺应自然,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统一。反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耗散不固,这叫自伤,阳气被耗散了。

【按语】

本段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生命的本原是什么?文中以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作出了明确的答复:“生之本,本于阴阳。”二是提出自然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文中明确回答:“其生五,其气三。”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自然万物的构成。这种认识对当时盛行的万物由神创造的神权迷信思想,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 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注释】

①若天与日:比喻,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天空一样,没有太阳的照耀,天空就会暗淡无光。

②失其所:所,处所。失其所,即阳气失去了它的处所,意为阳气运行失常。

③折寿而不彰:折,减损。彰,显露。折寿则不彰,即减损寿命,生命功能暗弱不足。

④天运:天体的运行。

⑤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顺从。此承上文阳气作用强大而言。意为人体阳气的作用应该向上向外,保护机体,抵御外邪。

【释文】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向上向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而痿;因于气 ,为肿。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注释】

①欲如运枢:运,转动。枢,户枢。欲如运枢,即阳气应该像户枢一样转动自如。

②起居如惊:王冰注:“暴卒也。”起居如惊,即起居动作卒暴无常,泛指生活作息没有规律。

③神气乃浮:张志聪注:“神气,神脏之阳气也。”浮,浮越,耗散。神气浮越,即阳气浮越耗散。

④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烦,烦躁不安。喘喝,喝喝而喘。静,与烦相对,即安静。张介宾注:“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

⑤体若燔炭:身体发热,如炭火燃烧。

⑥首如裹:这是湿邪困阻清阳的表现。形容头部沉重,如被物裹。

⑦攘(rǎng):除也。

⑧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收缩。弛,松弛。这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

⑨气:高世栻注:“气,犹风也。《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

⑩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此处指四时邪气。代,更替,更代。即四时邪气(寒、暑、湿、风)更替伤人。

【释文】

感受寒邪,人体阳气应如户枢一样转动自如。如果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阳气外越。感受暑邪,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感受湿邪,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感受风邪,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相互更替伤人,就会使阳气耗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郁乃痤。

【注释】

①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烦,通“繁”,意为频繁,过度。张,亢盛。煎厥,疾病名。虚火上炎,阴精竭绝而致气逆昏厥的一种病证。

②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溃溃,形容洪水泛滥的样子。都,通“渚”,即蓄水之所,此处引申为防水堤。汩汩,水流湍急之声。汩汩乎不可止,形容煎厥之病发展迅速,如水流急速不能停止。

③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形气绝,指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菀,同“郁”。上,指头部。薄厥,疾病名。

④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弛缓不收。不容,不能随意运动。伤及诸筋,使筋弛缓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⑤汗出偏沮(jǔ),使人偏枯:沮,阻止。汗出偏沮,即应汗出,而半身无汗。偏枯,半身不遂。

⑥痤(cuó)疿(fèi):痤,即小疖。疿,俗称痱子,即汗疹。张介宾注:“汗方出则玄府开,若见湿气,必留肌腠,甚则为痤,微则为痱。”

⑦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通“膏”,指脂膏类食物。梁,通“粱”,与粗粮相对,指精细类食物。足,历代医家注释分两种,一种作名词“足”,即下肢;足生大丁,即下肢生长疔疮;另一种认为“足”为“是”误,如胡澍注:“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

⑧受如持虚:形容感受邪气而发病之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

⑨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ā):劳,即劳动、活动、运动,包括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房事活动等;劳汗,即在上述活动中出汗。当风:遇风寒之邪。寒薄:风寒之邪束缚。皶:病名,即面部生长的粉刺。

【释文】

在人体劳作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阴精就会逐渐耗竭,如此反复累积,持续到炎热的夏天,使人容易发生煎厥病,表现为眼睛昏蒙而不能视物,耳朵闭塞而不能闻声,薄厥发展迅速,犹如堤坝毁坏,水流急速奔腾而不能停止。人体之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逆而瘀阻于上,容易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发展为半身不遂。汗出腠理空虚,遇湿邪阻遏,轻则为痱子,甚则生疮疖。过食肥甘厚味,会促使机体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在劳动汗出之际遇到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迫聚肌腠而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按语】

本段论述了阳气失调的几种常见病证及病机。文中把人体的阳气比喻为天上的太阳,突出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了保持阳气充沛在防病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 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 ,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 乃坏。

【注释】

①起亟:亟,即紧急;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或急切的需要。

②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急迫疾速,指血液流动速度加快。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盛极,发为狂乱。张介宾注:“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

③五脏气争:五脏功能失调,气机不和。高世栻注:“争,彼此不和也。”

④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陈,陈列,引申为调和。陈阴阳,即阴阳调和。和同,即和谐。筋脉和同,即筋脉的功能平衡协调。

⑤气立如故:真气运行如常。

⑥风客淫气,精乃亡:淫,淫乱,此处引伸为损伤、伤害。风客淫气,即风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精乃亡,逐渐耗尽精气。

⑦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横,放纵之意。解,通“懈”,松弛之意。筋脉横解,即筋脉放纵、松弛不收。

⑧高骨:指腰部脊骨。

【释文】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以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急迫,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不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真气运行如常。

风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逐渐伤及内脏,耗损阴精,渐至精气耗尽,此为风邪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痢疾、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释】

①阳密乃固:阳气致密于外,可防阴液流失,所以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②圣度:最高标准。

③阳强不能密:阳气亢盛,不能固守。

④阴平阳秘:指阴阳保持动态平衡。

⑤阴阳离决:阴阳分离决绝。

⑥露风:指感受风寒之邪。

⑦洞泄:指完谷不化,下利无度。

⑧痿厥:王肯堂《证治准绳·痿厥》言:“足痿软不收为痿厥。”是指肢体痿废不能用的病证。

【释文】

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守于内。如果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有春天而没有秋天,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如果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耗损竭绝。阴阳保持动态平衡,人的精神意识才会维持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体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感受雾露风寒之邪,就会出现发热、恶寒。春季感受风邪,滞留肌体而不去,会发生剧烈的腹泻。夏季感受暑邪,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季感受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重则发展为痿厥。冬季感受寒邪,春天就会发生温病。四时邪气,交替伤害人体五脏。

【按语】

本段承接前文阳气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提出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的观点。通过列举阴阳平衡破坏后出现偏盛偏衰的病变,强调了阴阳协调是保持“气立如故”的基本条件。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必须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从而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协调中的主导作用。

【执医考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链接】

高某,男,皮肤风疹1年半,加重7天,2019年6月28日首诊。患者1年半前因汗出后见风而出,现皮肤发疹,色红,疹区瘙痒不痛,可自行消失。此后遇风则发,时自汗出,纳可,寐可,二便调,舌暗胖大苔黄,脉浮滑。中医诊断:瘾疹;西医诊断:荨麻疹。治以清热解毒凉血、调和营卫之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瓜蒌20g,金银花30g(后下),当归15g,玄参15g,桂枝15g,白芍30g,桑叶30g,土茯苓30g,柴胡10g,白术15g,茯苓20g,白芷10g,防风10g,知母15g,佩兰15g(后下),枳壳20g,地骨皮30g,丹参15g,苦参10g,生牡蛎30g(先煎),生地黄20g,醋鳖甲15g,牡丹皮15g,赤芍20g。7剂,水煎服。2019年7月5日2诊,患者皮疹瘙痒明显减轻,仍多汗,额部尤甚,恶热,偶有心慌,纳可,寐可,二便调。上方去桂枝、地骨皮、醋鳖甲、生地黄,加白僵蚕15g,黄柏5g,煅牡蛎30g,青蒿10g(后下),通草10g,14剂,水煎服。[刘倩含,曹方,杨福双,等.张文风基于经典理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论治瘾疹.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6):1130-1133.] QF9NDauB/XUpby49WZxxRfz//ulWRQanYEYBKVB/icUPNDB37cCR8UA/ZWuInq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