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素问·热论第三十一

学习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对原文的学习,增强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

2.知识目标 掌握热病伤寒的传变规律和六经病证特点。

3.能力目标 能运用热病伤寒的传变规律和六经病证特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 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 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 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 ,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曰:治之各通其脏脉 ,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释】

①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②诸阳之属也:足太阳经是所有阳经的统率。

③风府:穴位名称,位于发际上一寸,项后正中央,属于督脉。是足太阳经、督脉、阳维之会。

④两感于寒: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如太阳、少阴同病,少阳、厥阴同病,阳明、太阴同病。寒,泛指多种外邪而言。

⑤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人伤于寒的第一日,太阳经首先受邪而得病。

⑥少阳主胆:胆,《甲乙经》《太素》载为“骨”。少阳胆与厥阴肝相表里,而肝主筋,筋会于骨,故少阳主骨。据上文“阳明主肉”,此处应作“少阳主骨”。

⑦未入于脏者:邪气尚未波及三阴经及五脏。脏,在此含有“三阴”及“里”的意义。

⑧可汗而已:张介宾注:“三阳为表属腑,邪在表而未入于三阴之脏者,皆可汗而散也。”

⑨烦满:烦闷的意思。

⑩囊缩:男子是阴囊收缩,有的注家说,女子是“乳头内缩”。

⑪七日:与下文的八日、九日等均指热病过程中,邪退正复疾病转愈的概数,其时间长短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⑫不满:《甲乙经》《伤寒例》没有“不满”二字,上文少阴病不言腹满,丹波元简认为“不满”二字,可能为衍文。

⑬治之各通其脏脉:治疗六经病证应通调其六经所属的脏腑经脉。

【释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而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各个阳经之气都由足太阳经所主持,故主一身之阳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往往成为热病。因寒邪先影响足太阳经,太阳主一身之阳,邪气侵犯易成为热病。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表里二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夹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夹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胸胁烦闷,男子阴囊收缩,女子乳头内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邪气衰退,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泄热而愈。

【按语】

本节讨论的是六经热病的症状、传变的次序、治疗的基本原则。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少阳经病→太阴经病→少阴经病→厥阴经病。文中列举的六经症状皆为实热证。太阳经病见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经病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经病见胸胁痛、耳聋;太阴经病见腹满而咽干;少阴经病见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病见烦满而囊缩。治疗原则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即邪气仍在三阳之表,可用汗法治疗;邪热壅积于三阴之里,可用清泄之法以去其热。

【执医考点】

“治之各通其脏脉……可泄而已。”

【链接】

张某,男,57岁。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辨证立法:病已二十余日,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服药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处方:赤白芍各6g,川桂枝(柴胡4.5g同炒)1.5g,旋覆花(炒半夏曲10g同布包)6g,炒香豉6g,炒知母6g,川厚朴4.5g,炒山栀10g,煨草果4.5g,白通草4.5g,白茅根12g,酒黄芩10g,赤茯苓10g,白苇根12g,酒黄连4.5g,赤小豆10g,炙甘草3g。药服四剂,服药后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施今墨医案》) beJuC/8rJwUqrGNY7fR0jUhdXOWblBYBSPvTh8nmqolHBrRLMVV70SIFEf1xgX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