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素问·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学习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对原文的学习,增强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

2.知识目标 掌握“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3.能力目标 掌握“脾病而四肢不用”的临床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或从内,或从外 ,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 满闭塞,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注释】

①阴阳:这里的阴阳,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指足阳明胃经。

②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更,更替。杨上善注:“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虚更实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也。”

③或从内,或从外:张志聪注:“或从内者,或因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而为腹满飧泄之病;或从外者,或因于贼风虚邪而为身热喘呼。”

④阳道实,阴道虚:张介宾注:“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

⑤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阴、阳,这里指病邪侵袭的途径。阳为阳经,是从外而来的贼风虚邪侵袭人体的途径;阴为阴经,是由内而生的饮食等邪伤害人体的途径。

⑥不时卧:《甲乙经》载为“不得卧”,应根据《甲乙经》改作“不得卧”。

⑦䐜(chēn):胀满。

⑧飧(sūn)泄: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⑨肠澼(pì):即肠间有水,此处指痢疾病证。

⑩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王肯堂注:“喉所以候气,咽所以咽物。盖肺主气,天也;脾主食,地也。”喉是喉咙,主天气,呼吸之气;咽在饮食物下咽的食管上端,主地气,水谷之气。

⑪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王冰注:“同气相求尔。”风为阳邪,故容易侵犯人体之阳;湿为阴邪,故容易侵犯人体之阴。

⑫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张志聪注:“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时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

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张介宾注:“阳受风气,故上先受之;阴受湿气,故下先受之。然上非无湿,下非无风,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则后者可知也。”

【释文】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护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气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经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 ,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 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释】

①至经:《太素》中载为“径至”,直接到达之意。

②津液:此指饮食水谷之精微之气。

③脾不主时:主,关联、和……相应。时,这里指春夏秋冬四季。

④治中央:治,主、旺也。张介宾注:“五脏所主,故肝木主春而旺于东,心火主夏而旺于南,肺金主秋而旺于西,肾水主冬而旺于北,唯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应中央,寄旺四时各一十八日。”

⑤长:马莳注:“长,掌同,主也。”

⑥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土之气在四季之中所主的时间,是每季的最后十八天,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的四个十八天,共七十二天,并不单独主四时的某一时。寄治,寄旺,分别在四季中各旺或各主时令。由于土之气并不独主一季,而是在四季中各主十八日,故称“寄治”。

⑦著:昭著,含旺盛、明显之意。

⑧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张介宾注:“脾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又岂独主一时已哉?!”

⑨嗌(yì):《说文解字》注:“嗌,咽也。”

⑩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太阴脾经将胃中的水谷精气转输到三阴经。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实指五脏。

⑪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张介宾注:“虽阳明行气于三阳,然而赖脾气而后行,故曰亦也。三阳者,即六腑也。”

⑫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其经,指脾经。五脏六腑接受阳明胃气的滋养,是通过脾经来完成的。

【释文】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四肢都要禀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脾常使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布达于全身,像自然界天地的土气那样营养着一切,滋养着一切。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按语】

本节讨论了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论述了“四支不用”是由于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运行精微物质营养四肢的缘故,进一步突出了脾胃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还突出说明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脾不主时”,在于说明脾虽不独主一时,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人体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不能离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滋养。

【执医考点】

1.“脾病而四肢不用”机理及临床意义。

2.“脾者土也,主中央……不得独主于时也。”

【链接】

方某,男,59岁。患者3年前以腹泻、疲劳为诱因,逐渐出现右眼睑下垂、复视,西医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中西药治疗缓解。1年前于感冒发热后,又出现左眼睑下垂,复视,咀嚼吞咽困难,颈及肩胛无力。此后两个月中两次出现呼吸困难,诊为延髓型重症肌无力,用西药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症状,遂来诊。症状大致如前,偏胖体型,面微赤,眼睑下垂,眼裂变小,头低倾,不能正常直立,两手不能上举。舌嫩,有齿痕,稍红,苔薄白,中心稍黄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脾气虚衰,肝郁肾虚,治宜健脾补气,疏肝滋肾。处方:黄芪45g,苍白术各12g,陈皮9g,党参15g,柴胡12g,升麻6g,甘草6g,生姜3g,大枣12g,熟地黄30g,淫羊藿15g,麦冬12g,五味子9g。服药12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眼睑下垂基本恢复,进食不需休息。治疗半年,西药全撤,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改予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制成丸剂调理。初诊13个月后复查,基本恢复正常,坚持半日工作,间断服上述丸药,基本治愈。(《方药中医案》) ltI4Lb5gl1cHP9isHg7VoWUCy/h1JaXT01Cu0I/mSt6SBn6wNCTsOmFFLW5wrh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