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被黑狗咬住的人生

抑郁障碍

“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日子。普通的是,今天是我离职的第87天,分手的第52天,也是我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的第10天;特殊的是,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写我的抑郁日记。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条‘黑狗’,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难摆脱,那么我的这一条‘黑狗’似乎特别黏人,不仅形影不离地跟在我身边,还要把我拖进痛苦的沼泽。事业上的不顺及感情上的背叛让我从早到晚都活在疲惫之中,我不想出门,也不想说话,更不想吃饭,每天的日常就是忍受看不到尽头的空虚和折磨。

“父母不理解我,认为我太矫情,逼着我走出房间,但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感到更加孤独。我把头深深地埋在卫衣的帽子里,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犯人,低着头,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荡,周围陌生的目光像是审判者的权杖,即便是隔着厚厚的卫衣,也让我如坐针毡。我的手忍不住地抖,身体不听使唤地晃动,脑子就像是一台生了锈的机器,无法进行思考。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变得敏感多疑,与父母一言不合就会大吵大闹,工作中也经常丢三落四。家人和朋友经常默默忍受我的胡搅蛮缠,所有人在我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哪一句话或是哪个动作触碰到我敏感的神经。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摆脱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绝望和无助,这些消极的情绪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它真的就像一条可怕的‘黑狗’,不知不觉就把人一步一步逼入死胡同。

“有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深睡几小时,那种感觉真好,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经常想如果就这样死去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但梦还是会醒,我每次睁开眼睛后都会感到莫名的害怕,恐惧就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我也不知道在害怕什么,可能是害怕自己会在某个时刻坚持不住而选择自杀吧。

“每当我看着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在积极生活的时候,我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不值得任何同情。都说挫折也是一种成长,要学会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些道理其实许多人都懂,但不是谁都能做到,我就是做不到的那一个。看着镜子中日渐颓废的自己,我很迷茫,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哪里去了?难道我此生就要这么堕落下去吗?

“我不甘心就此沉沦,我开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当我从医生口中得知我患了‘抑郁症’时,我并没有觉得意外,甚至有种踏实的感觉:终于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了。我开始遵照医嘱服药,今天正是服药的第10天,尽管暂时还没有感觉到有多大的效果,但我会坚持下去……”

以上内容来自一位叫小童的28岁女孩的分享。她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而得了抑郁障碍(俗称“抑郁症”)。虽然我没有见过小童,但是透过她的文字我隐约能感觉到小童是一位坚强的女孩,她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同时,她也在努力克服自卑,为了再次收获信心,更是为了找回曾经那个乐观向上的自己。

你的豌豆射手是几级?

那么,像工作或感情不顺利这样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如何导致小童患上抑郁症的呢?个体先天具有一定的抵抗和修复外界负性生活事件对自身产生伤害的能力。当负性生活事件的伤害性太大,个体无法抵抗和修复时,就会引起脑神经通路的病理性改变,并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导致抑郁症发作。

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复杂,我们用《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游戏来形象地说明一下这个理论。各种僵尸代表具有伤害性的各种负性生活事件;豌豆射手代表个体抵御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而向日葵负责给豌豆射手提供阳光,代表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

游戏开始,出现低级僵尸时,普通的豌豆射手可以轻易地将其消灭,但受到红眼巨人这种高级僵尸的攻击时,普通的豌豆射手就抵挡不住了,这时候就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阳光来给豌豆射手升级,让它变成更加强大的机枪豌豆射手,以抵御红眼巨人僵尸的攻击。如果机枪豌豆射手胜利,那么游戏依然可以继续,小童的情绪也不会出现异常。反之,机枪豌豆射手就会被红眼巨人僵尸吃掉。而在吃掉机枪豌豆射手后,红眼巨人僵尸还会顺路吃掉向日葵,最终导致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通路被破坏,小童随之患上抑郁症,游戏结束。

当然,僵尸和豌豆射手之间的强弱关系是相对的,是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就拿工作或感情不顺利这种事来说,有的人经历过好多次也没有抑郁,反而增加了许多人生经验。但小童就抑郁了,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抑郁症的病因说起了。

单靠多巴胺拯救不了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情感低落和兴趣丧失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心境障碍,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生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

生物因素

遗传可能是所有致病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10倍。所以,并不是所有经历了失恋这类负性生活事件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许多人在经历过比失恋更痛苦的生活事件后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其中的奥秘极有可能就是个体之间基因的差异。

环境因素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生活中的所有负性生活事件(比如:丧偶、失业或疾病等)均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童年时的不良经历(如:被虐待或遗弃等)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生理因素

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生理改变来形成临床症状。这些生理改变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脑神经影像学的改变及神经电生理的改变等。其中被广泛认可的当属神经递质失衡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稳定情绪的三大神经递质,即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正是它们三者的功能紊乱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先说多巴胺,也有人把它叫作“快乐因子”,我们平常所说的满足感就和它有关。比如,对于那些原本特别喜欢跳舞的人,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他们就会对跳舞失去兴趣。但也并不是说多巴胺分泌得越多越好,所谓“物极必反”,像物质依赖和精神分裂症这些严重的精神疾病都与多巴胺分泌过多有关。

体育锻炼是增加多巴胺分泌的一个有效途径,临床医生总是喜欢鼓励抑郁症患者多运动,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动治疗抑郁”的方案一般并不能奏效,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有不想运动的特点,而且单靠多巴胺的“一己之力”可能无法拯救患者。要想治愈抑郁症患者,还需要其他神经递质的帮助。

5-羟色胺,就是能够帮助多巴胺的另一种神经递质。它的作用十分广泛,在人的情绪、记忆力等多个方面都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都对5-羟色胺系统起作用。巧合的是,女性先天分泌5-羟色胺的能力低于男性,这也从生理角度解释了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而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与个体精力关系特别密切的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出现的那些疲劳、精力不济和反应变慢的临床症状大部分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有关。

抑郁症主要是由以上三大神经递质的失衡及其所对应的受体功能异常引起的。受体的本质就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识别并结合相对应的生物活性分子(比如神经递质),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大家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地理解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神经递质就是“钥匙”,受体就是“锁”。多巴胺神经递质这把“钥匙”只能打开多巴胺受体这把“锁”,而不能打开其他神经递质的“锁”。目前,绝大部分的抗抑郁药也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三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抑郁情绪≠抑郁症

大家对“抑郁”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多少会有考试成绩不如意或者工作不顺利的经历,这时候我们出现的沮丧和失落就是抑郁情绪。但是注意了,抑郁情绪≠抑郁症。抑郁症的第一个症状是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情绪,没有抑郁情绪就无法确诊为抑郁症,但有抑郁情绪不一定就是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感反应。只有当抑郁情绪持续存在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2周)后才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典型抑郁症的抑郁情绪具有“晨重暮轻”的节律特点,即抑郁症患者在清晨时情绪非常低落,到中午时就有所减轻,晚上的状态一般是一天中最好的。原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无力面对白天各种烦琐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到了晚上就无须再去“伪装”自己,情绪因而好转。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有的专家认为,5-羟色胺分泌不均衡是“晨重暮轻”现象的罪魁祸首,阳光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分泌,患者在中午或下午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5-羟色胺的分泌相对增多,所以情绪会较清晨好一些。

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患者经常感到极度自卑,感觉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严重者甚至会继发许多精神病性症状,其中以自罪妄想最为常见。存在这种妄想的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滔天大罪,并认为自己应受到严厉的惩罚,为此患者经常采取拒食等自残行为或主动要求司法机关对自己进行审判。英国学者波顿曾结合自身经历对这一内心体验有过这样的描述:“如果人间存在地狱,那么一定就在抑郁症患者的心中。”可见抑郁症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的第二个症状是兴趣和愉悦感的丧失,简单理解,就是患者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勉强做了也体会不到快乐。抑郁情绪的诱因往往是丧失,有人是因为丧失了亲情,有人是因为丧失了事业,也有人是因为丧失了爱情。诸如此类的丧失可导致愉悦感的缺失,患者体会不到快乐,对之前感兴趣的事也毫不在意,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严重者为了逃避现实会选择自杀。

抑郁症的这一特点在动物实验中可以得到很形象的验证。比如,大白鼠本来是非常喜欢喝糖水的,当同时面对糖水和水时,它们喝糖水的频率远远大于喝水的频率,因为糖水会给它们带来愉悦感。但经受过一些诸如恐吓、电击等人为的“折腾”后,它们喝糖水的行为会大大减少,有时会减少到与喝水的频率不相上下,这就是糖水偏好实验。我们自然是无法得知大白鼠在这个过程中的真实想法,但它们对糖水的偏好程度能够反映出它们是否存在愉悦感的缺失。科学家们也正是通过观察大白鼠喝糖水与水的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否存在抑郁情绪的。

除了以上核心临床症状,抑郁症患者还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他们看事情往往带有悲情色彩,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抑郁症患者也经常被称为“三无”人群,“三无”是指无助感、无用感和无望感。

所谓“无助感”,是指感觉自己被孤立,不认为他人会给自己提供有效的帮助,没有求助的欲望。这种无助感通常是患者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也称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说的是人如果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仍不能摆脱,从而将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个扩散的过程也被叫作“泛化”。

塞利格曼曾用狗做过一项实验,他将狗随机分为三组,具体实验过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A组:受到电击,通过按压开关可以停止电击。

B组:受到电击,按压开关不能停止电击。

C组: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阶段

在经历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后,塞利格曼对这三组狗进行了“穿梭箱逃生测试”:狗被放进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箱子中,当狗受到电击时,可以通过跳跃隔板来躲避电击。结果显示:

A组:轻松学会躲避电击。

B组:多数狗没有学会躲避电击。

C组:轻松学会躲避电击。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B组狗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已经认识到电击的停止与自己的反应毫无关系,也正是这种想法使它们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没有跳跃隔板去躲避电击,产生了“习得性无助”。通过塞利格曼的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现象。

我们一起回头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童,其实她还不算是“习得性无助”,因为她还知道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还有通过努力来摆脱困境的意愿。但她将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自身问题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不如意的产生可能与自己无关,有可能是老板的苛刻压榨和男朋友的喜新厌旧造成的。

“无用感”则是认为自己“百无一用”,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的患者形容自己“生则浪费空气,死则浪费土地”。

如果红色代表热烈,蓝色代表深沉,那么灰色一定代表抑郁。在抑郁症患者的视角中,前途永远是灰蒙蒙的一片,没有任何生机,也没有任何希望。他们会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家庭注定会离散,自己的事业也终将会失败,这就是“无望感”。

每天微笑的人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除了核心症状和认知偏差,抑郁症还有许多伴随症状。所谓伴随症状,并非不重要的症状,而是指与某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存在的一些其他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根据抑郁症患者合并伴随症状的不同,临床上也将抑郁症的类型进行了区分,便于更好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

非典型抑郁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把小童这种以情绪低落、早醒和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抑郁叫作典型抑郁。而临床中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上述表现,反而出现睡眠增多、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这种抑郁就被称为非典型抑郁。非典型抑郁并不少见,它与双相障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紧张型抑郁

这是抑郁症里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肌肉紧张和肢体僵硬,部分患者会保持某一特定姿势静止不动,专业术语叫木僵或亚木僵。

焦虑型抑郁

抑郁与焦虑往往如影随形,据科学统计,临床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抑郁症患者合并焦虑症状。这类患者经常在抑郁发作的同时存在过分的担忧,因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与典型抑郁症患者相比,焦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性更高,治疗周期也更长。

季节性抑郁

临床中存在一部分对季节变化特别敏感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症状大多在秋冬季出现,在春夏季缓解,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相关性,这可能与秋冬季光照时间较短有关。与此同时,他们还多伴有食欲和体重增加、睡眠过多等非典型症状。这类患者通常较少接受系统治疗,因为他们的临床症状往往较轻。

微笑型抑郁

如同歌曲中唱的那样:“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不是你的选择。”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善于通过表面上的微笑来掩盖自己心里的抑郁,将自己的痛苦压在心底,不显露一分一毫。而当抑郁情绪被披上一层微笑的外衣时,患者内心深处的孤寂就更加无处安放了。

微笑的他们在白天人多的时候基本表现正常,彬彬有礼,对家人也是报喜不报忧,做事也基本不会表现出异常。但到了晚上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失眠,会感觉到莫名的悲伤和极度的疲惫,甚至会出现自残或自杀的情况。他们的微笑是用来伪装的,是掩饰自己情绪的工具,是抵挡现实的一种防御机制。当不愉快的情绪来临时,他们一边安慰着自己,示人以无所谓的样子,一边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绝望。

至于患者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情绪,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良好形象,有的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歧视或不理解,也有的是通过强颜欢笑而自我麻痹,以回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还有的则是为了他人而假装坚强。

通过微笑型抑郁,我们似乎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抑郁的反义词并不是快乐,而是动力。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抑郁和不快乐画等号,抑郁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许是对自身情感表达能力的剥夺。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通俗点说,谁都不可能一直高高兴兴的,或多或少要经历喜怒哀乐这些情感体验的。而抑郁症这种疾病对个体的危害就是剥夺患者体验喜怒哀乐的能力,使他们丧失追求情感变化的动力。就像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一样,明明内心极度痛苦,但表面上还是要摆出一副积极乐观的样子,说明他们已经丧失直面自己情感的勇气。

填个调查问卷就能诊断抑郁症吗?

抑郁症通常在青壮年起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大约为2:1)。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从发病到就医治疗的平均时间大约为3年。许多患有躯体疾病的人也会合并抑郁症,这也是临床科室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例如,恶性肿瘤患者群体易伴发抑郁症,肿瘤科的医生如果将注意力仅放在肿瘤问题上,就很难识别出患者的抑郁情绪,而如果患者的抑郁情绪得不到较好的改善,也可能反过来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一项全球不同地区合作中心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内科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8%左右。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高临床医生的心理疾病识别意识外,患者也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

一些诸如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的抑郁症筛查量表就是很好的自我评估工具。PHQ-9是国际通用的抑郁症筛查量表之一,是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制定的抑郁自评工具。虽然它只有简单的9个问题,但这9个问题是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总结出来的,不仅能够起到辅助诊断抑郁症的作用,还可以评估抑郁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情况,并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所以特别适合医疗卫生机构筛查抑郁症及患者进行自我评估。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诊断抑郁症难道就这么简单吗?

实际上,就目前的心理疾病诊断技术而言,不光是抑郁症,绝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是靠量表来辅助诊断的,这种形式本身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量表内容的封闭性

所有量表的内容都是提前编辑好的问题,不可能将患者所有的临床问题包括在内,备选答案也是提前预设好的选项,患者不能开放作答,因此无法面面俱到。

习惯误差

许多患者在答题时如果发现备选答案中没有选项可以准确反映其自身的真实情况,往往会根据习惯去选择一个与自己情况比较接近的答案。一些患者平时就有“自欺欺人”的习惯,因此填写问卷时也会出现避重就轻式的回答。

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抑郁症绝不是通过量表得出的一个数字,医生对抑郁症的诊断还是比较谨慎的,一般会采取他评为主、自评为辅的策略。他评是相对患者的自评而言的一种评估方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使用专门的他评量表,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答题习惯不同造成的自评误差,在没有客观生物学指标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诊断手段。所以,以上介绍的PHQ-9抑郁自评量表只能作为筛查工具,目的是让测评者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根据结果提示及时到心理科诊治。

你一直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并非“一刀切”。一般来说,轻度抑郁症可以单独使用心理治疗,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就需要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了。

目前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许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发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歪曲的认知导致的,由此他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层次,即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和浅层的负性自动思维。

所谓“功能失调性假设”,就是个体歪曲地看待客观世界的假设,它通常来自童年的生活经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后期的生活中能够继续得到修正和补充。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失调性假设”的存在,才派生出了负性自动思维,使个体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负面的评价。这种消极负面评价的倾向就是痛苦的源泉,也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

小童患抑郁症,也是这个原因。小童一直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她认为一个人必须在生活和工作上取得成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当然,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假设会促使她形成许多优秀的品格,比如,自律、自爱等。可一旦遭遇工作或感情上的坎坷时,小童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取得成功。于是,巨大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许多负性自动思维也接踵而至,比如,“我已经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了”“我是一个失败者”等。她开始变得抑郁,并有了自杀的想法。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尽管小童与领导发生了争吵,与男朋友产生了意见分歧,但她依然是一位工作积极主动、对感情认真负责的优秀女孩。负性自动思维使她陷入了抑郁情绪的漩涡,而抑郁情绪又反过来加重了负性自动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在早期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虽不容易被识别,却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评价,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排斥与它不符的一切现实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个体过去消极的假设与积极的现实产生碰撞时,现实往往不堪一击。

负性自动思维虽然是由功能失调性假设派生而来的,但也具有一些独特之处。首先是自动性,不需要思考就可直接突现于个体的意识之中;其次是强制性,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最后是负面性,它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曲解,个体却信以为真。

我们用下面的流程图来具体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不同,贝克并不认为较多地关注童年经历会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他主张心理治疗师应该把重点放在纠正患者当下存在的不合理的自我否定倾向上。

因此,CBT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心理治疗师也不是只会告诉患者“遇事要往好处想”。CBT的精髓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行胜于言,质胜于华”。CBT治疗师的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他们更多的是要帮助患者建立一套自我认知体系,引导患者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走出抑郁症的困扰。

还是以本文主人公小童为例,如果我是她的主治医生,我首先会要求小童随时将自己遇到事情后的真实想法记录下来,并对其中经常出现的自动思维进行总结。比如,“我简直一无是处”“我就是行尸走肉”等。然后,我会引导她识别这些认知错误。当我知晓小童的自动思维后,会要求小童总结出其中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小童会逐渐认识到有一些自动思维是错误的,并在我的引导下尝试用新的认知来代替既往的负性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必事事苛求完美。最后就是真实性检验,我和小童一起对以上认知和假设进行验证,看是否合乎逻辑。我会鼓励小童重新找一份工作,或者开始一场新的恋爱,让小童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以前的大部分认知是消极的,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改变其原先的认知和假设。

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抗抑郁药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

常用的SSRIs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它们的作用机制类似,但在具体应用上各有优势。

SNRIs里的代表药物是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从名称上就不难看出,此类药物比SSRIs这类“单通道”药物多了一个“作用通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SNRIs比SSRIs高级。药物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药物和药物之间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能带来最佳获益的药物才是明智之举。

除了医生和药物的帮助,像小童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转变悲观的生活态度,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无条件地接受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什么叫无条件接受呢?就是不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通通都接受。

抑郁症患者在自卑情节的影响下容易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不好的事情总是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什么失恋的那个人是我?”抑郁症患者总是关注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事情,而忽略掉那些好的事情。其实,当他们在抱怨“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也应该多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是我?”

“为什么失恋的那个人不能是我?为什么得抑郁症的那个人不能是我?……”

抑郁症真的是一种病

从病程上来说,抑郁症属于自限性疾病,就算不经治疗,一般几个月后也会自行好转。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积极地治疗抑郁症呢?耐心等待几个月让症状慢慢好转岂不更好?医生之所以不鼓励这么做,是因为抑郁症虽有自行好转的概率,但它属于易复发的疾病,规范化的治疗可以减少复发。另外,抑郁症发病期间,患者极其痛苦,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及时的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有效防止患者自杀。遗憾的是,调查显示我国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抑郁症存在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患者就是内心脆弱,太矫情

诚然,性格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容易钻牛角尖、悲观主义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确实比较大。但抑郁症与个体的意志没有一点关系。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神经结构或神经递质确实产生了病理性变化,这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就像我们感冒后会出现鼻塞、头痛等症状一样,这些症状不是我们靠意志就能操控的,抑郁症也是如此。

历史上许多内心强大且意志坚定的名人也是抑郁症患者,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等。

所以,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们,你们真的要理解患者的感受,他们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真的病了。就像鸟儿被折断了翅膀而无法高飞,他们的情绪也像被套上了镣铐,失去了活力。哪怕你们始终无法理解患者的处境,也提供不了任何帮助,那么尽可能少一些质疑和指责,多一些温暖的陪伴,也是对患者的极大支持。

误解二:抑郁症如果严重的话,会变成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都属于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虽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始终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一般不会相互转化。

误解三:抗抑郁药不能吃,吃了就会产生依赖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抗抑郁药是治疗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的有效手段,患者通常需要服药几个月到几年才能维持病情稳定,贸然停药可能会导致复发,那些多次复发的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

根据神经递质失衡假说,抑郁症主要由大脑内神经递质和相关受体的功能失衡引起,抗抑郁药的作用就是改善这种失衡状态。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并不是因为产生了药物依赖,而是因为抑郁症属于慢性疾病,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长期处于功能紊乱状态,药物在短时间内无法纠正。

误解四:抗抑郁药里面含有激素,吃了会让人发胖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抗抑郁药都不含有激素。但为什么部分患者会感觉服药后发胖了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患者服药后抑郁情绪得到了改善,食欲增加,自然导致体重增加;另一方面,部分抗抑郁药确实存在增加体重的副作用,但这并非由激素所致,而是这些药物作用于组胺受体导致的。患者如果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也不要过分担心,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来对症处理,千万不能轻易自行停药。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应该戒掉情绪”,此话过于极端,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情绪的提线木偶,而是不被情绪左右的人。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抑郁症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从抑郁症中康复的患者,心胸会变得更加宽广,变得更容易接纳自己,思考问题时也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容易感受到愉悦感,就像是得到了一次“人生系统升级”,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抑郁后心理繁荣”。所以,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美丽,那些压不垮你的磨难,最终都会使你变得更加强大。

抑郁倾向测试

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10个问题简单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有抑郁倾向,回答“是”的问题越多,说明您的抑郁倾向越严重。如果回答“是”的问题超过3个,建议您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过去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里,您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① 您是否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是 否

② 您是否感觉自己的脑子反应变慢了?是 否

③ 您是否感觉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是 否

④ 您是否感觉任何事情都无法引起自己的兴趣?是 否

⑤ 您是否感觉自己睡眠不够或睡眠过多?是 否

⑥ 您是否感觉自己的食欲或体重发生明显改变?是 否

⑦ 您是否感觉精疲力竭?是 否

⑧ 您是否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心?是 否

⑨ 您是否尽可能地回避社交活动?是 否

⑩ 您是否感觉自卑?是 否 ljfy2jiQlsZGgncs0n8nd8jf/dsY2jY5Z2QyzsRssx2SQDXmMgrcodRByJDF4O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