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婚姻制度的前世今生

其实,现代婚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婚姻制度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慢慢演化,而有了今天的形状。人类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累积的知识、创造的生产力,还有不停发展的伦理观都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系统地讨论婚姻制度的演化发展要追溯到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19世纪70年代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在这本书中,摩尔根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人类族群婚姻制度的发展。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能感受到婚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种种痕迹。

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初期母系社会中并没有我们如今稳定的婚姻制度。有人类学家认为,在一开始人类没有生育观的时候,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稳定生活在一起的习俗。原始的宗教崇拜在当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知识的匮乏让部落中的族人认为生育和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上天或是神灵只是借助了女性的肚子帮助部落繁衍后代。女性在部落中通常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可以成为祭司,直接与神灵沟通,解答族人的疑惑,治疗族人的疾病;或者成为部落首领,需要做出杀伐果断的决定。在那个时代,性无关道德,生育无关于性,孩子被认为归女性所有,孩子们的父亲是天上的神灵。这种思想一直对人类产生着影响,从关于圣母马利亚的传说中也能发现这种思想的痕迹。

人类发展出的第一个婚姻制度是血缘婚,血缘婚也可理解为族内婚,婚姻双方同属一个家族体系。人类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一定的伦理观念,族内婚的婚姻双方必须是同辈的,不同辈分之间的结合属于禁忌。血缘婚多发生在母系氏族中,并且亲兄妹或亲姐弟的结合占很大比例。我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就是兄妹,他们的结合是符合血缘婚的。以我们现在的生理学知识可以猜想到,这种婚姻制度会造成许多畸形儿的出生,这种严重影响族群延续的婚姻制度最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这种血亲之间结合的族内婚慢慢成了一种禁忌。

另一种发生在母系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叫作亚血族婚。顾名思义,这时候结合的双方也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但是已经开始排斥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这种禁忌并不完善,哪怕发展到后期,禁忌也只存在于同一氏族,表亲婚是被允许的。这种影响即便到了我国的封建王朝时期仍然存在。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亚血族婚,你会发现,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存在这种婚姻制度,但是其影响一直存在。这就要提到亚血族婚的一种形式,就是姑舅表婚。姑舅表婚通常发生在表兄妹之间,并且舅舅家的男丁对于姑母家的女儿有着优先选择权。即使舅舅家没有儿子,姑母家的女子出嫁都要征得舅舅的同意。某些情况下,姑母家的女子为了追求婚姻自由,需要补偿舅舅家才能出嫁。在我们现代婚礼中仍然能够找到这种风俗的影子,女孩出嫁,舅舅和舅舅家的儿子,扮演着除了新人和双方父母外最重要的角色。

在婚姻制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还没有男女结合方能生育的意识,当时生育被认为是上天对氏族或者部落的恩赐。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婚姻被认为可能是为了维系族群而存在的一种形式,社会属性是有婚姻制度之时便与这个制度无法剥离的,我们如今的社会仍然会强调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而家庭的形成必定有婚姻的痕迹。

对偶婚是另一种母系社会时就存在的婚姻制度,这种不以血缘为纽带的婚姻制度有着一夫一妻制的雏形,异性双方或长或短地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他们两相情愿,但并不受伦理束缚,没有固定的婚姻形态,双方仍然可以自由地再次选择伴侣。这种婚姻形式和群婚制度同时期存在。哪怕时至今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这种制度。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婚姻制度发生了变化。在母系社会,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但是父亲不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对于男性来说,这是性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变化,这种情况加剧了男女对于子女的争夺。为了改变赘婚,也就是男从女居的状态,男方家庭会以赠送财物的形式对女方家庭进行补偿,以使女子婚后可以从男而居。这些财物就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彩礼。如果男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男方则会在女方家从事无偿的劳动以作补偿,这就是所谓的“以身为聘”。当时还有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女性在生产之后需要立马投入劳动中,男性则假装自己是产妇,卧床哺育婴儿。在婚姻制度演进的过程中,男性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出生和他有关,并且急需确认自己的子嗣。这种情况下,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那就是“劫掠婚”。当然并不是真的让男性半路杀出,劫掠良家女子,只是一种婚姻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彰显了男性的力量,也实质性地造成了婚后女从男居的事实。现代婚礼中,在某些地区,男方接新娘时需要破坏式地撞门而入,就是还存在着这种婚姻形式的影子,只是现代婚礼中,破门而入的新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接受新娘对他的婚前最后一次临场“测试”。

有学者认为,对偶婚是个体婚出现的重要原因,一是男女生活在一起,日久生情;二是双方共同生产,创造了属于自己家庭的财富,使其可以逐渐脱离母系氏族。私有化的出现、父权社会的建立、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都可归功于个体婚的出现。另一些学者却认为,父权社会中私有化观念的深入,才使得个体婚成为可能。随着男性开始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女性的地位下降,女性被男性以某种形式所“拥有”,这就造成了一夫一妻制度的诞生,男性必须以某种形式私有化女性才能保证子嗣的血统。

直到近代,我国仍然有表亲结合的习俗,但是这种婚姻形式更具有个体婚的特征,而非亚血族婚。这是因为父权社会的形成和一夫一妻制度的建立。在父权社会中,生育子嗣、延续香火这样的观念逐渐成为婚姻存在的重要原因,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力极大地弱于男性。并且随着封建礼教思想的盛行,女性必须遵守“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在行为和道德上的约束大大降低了女性在婚姻乃至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必须要在这里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男性将女性物化的进程,还出现了“卖妻”“典妻”“雇妻”的现象。这样的时代距离我们如今并不算遥远。所以,从婚姻制度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婚姻并不全然是爱情的归宿,确实有着浓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

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家庭结构的雏形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现代家庭的结构比较简单,家庭成员主要是爸爸、妈妈和孩子。这种家庭结构的形成过程其实还是比较漫长的。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女性很少在外谋生,未婚女性可以在贵族或者富翁家中担任女佣,而已婚女子就业相对比较艰难。女性大规模就业,特别是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参战的男性伤亡惨重,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女性来填补。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促进了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经济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加上薪资水平的提高,有些家庭发现男性一方工作也可以负担整个家庭的开支,为了更好地育儿,女性会选择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和家庭。这是西方主妇文化的由来。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一部美剧,叫《成长的烦恼》,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故事,剧中的父亲是心理医生,母亲是记者。母亲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做了全职妈妈,等几个孩子年龄稍大一点后,这位母亲才重新回归职场,继续自己的记者生涯。这部剧反映了当时西方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即父亲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时代和地域痕迹的家庭结构。

在我国,二战后,这种带有父权特征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存在的时间不长,“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深入人心。很快我们国家就进入了后现代家庭结构的时代。

后现代家庭结构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庭结构,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这种家庭结构是少子化和高离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婚姻和家庭的形式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夫妻双方的经济相对独立,父权特征减少,但是婚姻的稳定性降低了。并且家庭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例如,丁克家庭的出现。

后现代家庭结构的重要特征就是摆脱了现代家庭结构中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但是,这也使得后现代家庭结构的形式呈现出某种混乱的趋势,形态多元也代表着思想的多元。除了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改变等因素外,个人主义思潮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未来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将出现哪些变化很难预测。至于到底哪种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更幸福、更适合,很抱歉,我也给不了答案,你的答案在生活中。 4ZChqjB+YJsS8dVOPgQHLpQx1u3a1DQpyETyFVOyYtacumvV2rWi5VJ+5Bw7IU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