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婚姻中的孤独

婚姻是一种亲密关系,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人类社会中除了亲子关系外最稳定的关系了。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让人感觉踏实和满意。婚姻中的孤独反而更让人绝望。

1.时有时无的断裂感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孩结婚后发现丈夫酗酒,她的丈夫隔三岔五地喝酒,每次喝完酒,都会拉着她说话,不停地说自己的事,她能做的就是倾听和附和。一开始她觉得这样挺好,她的丈夫这么愿意和她沟通,但是时间久了她觉得很孤独,自己又能和谁说这些呢?

她和闺蜜说,和自己的父母说,但他们告诉她这个男人酗酒,是个危险人物,酗酒的人有出现家暴行为的可能,酗酒也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有人开始劝她结束这段婚姻。没有人真的想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的丈夫不在乎她闻到酒味的感受,不在乎她听故事的心情,不在乎她是不是也想说自己的故事,而她身边的其他人似乎只想给她建议。她当然会孤独,一方面她能体会到丈夫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她也体会到自己的挫败感,没人想听听她的心里话。她被当成了一台录音机,或是一个垃圾桶,也许谁都可以代替她出现在这段婚姻中。

通常你听到的故事是反过来的,丈夫总是拒绝交流,妻子说了很多却得不到回应,然后她失望、愤怒,情绪无处宣泄。

不过,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你听到的故事和我听到的故事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婚姻中的一方没有感觉到婚姻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他无法被你依赖,或是你感觉不到你被依赖。这样的婚姻变成了一个人的原野,空荡荡的,只剩下孤独和冷清。导致婚内孤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之间联结的断裂,有一方开始感知不到另一个人的存在,继而无法感知彼此。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好端端的,这种断裂就会发生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把断裂和独处做一个区分。人们从彼此的世界中暂时抽离,回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比如有些丈夫在洗手间一待就是半小时,他们并不是纯粹为了上个厕所,更多的是抽一根烟,放空一下自己,妻子们也会如此,我们都有独处的需求。而断裂则是发生在情感上,将自己的情感撤回到自己的内心,不投向我们的伴侣,开始对发生在对方身上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再允许对方依赖自己。是的,这种断裂如果无法挽回那就是爱情的结束,好在,人类的情感总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逆的急剧变化往往不是主流。其实,情感断裂时有发生。

一对夫妻是同行,妻子常向丈夫诉说工作中的困难。有一次,这个丈夫听到一半时脱口而出:“我早就和你说了这件事不能这么办,你就是不听,现在来问我,我也不知道。”妻子听完后愣在一旁,看着正在摆弄手机的丈夫,一阵心酸。在这个时候,妻子就体会到了这种断裂,丈夫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无法靠近和依靠。但是过了两天,丈夫突然问妻子:“你那天说的那件事解决了吗?我好像能做点什么。”突如其来的关心让妻子心里五味杂陈,她恨这个男人当时的漠不关心,气这个男人的后知后觉,恼这个男人的不合时宜,却又有点开心和欣慰。

情感断裂的发生有很多种原因,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无力或是分心,有时候是因为对方的需求。在婚姻中识别这种情感的断裂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阻止这种断裂一再发生。

2.危机边缘的信任

失去信任感则是婚内孤独的另一个原因。信任是很奇妙的东西。有个希腊神话故事,也许大家都听过: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擅长雕塑,他不爱凡间的女子,却独爱自己亲手雕塑的少女像,他将这座雕塑取名为加拉泰亚。他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希望这座雕塑变成真人,并且有朝一日能娶她为妻。他祈求神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最终他打动了爱神,雕像被赐予生命,他们结成了夫妻。

心理学家们做过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信任确实能够使人变得更好。在婚姻中,信任就格外重要:一方面,如果我们相信对方是有价值的,是可依靠的,对方会感受到这种信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以更符合我们的期待,随之那种寂寞、孤独的感觉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当感受到来自对方的信任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被依赖的、被需要的,我们是有价值的,这样也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来应对生活的苦闷和无奈。

但是,如果不被信任呢?

有一种需要叫作归属需要,这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我们想要归属于一个种族、一个部落、一个宗族、一个家庭、一段关系,这种需要深埋在我们的血脉中。

在婚姻中,不被信任就意味着不被需要、不被期待。妈妈不信任爸爸的教育方式,觉得自己永远正确;孩子不相信爸爸能够保护自己,也不相信爸爸是他的人生榜样,到头来爸爸成为家庭中尴尬的存在,他在家庭中可有可无,他不孤独谁还会孤独?如果是妈妈不被信任,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很多所谓婚内孤独的家庭中,夫妻之间总缺乏信任,他们宁愿相信对方永远无法改变,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3.单向的分享

我们把目光暂时看向四五岁的小朋友,他们常常会为了玩具的归属而争吵。这是我的,那是我的,那也是我的。等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会意识到,很多时候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分享给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一起玩耍、一起创造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愉悦。这种分享一定是建立在一方愿意给予,另一方愿意接受的基础上。这种分享一定得是双向的,彼此付出,彼此接纳。这被称为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人类建立关系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社会维持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婚姻状态起码是一种彼此愿意亲近的状态,夫妻双方共享着喜怒哀乐,也分享着彼此奋斗出的物质成果,他们愿意为对方付出,愿意接纳对方。婚姻中的逻辑其实和亲社会行为在大众间扮演积极角色的逻辑是一样的。亲社会行为是最直接的表达善意和理解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很难心意相通的,外在的行为是彼此判断对方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体集结成团体的重要标尺。亲社会行为就是一座桥梁,搭建在人和人之间,释放了善意的信号,得到了回应。婚姻中也是如此,愿意亲近的两个人才能有足够的证据去确认对方的心意,去接纳对方。但婚姻并不总是完美,有时候这种对于分享的期待会引来失望。

“我走向森林,那里很漂亮,有阳光,有花朵。走进去后,我突然觉得很害怕,回头一看,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我大声呼喊我老公的名字,他出现了,一把抱住我,我问他在这里做什么,他说他要走了,然后他变得模糊起来,最后消失了,也许变成了其他动物,反正他不见了,我就被吓醒了。我把这个梦告诉我老公,他说我有病。你知道吗?这就是我的生活,再好看、再华丽也只有我一个人在其中,再恐怖、再荒唐也是我一个人的生活。而且就我一个人在那里,没有别人。”这是一位已婚女性的梦,当她说出这个梦的时候,她正在和丈夫“冷战”。冰冷的家庭环境激起了她内心的孤独感觉。

在她的梦里,美丽的森林因为孤独而变得让人恐惧。醒来后的倾诉,因为被拒绝而让人伤心流泪。孤独不仅是梦里消失的丈夫,也是现实中不愿接纳她的老公。这时候,孤独感的由来是对方用力关上了一道门,把你拒之门外了。你站在门外,使劲敲门,得到的只有自己无助的回声。婚姻中的拒绝总是显得更加的冷漠和无情。有时候你可能在想,若人生总是如初见那般该多好啊!那深情的对视,那说不完的话,总能得到回应或是认同。

上文提到的归属、信任、亲近、接纳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人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惜的是,也许你事业有成,也许你在外备受赞许,但是当你回到家,坐在沙发上,躺在双人床上,身边的人无法让你感觉到你是被爱的,而且你们是共同拥有着这个家的。

4.常有的忽略

亮点燃一根烟,他看着窗外,雨滴从屋檐上滴落,滴滴答答像是催他早一点出发。今天他要去学校接孩子。他很不开心,项目还没结束,正是最忙的时候。他本应该在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加班,而不是去学校接孩子。虽然同事们都很理解亮,毕竟大多数人都是过来人,但是最近这种情况实在太频繁了。“早就让你去学车。”他心里念叨着,明明自己说过无数次最近很忙,为什么就像没有人听见呢!“你不能打车去接一下吗?”他心里继续念叨着。他想起小时候,下雨天爷爷来接他放学,一路上他逢水坑就踩,好不有趣,回到家时鞋子都湿透了。“现在的孩子真矫情,多大了,不能自己回家吗?”他心里还在念叨着,明明他说过最近很忙,为什么他的声音总是没人愿意听呢!

忽略感是另一种婚内孤独的原因,人和人之间就像是照镜子,回应就是一种反射。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婚姻中仿佛充满了忽略感。妻子在结婚纪念日准备了大餐,丈夫直到吃完了也没有察觉;丈夫诉说工作中的艰辛,妻子只顾着孩子的作业……这些都会让人感觉自己被对方忽略了,自己的声音没有被人倾听。久而久之,亮的抱怨变得没有边际,从妻子没有驾照,到孩子需要接送,似乎家中的一切都在跟自己对着干,一切都不顺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原始的忽略感,这常发生在我们的童年,当我们的本能需求或是喜怒没有被正确回应的时候。没有成人的正确回应会对幼儿造成创伤。在20世纪前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哭声免疫法”。这套方法来自华生对幼儿开展的实验,他发现,如果对孩子的哭声不加理睬,而在孩子停止哭泣时再去安慰,那么孩子就会慢慢改变哭泣的行为,他还认为这样的孩子更具坚韧不拔的品质。大概在十年前,曾有自媒体宣传过这种失败又让人惊悚的育儿方法。为什么说这种方法是失败和惊悚的呢?因为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在哭泣时被安抚的需要。及时的回应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能够依附的对象如此地少,可获取的心理资源也十分有限,惶恐占据着孤立无援的每一刻,对死亡和生存的恐惧萦绕在大脑的每一个角落。时至今日,行为主义心理学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也认为对幼儿进行哭泣免疫行为训练具有伤害性。华生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了家庭教育中,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孩子,一个自杀亡故了;一个重度抑郁,多次自杀未遂;另一个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了街头。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面对孤独,在应对孤独的感觉时,我们童年时期的经历还是多多少少起到了一些作用。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再让童年时期的不幸成为今天不快乐的理由,也不能大言不惭地说出“父母皆祸害”的谬论,我们承担着让自己快乐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历毫无价值,我们要理解自己,就需要对那段经历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忽略、被否定,他也许会感受到更多自己对他人的依赖,也会更多地去追求认可和赞许,当然也更容易感觉到孤独和空虚。哪怕他身处闹市,哪怕他身边有爱人和朋友,这种感觉也挥之不去,因为这种感觉不属于现实中的他,而是属于他内心那个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孩子。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安全的,他无法在遇到挫折时回头扑入妈妈的怀抱,他只能独自哭泣,没有人来安抚。在这个内心的剧本中,孤独是主旋律,现实生活很难撼动它的地位。

在这一章的最后,我想问大家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里,也在大家的心里。

第一个问题:你孤独吗?在你人生至今的整个历程中,你孤独吗?或者你孤独过吗?

第二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感觉到孤独的?发生了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在这一刻,就是这一分这一秒,你孤独吗?是什么原因呢?

婚内孤独当然是让人格外难忍的,婚姻本来应该具备的功能被削弱,家变成了冰冷的洞窟而不是可以停泊的港湾,自己的内心再一次体验到生命最开始时的无助和孤独。但是,婚姻到底是什么呢?人类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契约式的制度呢?又是什么让婚姻变成了孤独的牢笼呢?这些问题我会在下一章中进行解答。 j8wMzUOK7fZjqNouh4mn3ujCrj+sd5U0yxDEDPHSLSK2EMJvsAvCOl82cUZH2Z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