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 刍狗 ”,草扎的狗,祭奠用。在祭奠时非常敬重它,用完就扔了或者一把火烧了。春秋时代,国王死后用活人祭奠、陪葬;秦始皇用泥塑的人、马、车陪葬;普通百姓则用草扎的狗祭奠,现在则是用纸做的狗等。 橐 ,排橐; 龠 ,乐龠。 橐龠 ,风箱,农村用柴烧饭的灶中有风箱,起鼓风机的作用。 屈 ,竭、亏、穷。 数 ,指术数、数术,指方法、策略、法制等。 中 ,同第四章的盅、沖,虚空之意,也即表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自然的生态中,天地自然无为,万物自行治理,故说天地不仁。仁者必有所作为、有所好恶,从而按其好恶,有造有施、有恩有为。这就会让万物失掉其真(朴),有的过盛、有的凋零、消亡。例如我们在第二章中说的,花草养在室内反而要生病。
天地间长草,并不是为了动物有吃的,但动物以草为食;天地间有猪,并不是为了让人吃猪,而人以猪为食。天地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各合其所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效法天地,与天地合德,将百姓比为刍狗。天地与圣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致,与道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风箱之中,空洞无物;一推、一拉,风均从风箱中出来,不会竭尽;推拉越快,风越大。天地任其自然,万事万物层出不穷,其原因只因环境的激发而使然,故不可得而穷,如同风箱。这一句类似于上一章中的“ 道盅而用之,或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儿的“动”乃上章中的“用”。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与“ 闻 ”字相近的有“ 听 ”,现在很少用“闻”,即使用也是与“听”放一起,“听闻”。古时,这二字有区别: 听 ,倾听,居高临下地听; 闻 ,访问、打听,主动求知。
多闻 ,是求知,就是博学。 数穷 :即“穷数”(与“多闻”并列),指穷尽各种应对表象之方法、谋略(术)。无论是闻,还是“数”均是“为”,都不如守道(中、盅、沖)无为。
守道,并不是说不闻、不干活,而是凡事顺着道来。
本句含义:由此可见,针对不断涌现、千奇百怪的表象言论,穷尽各种应对表象之术,不如坚守道——根本核心。守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为:顺其自然地为。
推而广之,凡事都要无为。越是有为,让道越远。对人施予恩惠,对事设置规范,因而使得事物无施惠则不成,无规范则不治,从而限定了事物的发展。但若能如风箱那样守“虚”,则无穷尽。放弃施恩、设规,任物自然发展,则莫不治。
字面上,第一段说不仁,后两段与此无关。但实际上,与之相对的“仁”,老子也说了:行仁就要“ 多闻数穷 ”,所以本章说仁:倾听百姓疾苦,施行应对之策。
注:王弼版本中是“多言”,多言是教,教育别人。用“ 多闻 ”,本句表示无论是为己、还是对外,都是有为,不若守道。用“ 多言 ”,本句表示对外有为,不若守道。所以,“ 多闻 ”的含义更为全面。进而,“ 多闻数穷 ”与后文第47章“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的含义一致。
文献中对“中”有多种错误的解释。(1)风箱拉杆,指中轴、关键、根本,而非指虚空和虚静。倘若拉杆不动而守住所谓的虚空和虚静,风箱何以出风?但这是不懂道之用。(2)结合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把“守中”理解为保持中立状态、不偏不倚或不走极端的,也还是理解不到位。如何保持中立以致风不断地出呢?
1.不仁,守中
“仁”字,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人与人的关系(伦理、人际关系);从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世,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仁,是儒家的核心。可老子说“不仁”,看起来,老子与孔子相反。有很多人就这么认为。但 二者真的是相反的吗?
未必!
父母对子女的仁爱,是让子女成长为独立的人。因此,该让小孩经历一些风雨甚至苦难,就该让他们经历,甚至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历风雨、经历苦难。否则,则不仁:子女在社会上一经风雨就被吹折。
1)天地不仁,人如何与自然相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界)从未要求我们维护它的尊严,我们与自然共存,对自然心存敬畏,只是为了维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尊严。
与自然相比,人类非常渺小。人类只能用五官或者用仪器与设备拓展五官的功能,去看、听、闻、尝、摸,但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是人所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以,人要敬畏自然。
你的健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你的生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你的事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你的爱情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你的……
如上各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知道的很少,有太多是人所不知道的。每当我们不知道时,我们就说“这是运气不好”。但其实有果必有因。因此,人必须敬畏自然!否则,只能是自取其辱、甚或自取其亡。
2)圣人不仁,凡夫如何面对与领导的关系?
若领导是圣人,那你与领导的关系就是与自然的关系:你的首要事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其次能帮助同事时也给予适当的帮助。
若领导是凡人,那你与领导的关系就是互相帮助。首要的事是,你如何帮助他,其次是如何让他帮助你,抑或不需要让他帮你。
3)结论:靠自己、守中
既然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那么在自然面前、在圣人面前,一切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
我们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而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勇往直前”的精神。
但,什么时候可以抗争、以怎样的方式抗争?要敬畏自然,自然有其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守中”。整部《易经》说的其实就两个字“中”、“正”。
阅读材料仁与不仁
儒释道三家都涉及到仁。
(1)仁—儒家
仁,是儒家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的内涵非常丰富。
仁,是爱人,助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无论是爱谁、不爱谁,助谁、不助谁。而不仁呢?我们都熟知的东郭先生的故事,他对狼的仁是不应的。苗助长是仁,还是不仁?除草、施肥,是仁,还是不仁?所以,要做到仁,是一件非常细腻、非常认真的事。
《中庸》将人际关系分5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称之为“五达道”。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就是智、仁、勇三者,称之为“三达德”。后世将三达德推广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的三达德、五常,是当下的我们应该去践行的。梁启超说:为学就是学做人。
(2)不仁——老子
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实凡人也不仁:每餐都吃掉很多生命、一生吃掉的生命不计其数,更视万狗为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