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江南区域内的商品流通

伴随各区域间专业分工的日趋发达,江南地区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也不断扩大。交换商品的流向则取决于江南内部各地域专业生产的格局和特点。

在粮食产区和棉布丝绸产区之间形成米粮和衣料的流通。松江府、太仓州等棉布重点产区,“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 。太仓州在明末即“岁资外来以给二运” 。嘉定县因绝大部分田地种棉,往往“花布易粟于邻封以为糊口之计”,而且税粮在万历折征纳银以前,即“运他邑之粟充本县之粮”,到清代“民食大半籴于旁县” ,税粮和食粮大多靠从邻地籴买。杭嘉湖三府的蚕桑区及山区,“产谷本少,向在邻县省籴买” 。在明代,大体上苏州府的常熟、长洲和吴江等县,向太仓、嘉定输出粮食后,还可向南接济杭州等地。如常熟,“其食与货常给乎外境,每岁杭、越、徽、衢之贾,皆问籴于邑,其人弗至,则食之价平矣” ,由于向外地输出粮食,常熟粮价因而居高不下。如吴江稻米,粒大而圆,味甘美,价高常米二三成,杭州附近“乡民远赴吴江买米完漕” 。松江府的华亭系产粮区,向沿海植棉区上海县输出,后者“每秋粮开征,辄籴于华亭” 。南汇县,“地鲜稻,输粮者必采浦西米足之” 。嘉兴、湖州二府粮食主要在内部调剂。如归安菱湖镇、乌程南浔镇周围“所产之米纳粮外,不足供本地之食,必赖客米接济” ;通常从秀水县输入稻米。浙西山区严重缺粮,如昌化县“岁丰则资食于外者十之二三,歉则资食于外者十之六七” 。武康县“丰岁不足给一县之食,大半仰于外县” ,都就近取给于嘉兴粮产区。安吉县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而“夏秋间,常借客米以济,市贾皆从嘉湖籴来” ,灾歉年份则需从外地输入粮食。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长兴县朱焜令佣工往金坛买米完粮。 杭州大城市所需食米,除由苏州接济,也就近由嘉湖输入,所谓“城中米珠取于湖”,或谓嘉兴县稻“不舂者曰黄糙,市杭贾” 。可见明代嘉湖二府食米还绰有余剩。大体上直到明后期,江南各地市场上的米粮,主要还是周围乡村或邻近府县提供的,正常年景江南食粮也是由区域内部调剂的。清代前期,粮食流通大市平望镇上的米粮仍有不少是当地生产的“冬舂米”,依赖上江粮食的棉区崇明县,酿酒做糕所用的元、白二米,仍然依靠邻近的常熟、昭文等县。可见区域内的粮食流通到清代仍有一定地位。毫无疑问,上述输入粮食的棉布丝绸产区则反过来向粮产区输出绸布。

在棉布丝绸产区内部,由于原料与成品生产的区域或专业分工,不但形成了布与绸的对流,而且形成棉花、棉纱、棉布、桑叶、丝、绸等商品的频繁流通。

如前所述,蚕桑区种桑与养蚕规模是相脱节的,当地普遍采用稍叶的方式调剂桑叶,桑叶有余的农家或有余的地区,向缺叶的农户或缺叶的地区出售桑叶,兴盛的叶市反映了桑叶流通的程度。

江南是全国最大的丝织中心。明代江南八府,除了常州,都有官营织造局,明清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大城市,是官民营丝织业最为兴盛之地,耗用生丝为数甚巨,但除了苏杭部分地区,南京、松江、镇江都不产丝,生丝生产集中在嘉湖二府,特别是官营织造所用的经纬丝,全部是取之于嘉湖二府的。明中期即号称“绫、布二物,衣被天下”的松江,“帛取之蚕桑,而浙产为多” 。织造力量最为雄厚的南京,所需生丝在太平天国前全部购自嘉湖,南京商人活跃在双林、菱湖、新市等生丝市镇,多半与购买生丝有关。震泽县“西南境所缫丝光白而细,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其东境所缫丝稍粗,多用以织绫绸,俗称绸丝” ,也主要销于苏州城及盛泽镇机户以纺制“苏经”或吴绫。因为丝和绸生产相脱节而形成的商品流通,可以说是江南区域内最为突出的生产原料的流通。

江南作为全国最大的棉织生产中心,苏松太以外,盛产棉布的无锡,产布较多的嘉兴府海盐、石门、嘉善,杭州府海宁、仁和,湖州府乌程等地,或产棉很少,或不产棉,所需原料棉花主要靠产棉区供给,而相当大部分来自邻近地区。正德《松江府志》说:“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 这条材料后被各地文献根据当地情形改写成:“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往往商贩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木棉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说明一些地区依靠输入邻地棉花从事棉织生产带有普遍性,而且有日趋扩大之势。所以清初上海人叶梦珠说:“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 如嘉兴县虽然西南荡地及高埠之处多种棉花,但“纺织之用愈广,仍不能不取给于旁郡之转贩者耳” 。嘉善县魏塘镇有“收不尽魏塘纱”之称,所需棉花多由松江输入。乌程县南浔镇主要产丝,另外妇女还普遍从事棉织,但需从镇东百里之遥的沿海棉区输入棉花。归安县双林镇也多纺纱,而该地不产棉花,“俱自东乡买来”。安吉州的棉花也多是由外地贩入的。江南不少地方不产棉花而盛纺织,主要有赖于本区域内的原料与成品流通。

在整个江南范围内,特别是苏松杭嘉湖五府之间,其他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商品流通也相当频繁。湖州以制湖笔著名天下,笔管却仰赖余杭所产的苦竹,“心实性坚”,节疏劲直,虽久不裂;善琏笔所用羊毫原料,常从海宁硖石贩买。桐乡县、秀水新塍镇,多产乌桕树籽,是桕油、青油、机油的原料,除了当地需用,还销往苏州、松江等地蜡烛铺。余杭白泥山出白泥,莹白如粉,松江等地作为漂白布匹的原料和绘画作底色。松江所出漆纱巾,号松江方巾,“贩鬻邻郡”。仁和县盛产麻布,“其布坚韧而软,濡水不腐。粗不中衣被,用为米袋,非此不良,旁郡所用,悉取给焉” 。苏松常之人喜食竹笋,湖州、杭州山乡所产竹笋被称为“苏松口料”,该地常有“笋档船往来吴松间” 。於潜县竹笋每年“贩鬻于嘉、苏以千百计” 。临安县地出冬笋,“苏人每岁必至此买之” 。而每年春夏之交,也有洞庭两山的笋档船装货到乌程县东的晟舍镇发卖。金泽出纺车和铁锭,“东松郡,西吴江,南嘉兴,北昆山、常熟,咸来购买”,供应了整个棉布纺织区,故盛称“金泽锭子谢家车” 。常熟西杨村,产黄豆有名,称西杨早点,“七月可收,实大而美,苏州、无锡等处咸来购此造酱” 。洞庭山的条石,用于浙江修筑海塘。丹阳县的白土,可作颜料和用于酿酒,贩卖吴越。金坛县的葛线极细,畅销于江南各地。苏州城郊花农培植的花木,畅销邻近府州。此外,前述各地生产的纸、酒、茶、靛蓝、窑器、竹木器、铜铁器以及石灰、炭等,都是首先或部分甚至全部在江南本区域范围流通的。清前期,出入北新关的船只多达150种左右,但其中至少110余种是来自江南各地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本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最为经常、最为频繁,与人民生活最为息息相关。

以上的罗列,仅仅涉及了江南各地域之间横向的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商品流通,而城乡之间、相邻地区间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商品交流还很少提及 ,有关内容在以后章节中也会有所涉及。

以上表述试图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副业手工业生产的发达,首先依赖于本区域范围提供了基本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依赖于各种附属行业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得力于当地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分工和频繁畅达的商品流通,在国计民生中地位极为突出的丝棉织业生产,正是奠立在江南当地发达的专业分工、良好的原料供应和畅达的域内流通基础之上的。 8/3837c2lFPX4c6zmx/qGaIsJpflf6ZRarAuXAUsHt4t8ir89Ky73PfDDd2fDf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