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孩子错误的目标
THE CHILD'S MISTAKEN GOALS

妈妈正在写信。三岁的乔伊斯在旁边的地板上玩玩具,突然她跳起来,跑向妈妈,要求拥抱。妈妈回应了她,然后说:“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娃娃放在马车上,带她出去兜风呢?”“我想让你和我一起玩!”孩子说。“过一会儿,乔伊斯。我现在得把这封信写完。”孩子慢慢地继续玩她的游戏。几分钟后,她问:“妈妈,你现在可以玩了吗?”“还不行,亲爱的!”妈妈心不在焉地回答。两人各自安静了几分钟。“妈妈,我要去洗手间。”“好吧,乔伊斯,去吧。”“可是我的背带裤脱不下来。”“你可以的,”妈妈抬起头来回答,“你知道,你现在是个大女孩了。”乔伊斯装模作样地做了几次尝试。“好吧,亲爱的!到这里来,这次我来帮你。”乔伊斯离开了房间,母亲继续写信。不一会儿,女孩又回来了,需要帮忙把她的背带裤拉上去。母亲再次帮忙,然后又继续写信。沉默了几分钟,乔伊斯又问:“你现在能陪我玩了吗?”“几分钟后,亲爱的。”不久,乔伊斯又来到妈妈身边,抱住她的膝盖说:“我爱你,妈妈。”“我也爱你!”母亲回答道,又拥抱了女儿一下。乔伊斯回到了她的玩具中。妈妈写完信,开始和乔伊斯玩。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位充满耐心又温柔的妈妈,她和孩子之间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呢?让我们来好好看看母子间的互动。乔伊斯在做什么?她通过乖巧可爱的方式不断得到妈妈的关注。她的行为是在说:“除非你关注我,否则我什么都不是。只有你一刻不停地陪着我,我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孩子迫切地想要获得归属感。如果一切顺利,孩子一直持有勇气,那么他并不会太多地“制造麻烦”。他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来获得归属感。但如果他变得灰心丧气,他就很难获得归属感。他的兴趣从参与群体转变为绝望地试图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实现自我。而当一个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这一目标,他的所有行为——无论是令人愉快的行为还是令人不安的行为,都会导向这一目标。无论如何,他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追求四种公认的“错误目标”。如果我们希望引导孩子采取建设性的方法融入社会,理解这些错误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渴望得到过度的关注,这是灰心丧气的孩子们用以获得归属感的第一个错误目标。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当他成为关注的焦点时,他才有意义,受这种错误假设的影响,他发展出了高超的技能,以便自己总能获得关注。他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别人围着他转,或许他表现得迷人而机智,也可能他令人愉快而腼腆……然而,尽管他很讨人喜欢,但他的目标始终是赢得关注,而不是参与其他人的行动。

在我们的例子中,乔伊斯似乎是想要参与。她想让妈妈和她一起玩。我们如何判断乔伊斯的行为是否恰当呢?很简单,参与意味着根据形势的需要而进行合作。勇敢自信的孩子能感觉到妈妈除了和她一起玩之外,还需要做点什么。乔伊斯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如果妈妈忙于其他事情,就会忘记她,只有得到关注,她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如果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失败了,孩子就会转向另一种令人厌烦的方法。他可能会抱怨、戏弄、磨蹭、用蜡笔在墙上涂鸦、把牛奶洒出来……尝试上千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中的任何一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当他的父母怒气冲冲地冲到他面前时,他确信父母关注着他!这样的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自我认知。每当我们屈从于他对关注的过分要求时,我们就强化了他错误的自我认知,并使他更加坚信,这种方法将有助于获得他所渴望的归属感。

孩子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训练、同情和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不断地被孩子支配,与此同时,孩子正努力获得持续的、过度的关注,那么我们就可以相当肯定,我们的孩子正在无意识地提出要求,而这是他寻找自身定位的错误方式。

如何区分适当的关注和过度的关注?这个问题乍看之下很难解答。其实,其中的秘诀在于从整体上认识到当下的情境。参与和合作要求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以情境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不妨在观察视角上退后一步,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和反应似乎与情境的要求不一致——就像乔伊斯的故事所表明的那样——那么很可能孩子正在过度寻求关注。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反应来判断孩子无意识的意图是什么,因为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通常是发生在无意识层面上的,我们只是“自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而当我们意识到这种互动,当我们能够对无意识层面的互动有所察觉时,我们就能把它带到意识层面,从而有了为孩子提供指导,引导他们重新定位自身的方法。

五岁的佩吉正在看电视。她已经被提醒了三次“该上床睡觉了”。每次母亲跟她说话,佩吉就开始哭泣,恳求让她再多看一会儿,把“这一个节目”看完。电视节目的确不错,母亲让步了。然而,电视节目结束时,母亲再次让佩吉上床睡觉,佩吉却不理会,换了个频道,静下心来继续看。母亲走进房间。“佩吉,你早该睡觉了。来吧,做个好女孩,快去睡觉。”“不!”佩吉回答。妈妈俯身对她生气地说:“我说让你去睡觉。现在去!”“可是,妈妈,我要看——”“你要我打你屁股吗?”妈妈打断了佩吉,伸手关掉了电视机。佩吉立刻尖叫起来。“你是个坏妈妈!”她冲到电视机前,想把它重新打开。妈妈抓住佩吉的手,扇了她一巴掌,强行把她带进卧室。“我受够你了,小姐。现在乖乖上床睡觉吧。去把衣服脱了。”佩吉尖叫着反抗,脸朝下倒在床上。母亲气得直发抖。她离开房间二十分钟后,重新回到佩吉的卧室看看情况,结果发现佩吉还穿着衣服,正在看一本书。母亲气坏了,打了佩吉屁股,给她脱了衣服,把她放到了床上。

首先,佩吉知道她该上床睡觉了。但她磨磨蹭蹭,要求多看一会儿电视,因为这样做可以挑战母亲的权威。而当母亲做出让步,允许佩吉继续看电视时,这就正好满足了女儿的意图。佩吉的行为似乎在说:“我必须让你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自己是重要的。”她哄骗母亲让她继续看电视,并且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她成功地展示了自己战胜母亲的能力。

由此可见,对权力的争夺就是孩子们用以获得归属感的第二个错误目标。如果一个孩子获得关注的需求遭到父母强行拒绝,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往往会发展出这样的状况。此时,孩子下定决心要用权力来打败父母。拒绝做父母想让他做的事情,这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这样的孩子觉得,如果他服从父母的要求,他就会屈服于更强大的力量,从而失去个人价值感。害怕被更强大的力量压倒这样的恐惧,对一些孩子来说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现实,这种恐惧会导致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而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

当佩吉的母亲坚持要佩吉在节目结束后上床睡觉时,母亲和佩吉陷入了一场权力之争。故事的其余部分说明了两人是如何试图让对方知道谁才是老大的。每次母亲心烦意乱,每次她打佩吉耳光或打她屁股,都是在把胜利出让给佩吉。而在佩吉看来,惩罚带来的侮辱和痛苦都是值得的,都是为胜利付出的代价。她要让母亲一直处于沮丧之中,让母亲宣告投降——这时如果父母感到彻底失败,脾气爆发,就恰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我们的行为是在说:“除了我的身材和力量,我什么都没有了。”孩子们感觉到了这一点,并利用了它。你难道不记得当你让父母气急败坏、沮丧不已的时候,你是如何一边泪流满面哇哇大哭,一边在心里暗自得意的吗?

不要试图压制一个沉溺于权力的孩子,这种做法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且是徒劳的。在随后的长期斗争中,孩子只会发展出更纯熟的技巧来运用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越来越笃信,除非自己能让父母沮丧投降,否则自己就毫无价值。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之下,孩子可能会觉得,只有做一个恶霸、一个暴君才能让自己获得内心的满足。

由于我们对平等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权力竞争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普遍起来。我们将在第十六章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只需要意识到,当父母和孩子都试图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掌控权,这就意味着双方的关系中存在权力的斗争。

要求引起注意和展示权力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一个重要区别是孩子在被家长训斥后的反应。如果他只是想引起注意,他会在受到训斥时停止自己的不当行为,至少是暂时停止;但如果他的意图是展示权力,父母越是训斥,他越会变本加厉。乔伊斯和佩吉的例子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区别。

妈妈在厨房,爸爸在地下室。五岁的罗伊和三岁的艾伦在客厅里玩。突然,艾伦发出痛苦的尖叫声。妈妈和爸爸赶到现场,发现艾伦蜷缩在角落里尖叫,而罗伊正举着一只打火机,火苗正灼烧着弟弟的胳膊。等父母赶到时,伤害已经造成。罗伊成功地把艾伦严重烧伤了。

孩子们用以获得归属感的第三个错误目标是权力斗争加剧的结果。当父母和孩子越来越多地卷入权力斗争,双方都试图制服对方,结果就会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报复。在沮丧的情绪中,孩子可能会寻求报复,并以此作为他体现自身重要性的唯一途径。到了这一步,孩子已经确信自己不可能被喜欢,也没有任何权力;只有当他能像被别人伤害一样去伤害别人时,他才有意义。于是他错误的目标变成了报复和还击。罗伊曾经为了获得自己的位置而付出努力,而如今他深陷在沮丧之中,把自己看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坏男孩。他的行为的确令人憎恶,于是很轻易地说服其他人,他的的确确就是个坏男孩。这样的孩子最需要鼓励,却最少得到鼓励。只有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才能帮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妈妈或爸爸惩罚罗伊时,只会给他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他是坏的,同时,惩罚也会给罗伊提供进一步发出挑衅的动机,这将导致进一步的报复和进一步的相互伤害。

彻底自暴自弃的孩子会采用第四种获得归属感的错误目标,即证明自己是个无能的人。

八岁的杰伊在学校遇到了难题。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妈妈,他的阅读能力极差,各科成绩都落后,不管他怎么努力,也不管妈妈给他多少额外的帮助,他似乎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杰伊在家里都帮大人做些什么呢?”老师问。“我不再让他做家里的事了,”妈妈回答,“他什么都不想做,再说他笨手笨脚的,就算做了也做得很糟糕,所以我就不再要求他帮忙了。”

一个彻底灰心丧气的孩子会放弃自己。他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没有成功的机会,无论是自己用正面的方法还是错误的方法,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变得无助,在这种无助的情绪之下,他夸大自己身上任何的弱点或缺陷,甚至有意夸大自己幻想出来的缺陷,避免去做任何他预料自己做不了,或会让自己难堪的事情。看似愚蠢的孩子往往是灰心丧气的,他们用愚蠢作为逃避付出努力的借口。比如这些孩子会说:“反正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做不好,你会发现我一无是处,所以让我一个人待着吧。”这些孩子不再支配别人,他们选择放弃。每当妈妈说:“我放弃了!让他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她可以确认,这正是孩子想要让她产生的想法。就好像孩子在说:“放弃吧,妈妈。没用的。我毫无价值,毫无希望。别管我吧。”当然,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不可逾越的障碍之后,他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他灰心丧气,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价值的!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这四种错误目标时,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基础。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告诉孩子我们怀疑他们有着错误的目标,这样做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知识应该被用作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作为攻击孩子的武器。对于自己的目的,孩子其实是毫无意识层面上的认知的。的确有人可以使一个孩子意识到他隐藏的目的,但这个人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一旦我们意识到孩子的错误目标,我们就能意识到他行为的目的。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开始变得有意义了。我们现在可以采取行动了。如果我们让孩子无法得到他无意识想要的结果,他的特定行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他可能会重新考虑他的方向,并选择另一种行动方式。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寻求过度的关注时,我们应该避免屈服于他的要求。当我们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权力较量时,我们可以退出战场,不允许自己卷入这场较量。向一个不在场的母亲寻求关注是没有意义的。在空荡荡的战场上,即便成为胜利者也毫无意义。当孩子试图伤害我们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他内心深处的沮丧,避免自己情绪受挫,避免通过惩罚来还击。当我们发现孩子自我放弃时,不要让他灰心丧气,想办法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

如果母亲不相信孩子是无药可救的,孩子本身呢?又怎么会自暴自弃呢?

接下来的章节将说明这四个错误目标的实际案例,并描述纠正这些错误的可行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注意——往往明显表现出这四种错误目标的都是幼年期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关系上。他把自己看作一个生活在成人世界中的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四个错误的目标对知情的观察者来说是相当明显的。然而,到了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他与同伴的关系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在同伴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追求更多样化的行为模式。到了此时,令人不安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往往代表着孩子寻找自己位置的错误努力)再也不能简单地用这四个错误目标中的任何一个来解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挑衅行为有时也可以用这四个错误的目标来解释,但他们也会表现出其他的错误目标,比如寻求刺激、过度关注男性特质、寻求物质上的成功等,这些并不属于上文我们讨论的四种错误目标。

有一个必须牢记在心的重要理念是,作为父母,我们只能试图激励孩子改变行为。即使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成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无论如何,期望自己每一次都能获得成功,这同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每个孩子对自己要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想法。家庭以外的影响,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也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我们引导他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努力,却发现自己是在白费功夫,我们必须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们不能为此承担责任。这恰恰也是平等理念的题中之义。

生命只由当下组成,在此刻做正确的事,我们就会迈向进步。如果我们不能满足特定情况的要求,不知道如何应对,那么我们将很难把握、改善自己的当下。

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这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只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环,这些事件要么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要么尚未得到解决方案,要么根本无法解决。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每分每秒都在见证他的变化,家长对他的教育过程随着时间稳步推进,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随着时间逐步增强,要么相反——时间见证了他负面态度的养成,看着他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孩子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循序渐进地来解决。在这本书中,我们力图指出,在给定的冲突情况下,哪些方法可能是有益的,而哪些是有害的。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足够了。在过去,这些知识是所有母亲所共有的,正是这些知识构成了代代相传的育儿传统。我们现在的工作是澄清在民主环境中有效的方法,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抚养孩子的传统。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错误想法和错误目标已经根深蒂固,要应对这些他的不良行为,仅凭家长做出正确的回应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对孩子内心的基本假设、对他的人格模式进行深刻的重建,需要对他的行为动态进行更全面的了解。而为了做到这些,父母可以参加家长学习小组或咨询中心或者接受个别咨询,又或者学习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书籍 。我们试图做的是澄清父母对亲子互动中某些日常程序的误解——对那些因为孩子而身心俱疲的母亲提供帮助,一个母亲首先必须发现自己影响孩子的巨大潜力,而后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越深刻。他们就越能帮助孩子重新定位自己,帮助他们获得对生活更准确的认识,接受与他人合作所必需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使他们的生活圆满实现所必需的社会价值观。 TLo8C9yblHJcusG74prSWqR09CGXW/REYqcTyEq0eJVj40+YHnTJ93GZDhegJJ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