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义礼智”为主张,倡导“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
孔子,这位圣人的名号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先祖是宋国宗室,可追溯到商朝皇族。六代祖孔父嘉,因卷入宫廷斗争被杀,他的后人逃到了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鲁国定居下来。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鲁国陬邑宰,是远近闻名的勇士。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叔梁纥与颜氏女生下了孔子。孔子因为出生的时候额头凹陷,所以被取名为丘。
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在曲阜城内住了下来。这里文化氛围浓厚,孔子从小耳濡目染,对礼乐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十五岁时,孔子就立志要做学问,十七岁就在家乡小有名气。之后他还产生了步入仕途的想法,开始格外关注天下大事。
公元前532年,孔子成功步入仕途,开始在鲁国担任委吏一职。次年又改任乘田,负责管理畜牧。孔子还开办了私人学校,一边为官,一边收徒讲学。
儒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礼乐”与“仁义”,主张“德治”与“仁政”,提倡“忠恕”与“中庸”之道,影响中国思想文化两千多年。
在官场沉浮多年后,孔子于公元前500年升任鲁国大司寇,负责推行国家法令。此时的他,对人生的各种问题都看得比较通透,因此自诩为“四十不惑”。
季桓子 又名季孙斯,是鲁国三桓中季孙氏的宗主,同时兼任鲁国执政,一开始任用孔子夺得大权,后逼走孔子。
到了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因和鲁国贵族季桓子政见不合,于是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启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先后去到宋、卫、陈、蔡、齐、楚等国。
这期间,孔子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但都不为人所重视,甚至还遭遇了不少困境。
在外游历十三年,孔子虽然历经苦难,但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他的学说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了。最终,孔子回到鲁国,一边潜心修订六经,一边向弟子们传道授业。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敦促各诸侯国君主效仿尧舜,提倡德治与教化,反对苛政与严酷刑罚。自汉朝以后,孔子开创的儒学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鲁国三桓 即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势力,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因此被人们称为“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