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农业社会,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温饱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本章不仅介绍了 五谷杂粮的种类 ,还详细讲述了 水稻、小麦的种植,以及各种耕种技术和水利 。相信读完本章内容,小朋友们会更加尊敬农民,珍惜粮食!

五谷杂粮是哪些?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指的就是神农,相传是他传授人类如何播种五谷和蔬菜,教人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的,被世人尊称为“地皇”。

无论上古时代是不是真的有神农氏这个人,创始农业的先民都应该被称为“神农”。

人们要食五谷,可古时候贵族子弟却经常把农民看作地位卑微的人,读书人也认为被称为“农夫”是一种侮辱。他们吃饱了饭,却不知道食物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谷”指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粮食,“百谷”也是把谷物当作整体来说的。最初的时候“五谷”是麻、豆类、麦类、小米和黄米五种作物的总称,其中没有稻。

明代百姓食用的粮食中,稻子占了七成,麦类和谷子等加在一起占三成,而麻、豆类已经完全算在蔬菜、糕点、油脂等之中。

关于“五谷”,古代具体说法不一。《周礼·天官》注认为:五谷指麻(芝麻、火麻等)、 shū (豆类)、麦、 (小米)、 shǔ (黄米)。《孟子·滕文公》中“树艺五谷”赵岐注认为: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后来又有“六谷”(稻、黍、稷、麦、菽、麻)的说法。

黍和稷算是同一种谷物,粱和粟也是同类。 黍按籽粒的黏与不黏分为糯性的和硬性的,硬性的用来作粮食,糯性的可以用来酿酒;而稷的所有品种都没有黏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稷比其他谷物早熟,所以用来祭祀,因此就把早熟的谷类称为稷,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粱指的不是高粱,而是与粟统称为黄米。

粱和粟的品种比黍和稷都要多,山东人把它们都称作谷子,并不做更详细的区分。

在粮食作物中,稻子的品种最多。 没有黏性的一类叫作 jīng 稻,米叫粳米;有黏性的稻叫作糯稻,米叫糯米。 稻米有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不同形状,还有白的、红的、紫的等不同颜色。

麦子的种类很多,小麦叫作“来”,是麦子中最主要的品种;大麦叫作“ móu ”或“ kuàng ”;此外还有燕麦、荞麦等。 古代在黄河以北地区,它们因播种期相近,花形相似,又都可以磨成面粉,因此人们将它们统一称作“麦”。

科普小档案

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加工成花卷、糕饼、馒头、面条等食品;大麦可以用来酿酒或者制作饮料;燕麦、荞麦,都是减肥人士所喜爱的“粗粮”。

麻类中既能当作粮食又可以用来榨油的,只有火麻和芝麻两种。 芝麻就是胡麻,据传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中国的。古人把“麻”列入五谷之一,如果专指火麻,好像不是很恰当。《诗经》《书经》中提到的五谷中的麻也许指的是别的东西,现在或许已经绝种,或者是豆、粟中的某一种,只是被误传为麻了,这些都很难查证了。

芝麻味道好、用途大,即使把它排在五谷之首也不过分。适量吃一些芝麻,很久都不会觉得饿。糕饼糖果之类的食品撒一点芝麻上去,也会变得更加美味。

可是火麻籽却榨不出多少油,而且麻皮十分粗糙,只能用来做一些粗布,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价值。

科普小档案

火麻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火麻可以长2~3米,柔韧性不如亚麻,我国主要用它来做绳索、麻线等。

豆类和稻、麦一样,有很多种类。 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都不固定,可以持续进行。现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最初豆类总称为“菽”,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被广泛应用。 大豆有黑色和黄色等多个品种。 大豆富有营养但不容易消化,是富含丰富蛋白质的廉价食物。

绿豆的颗粒细小浑圆,像珠子一样。 中国南北方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最广,可做粥、饭、酒,也可以磨成粉做粉丝、粉皮等。

豌豆的豆粒上有黑色的斑点,形状像绿豆一样圆,但是比绿豆大。豌豆在北方一般春天播种,七八月收获;在南方则是秋天播种,次年四五月收获。也可以在叶子较晚掉落的树下种植。

还有一种因为豆荚的形状很像蚕而得名“蚕豆”的豆子,它的颗粒比大豆大得多,跟豌豆一样,南北方种植播种时间有差异。浙江西部地区的人会在桑树下种蚕豆。

另外还有赤小豆、扁豆、豇豆、刀豆等。

原著精选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 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 、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 也。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选自《乃粒·总名》和《乃粒·稻》

只为稻花香

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因为稻米的种植和食用,发展出了独特的水稻文明。

水稻在播种前要先用稻秆或麦秆把种子包好,放在水里让它们泡几天澡,称为“浸稻种”。 浸稻种的时间最早在春分以前,最晚在清明之后。等到浸泡的种子发芽以后,再播撒到秧田里。

苗长到一寸多,就叫作秧;稻秧长三十天以后就能拔起来分插(一般一亩秧苗可以移栽成二十五亩稻田)。 这个时候对天气的要求很高,如果干旱或者田里积水太多,都不适合插秧。

科普小档案

秧田指的是培植水稻秧苗的田。在正式种植水稻前,要先在秧田里育苗,秧苗长到合适的时候再拔出分插到新的稻田里,分插的过程就叫“插秧”。

插秧后,早熟的品种70天就能收获;晚熟的品种,要经过夏天直到入冬共两百多天才能收获。至于广东南部的水稻,冬天播种,夏天就能收获,是因为稻田不会受到霜雪天气的影响。

如果稻田土质贫瘠,稻穗就会缺少营养。因此 勤劳的农民想出了各种可用的肥料,来帮助水稻生长。

稻田收割后如果不打算再种作物,应该 在当年秋天犁土,让旧稻茬留在地里腐烂,这样比得上多施一倍的粪肥。

耕过一遍地之后,勤劳的农民还会再耕第二次、第三次,可见翻耕田地对于种植水稻多么重要。

科普小档案

古人耕地有专门的工具—— lěi 。耒是在尖头木棒的下部加一横木,以便用力起土;耜是在耒的基础上加上扁平刃板形成的铲形农具。牛拉动耒耜翻土就称为“耕”。

牛是古代农耕最主要的劳动力,因此农民十分爱惜牛。 牛在春分前耕地会出汗,千万要避免淋雨着凉,将要下雨的时候就要把牛赶进牛棚。谷雨节气过了之后,气温逐渐变暖,就不怕风吹雨淋了。

我国的耕牛只有 水牛和黄牛 两种。水牛的力气比黄牛大一倍,但是冬天要把它养在牛棚里御寒,夏天要牵到池塘里泡澡解暑,花费的精力是养黄牛的一倍还多。

科普小档案

地现在称为“ chào 地”,指弄碎土块,使地面更加平整。图中的这种方耙面积大,人站在上面不容易陷入泥中,更适合在水田操作。

在古代,稻田翻耕后,就要开始 耙地 了。这样土块能够均匀粉碎,肥分也能够均匀地分散到田地里。

插秧几天后,禾苗老的叶子就会枯黄,而新叶也会长出。 长出新叶后就可以 田了。

耔田的方法是用手撑着木棍,身体保持平衡,借助脚的力量一边把泥堆到秧苗根部,一边把杂草踩进泥里,使它不能再生长。

稻田中的一些小草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但是那些用脚无法除去的杂草,就必须用手拔除了。

播种之后、收割之前的田间除草工作就称为“耘”。 耘田人的辛苦在手和腰,还要靠眼睛认真分辨杂草和稻秧。杂草除掉后,禾苗才能长得茂盛。

耘田之后,还要注意排水防涝、灌水防旱,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准备收割了。

拔苗助长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几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着急地转来转去,皱着眉头打算想个办法帮它们赶快长大。

一天,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高,忙了一整天,弄得满头大汗。

傍晚,他回到家里,喘着粗气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好在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后急忙跑到田里,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忙活几个月种下的稻田还要注意防灾,否则半年的辛劳都会毁于一旦。

早稻的稻种要在初秋收进谷仓,如果 种子被中午的烈日晒得很热 ,没等凉下来就入仓,而仓门又关得急,没有及时通风, 稻种就会带着暑气 。等到来年播种后,在粪肥的作用下,稻田里土壤温度上升,再加上暖热的天气,整片禾苗就会像被火烧一样发红,损失很大。

播种时 如果田里的水过深,种子播到田中还没有沉下,这个时候又正好是大风天,稻种就会被风吹走,堆积到秧田的一角。 要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在风停之后再撒种。

秧苗长出后,会有成群的鸟雀来啄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田里挂上一个随风飘扬的假鹰,这样就能够把鸟雀赶走。

插秧后秧苗的根还没有扎稳,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秧苗就会有半数以上的折损。 如果能有三个连续的晴天,秧苗就又能成活了。

禾苗长出新叶后,土壤里的肥料不断发热,再遇到温热的南风,稻子上就会生虫。 如果此时下一场凉雨,虫子就会全部死掉,稻子又可以长得很好了。

稻苗从插秧、长出新叶到稻穗成熟饱满的过程中,早稻需三斗水,晚稻需五斗水, 如果稻苗缺水就会干枯,这就需要从别处引水灌溉。

等到稻子成熟时,如果遇到狂风,稻粒就会被吹落;要是遇到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稻谷就会腐烂发霉。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威胁,所以人们不断寻找、钻研气象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大量与时令相关的歌谣、谚语。例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先民总结出的反映天气气候、物候变化和掌握农时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汊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原著精选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 (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 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 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地无霜雪故也。

——选自《乃粒·稻》

禾苗离不开水

五谷之中,水稻是最需要水的。如果连续很多天不下雨,就要 依靠人力引水灌溉抗旱了。

靠近河边的农家可以使用筒车。 先在水边筑个堤坝挡水,使河水绕流筒车下部,轮叶被冲击后旋转,水就能被引入筒内,再一筒筒地流入水槽,稻田就能得到灌溉了。这样日夜不停地引水,一天灌溉一百亩不成问题。不用水的时候,只需要用木栓把水轮卡住,水轮不转动就可以了。

科普小档案

古代的水车按动力可分为人力、水力、畜力和风力水车。水车主要用于灌溉农田或排除积水。依靠人力或畜力的水车称为龙骨水车,早在168年至189年间,我国就已经使用龙骨水车来进行灌溉了。而筒车则是利用转轮带动汲水筒提取河水的水车,唐代之后才开始推广使用。

对于不会自发流动的静水, 有的农家就用牛拉转盘来带动水车引水,也有的几个人一起踩踏水车引水。 大概一个人一天可以灌溉五亩地;如果是牛,大概可以灌溉十亩。

水车的车身长的约有两丈,短的大约一丈,内部用龙骨拴连一块块木板,木板划动,可以把水刮上来,最终流进田里。

在没法安置大型水车的浅池或小水沟,只能使用几尺长的 拨车 。一个人用两手握住摇杆迅速转动,一天只能灌溉两亩地。

江苏扬州一带的稻农是用几扇风帆来带动风车,有风时水车就转动;没有风的时候,水车就停止转动。

这种水车是用来排涝的,排掉田间积水,以方便种植。因为这种水车不能引水,所以并不能抗旱。要是用 jié gāo lu 来引水,效率就更低了。

科普小档案

桔槔是我国古代提水的器具,始创于春秋时期。它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中间是支点,末端悬挂重物,前端悬挂木桶。农民把水桶放入水中并打满水后,利用杠杆原理,就能轻易地把水提拉到所需的高度。

古代水利的发展

东汉三国时期龙骨水车被发明,起初依靠人力驱动运转;后来发展为利用水力和畜力驱动,解放了人力。同时,转轴等的发展,使原本只能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缺水的地方,也能利用畜力驱动,从而促进了农业的水利发展。后来出现的“高转筒车”可以在地势较陡、无法开水塘的地方,把水送到高处。

介绍了这么多古代水稻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水利灌溉设施,那么在现代,水稻是怎么种植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代水稻的种植方法吧!

整地 和古代一样,今天种植水稻之前也必须先翻耕土地,使土壤松软。不过,与古代不同,现在人们主要使用现代机械化农具,更加省时省力。但是对于面积较小的田地,仍保留使用牲畜犁田的传统。

育苗 首先要浸泡稻种,种子发芽后,把芽种播撒到秧田中。盖土浇水后,再给它们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等到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移栽插秧。

除草除虫 秧苗插好后,得时时照顾,及时驱除害虫,清除杂草,等等。

除虫施肥 水稻开花后,会引来虫害,而花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丰收。这个时候就需要为稻花补充营养,注重除虫和施肥。

收成 当稻穗垂下、颜色金黄、颗粒饱满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水稻脱壳之后就是我们常见的大米了。

早稻与晚稻的差别

早稻是插秧时间早,生长期较短,成熟期较早的稻子。一般90~120天就可以收割,产量一般比较低,米的质量较差。

晚稻一般要150~180天才能成熟,产量较高,米质较好。

原著精选

凡稻防旱借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 ,随方 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

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 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栓木碍止,使轮不转动。)。

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其浅池、小浍 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扬郡 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选自《乃粒·水利》

北方种麦忙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麦子。 北方种植的小麦要经历四季,秋天开始播种,直到第二年夏天才能收获。

科普小档案

我国种植的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并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在冬季很冷的地方种植,因为不能越冬,所以要在开春后播种;冬小麦在稍暖和的地方种植,秋种夏收。我国一般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长城以南种植冬小麦。《天工开物》中介绍的小麦,指的应该是长城以南地区所种植的冬小麦。

种麦子和种水稻一样,初耕的时候都要 犁地翻土 。但是在播种以后,麦田不用像稻田那样要多次耘耔,只需要锄锄草就可以了。

北方的土壤疏松肥沃,更适合耕作,因此种麦的方法和耕具都和种稻不同。 北方种麦是耕和种同时进行的。

牛拉着的翻土工具并不是犁,而是一根横木上插着两块并排的尖铁,这种工具叫作 lóu 。耧的中间有个小斗,斗里面装着麦种,斗底钻有梅花小孔。牛前进时斗摇晃起来,麦种就从小孔中撒到地里。想要地种得密,就把牛赶得快些;想要种得稀疏一些,就让牛走慢些。

播种后,要用驴拖着两个石陀滚压土,把麦种埋好。土压紧了,麦种才能发芽。

南方因为土壤与北方不同,因此耕作方式也有一些差异。南方的麦田必须经过多次翻土,再用草木灰拌种,然后用手指拈住种子一点点地播撒,并用脚把土踩实。 这些工作就代替了北方用驴拉石陀压土的工序。

播种后的麦田也要勤锄草。 要使用宽面大头锄头锄草。麦苗长出来后,锄草的工作越勤越好。只有把杂草都锄尽了,土地里的肥分才能全部供给麦苗。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农人足够勤快,草就越容易锄尽。

播种前给麦田施足肥料,播种后就不要施肥了。

在河南一带,有的农户担心麦种被虫蛀,就把砒霜和种子拌在一起;南方则用草木灰拌种来预防虫害。

南方的稻农还有用麦种当肥料的。农户种麦田并不打算收割麦子,当麦子还是青绿色的麦苗时,就把它们翻进土里做肥料。在这样的田里种上稻子,秋收时稻谷的产量会增加一倍。

麦子收割后的空地可以再种其他作物,从夏初到秋末大约有半年的空闲时间,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种一些作物。南方有些农户,收割大麦后会再种上晚熟的粳稻。农民加倍辛劳,总会有更多的收获。

南方会在水稻收割后种荞麦,而北方收完豆类或谷子后才种。因为荞麦会不断吸收土里的养分,使土壤变瘦。但是荞麦的产量高出谷物一倍还多,勤劳的农户只要多施些肥就可以了。

科普小档案

中国有超过4000年的小麦种植历史,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开始种植小麦。不过,和稷、黍、稻比起来,小麦的种植范围十分有限。一方面,当时还没有培育出优良的小麦品种,产量比较低;另一方面,小麦从种植到收获需要8个月时间,周期比较长。所以,当时小麦不是餐桌上的主食,只有新年才能吃到。

麦子受的灾害大概只有稻子所受灾害的三分之一。 播种以后,无论是下雪、下霜、干旱或是水灾对麦子都没有多大影响。麦子生长需要的水分很少,北方中春时候如果下了一场及时的雨,就足够让它开花,结出饱满的麦粒。

在荆州、扬州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怕梅雨天气。如果在麦子成熟的时候能晴上十天,就能收获满满,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扬州农谚:“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

麦子在生长初期,即使积水深到淹没了麦子也没有关系;但是在成熟期,哪怕只有一点积水,都会使麦子烂根倒伏,麦粒都烂在地里。

江南有一种鸟,土名叫作 麦雀 ,颜色和外形都和麻雀很像,但是比麻雀要小。麦雀肉肥骨嫩, 经常成千上万地整群飞到麦田里啄麦粒。 好在造成的灾害不大,受害的范围不过十几里。

蝗灾算得上是最严重的农业灾害了。 江北如果发生蝗灾,那就是大灾之年了。

人类祖祖辈辈都在与蝗虫作斗争。古代的人们一边使用各种手段——火烧、网捕、土埋消灭蝗虫;一边祭祀虫王,供奉虫主神,祈求神灵保佑。

本章内容已经全部讲完了,可是聪聪同学还有些疑惑没有解开,快来看看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思考过呢?

为什么《天工开物》里没有介绍我们现在常吃的玉米呢?

玉米是美洲作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传入中国,但《天工开物》撰写于1631年之后,估计当时玉米还没有在中国各省广泛种植,因此书中没有关于玉米的介绍。

水稻和小麦哪个最早出现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文明的发源地。早在12000多年前,中国的江西和湖南等地,就已经出现了种植水稻的原始农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地区已经扩大到江淮地区。而小麦起源于中亚,大约4000年前才传入中国。

原著精选

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 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 。其服牛起土 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耩 。耩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南方地不北同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种过之后,随以脚根压土使紧,以代北方驴石也。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 ,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 ,能使土瘦,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必再粪也?

——选自《乃粒·麦工》 mcmiUw+7Gqy8M2atcDdUxg7/wUHfJgReaStGVDSppptfP+QbBQ0GSsnRckeAVw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