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菌物品藻

从南宋陈仁玉“尽菌性、究其用、第其品”而作《菌谱》,到明代潘之恒撰写《广菌谱》,再到清朝康熙年间吴林撰写《吴蕈谱》给苏州的菌子分出品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菌子在史籍中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这几本著作有大缺憾,他们记录的菌子太少了。假设兰茂穿越到前世或后世,他看了肯定会说,云南那么多菌子,都没收录,这几个人的书不过尔尔,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写一部《菌物品藻》!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几位。云南作为野生菌王国,有太多的菌子,这几位著述人几乎都没怎么听过,更不可能见过、吃过或采过。人无法凭空想象自己从未感知过的东西。

那么,重新给菌子品评分类,兼顾全面性和趣味性,是不是很有意义?我想起了南朝知名段子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他对魏晋名士进行品评,包括言行、外貌、风度、气质等方面。这些内容,他起了个名字叫“品藻”,“品藻”是斟酌品评之意,那个时代的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给菌子来个斟酌品评,这就是《菌物品藻》的由来。

本篇介绍云南最重要的食用野生菌,根据菌子的口感风味、历史文化内涵、受欢迎程度以及产量(可得性)四个方面来进行斟酌、品评。上品九种,牛肝菌占五种,其实牛肝菌家族还有酸牛肝菌(暗褐网柄牛肝菌)和荞粑粑菌(潞西褶孔牛肝菌)。中品九种,按历史渊源,关于虎掌菌的记载最久远,但易得性和普及性比较弱。羊肚菌也是受欢迎的菌子,但是已有人工种植,稀缺程度大为降低,只能往后排。下品六种,虽然较为常见,但风味不减中品,尤其皮条菌(蜡蘑),个人感觉比茶树菇好吃。每一种无论品第如何,都是菌子王国的必要成员。


上品·九种


【鸡 】上品第一

,海波摄(南非约翰内斯堡)

入选理由: 味道鲜美,无可方比,但不稀缺,可得性高;它是古往今来诗文记录最多的云南野生菌,被美食家、作家汪曾祺誉为“菌中之王”,在云南可以独自撑起菌子王国的半壁江山。 识别特征: “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则纷披如鸡羽。” 适宜烹饪方法: 炒或用火腿烧汤,放点青辣椒更美味。

离褶伞科,全球记载有三十六种,我国有十三种。鸡 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和白蚁窝共生,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 菌丝体,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根据颜色和形状不同,鸡 分为火把鸡 、牛皮鸡 、黄皮鸡 等。中国云贵川、福建、台湾都有出产,四川称为斗鸡公,广州称为荔枝菌、夏至菌。全世界范围内,琉球群岛、菲律宾北部、越南、泰国北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和南非都有分布。

【云彩菌】上品第二

干巴菌(云彩菌),王庚申摄

入选理由: 被汪曾祺称为“人间至味”;身形飘逸,口感筋道,香味隽永,产量稀缺。 识别特征: 远看如白云,洗完后如牛干巴。 适宜烹饪方法: 鲜辣椒爆炒;干巴菌炒饭。

革菌科,又叫干巴菌,主要产于滇中高原,中国福建北部和台湾中部山区亦有分布。干巴菌一直是云南民间的俗称,其学术名称由中国西南真菌学的开拓者臧穆确认,这也是拉丁名以汉语拼音呈现的第一种云南野生菌。在云南野生菌中,干巴菌是最具独特风味的一种,其菌香浓郁,嚼劲十足,回味悠长。牛干巴也是云南常见的食品,用精瘦黄牛肉风干而成,一般和干辣椒一起用油煎,爆香无比。以牛干巴比喻云彩菌,取两者香而韧的相似点。

【松茸】上品第三

入选理由: 香味独特,口感脆甜,较为珍贵;在日本地位极高,食用历史悠久,八世纪就有记载。 识别特征: 菌盖褐色,茁壮时状如鹿茸。 适宜烹饪方 法: 品质最好的生食;煎、烤、炒、煲汤皆宜。做法以清淡为主,保留本味。

口蘑科,也叫松口蘑,包含多种。中国云南、西藏和东北长白山地区,以及朝鲜、韩国、日本、北欧和北美皆有出产,因其生长在松类林地、菌盖形状如鹿茸而得名。松茸在日本地位极高,英文名“matsutake”就来自日语。松茸在云南曾经默默无闻,近年来因日本市场的推崇愈显珍贵。

【松露】上品第四

入选理由: 奇香无比,口感脆,产量稀缺,常现身于高级西餐食谱;在欧洲食用历史悠久,被法国美食大家布里亚-萨瓦兰誉为“餐桌上的钻石”。 识别特征: 块茎,切开后纹路如大理石。 适宜烹饪方法: 切片生食或煲汤。煲汤须晚放,不宜过熟。做法以清淡为主,保留本味。

松露属于块菌,又叫无娘果、猪拱菌,英文名Truffle,有黑松露( Tuber melanosporum Vitt. )和白松露( Tuber magnatum Pico )两种,云南主要是喜马拉雅松露和印度松露。人类食用松露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最为盛行,尤以法国普罗旺斯黑松露和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最为有名。我国松露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楚雄永仁县及以四川攀枝花为中心、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的地区。

【红葱和白葱】上品第五

红葱(红见手青)

白葱(白见手青)

入选理由: 云南食用牛肝菌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品种,产量大,鲜香爽滑;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和小人国幻视传说一起出现,是最为知名的云南野生菌,也是见手青的代表和颜值担当。 识别特征: 菌盖如缎子,菌柄红黄,受伤变色。 适宜烹饪方法: 干辣椒、蒜瓣、腊肉或火腿爆炒。

牛肝菌科,中文正式名兰茂牛肝菌,为纪念明代伟大的云南药物学家兰茂而得名,俗名红葱、红见手、红过。见手青家族主力,受伤后会变蓝色。红牛肝菌占据了云南牛肝菌产量的一半,在昆明菌子批发市场上是极受欢迎的菌类之一。与红见手青旗鼓相当的是白见手青,中文正式名玫黄黄肉牛肝菌,又叫白葱,很受欢迎。红见手青和白见手青都有毒,须加工熟透后食用。

【黑牛肝菌】上品第六

入选理由: 黑牛肝菌爆炒之后是口感最香滑的菌子。 识别特征: 菌盖如黑缎子,受伤后会变色。 适宜烹饪方法: 干辣椒、蒜瓣、腊肉或火腿爆炒。

牛肝菌科,多指中文正式名为茶褐新牛肝菌的品种,又叫黑过、黑木碗、黑见手。见手青家族主力,切开后黄色,慢慢会变成蓝黑色。菌盖如黑缎子一般丝滑,菌柄黄褐色,颜值极高。

【白牛肝菌】上品第七

入选理由: 牛肝菌常见品种,产量大。 识别特征: 菌柄网纹,受伤不变色。 适宜烹饪方法: 干辣椒、蒜瓣、腊肉或火腿爆炒。

牛肝菌科,又称白香菌、核桃菌、麻盖头,多指中文正式名为白牛肝菌的品种。菌盖白色和浅灰色较常见,扁半球形,宽大厚实多汁。菌柄白胖粗大,带有网纹,所以又有“大脚菇”的可爱俗名。网盖牛肝菌与白牛肝菌相似,但帽子上布满核桃壳般的纹路,又叫核桃菌。云南白牛肝菌与欧洲美味牛肝菌是近缘种。

【水红牛肝菌】上品第八

入选理由: 颜值极高。 识别特征: 菌盖鲜红甚至血红,受伤后会变色。 适宜烹饪方法: 干辣椒、蒜瓣、腊肉或火腿爆炒。

牛肝菌科,中文正式名拟血红新牛肝菌,一般被称为水红过。见手青家族主力,受伤后会变色,有毒。“水红过”与“红过”的区别,在于前者红得比较放肆,像鲜血一样,后者红得比较含蓄。须加工熟透后食用。

【黄牛肝菌】上品第九

入选理由: 个儿大,体香,肉质紧实。 识别特征: 遍体黄色,受伤后不变色。 适宜烹饪方法: 干辣椒、蒜瓣、腊肉或火腿爆炒。

牛肝菌科,包含皱盖牛肝菌和褐孔皱盖牛肝菌两种,别名黄赖头、香老虎、黄大脚。有时成群出现,多数时候是孤零零的一朵。菌肉黄色,受伤后不变色,是中药制剂“舒筋丸”的原料。中国云南、东北和日本皆有分布。


中品·九种


【青头菌】中品第一

入选理由: 量大好吃,口感香滑。 识别特征: 青色菌帽。 适宜烹饪方法: 爆炒、烧汤或烤着吃。

红菇科,包含多种不同菌类,一般情况下指中文正式名为变绿红菇的菌类品种。菌色青而圆,菌伞微皴,面青里白。兰茂《滇南本草》称:“青头菌,气味甘淡,微酸。无毒。主治眼目不明,能泻肝经之火,散热舒气。”

【大红菌】中品第二

入选理由: 量大好吃,汤色红亮,口感甜香。 识别特征: 菌伞面红里白,菌柄白色。 适宜烹饪方法: 煮菌汤。

红菇科,包括多种可食用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灰肉红菇。大红菌最大的口味特征是香而甜。可食的红菌与毒红菌在外形上不易区分,后者通常生尝味道苦或辛辣(生尝是识别毒菌的常用手段之一,基本不会因此中毒),误食后会导致拉肚子,采集的时候要注意识别。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福建在宋代就有食用大红菌的习俗,“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

【鸡油菌】中品第三

入选理由: 量大好吃,有独特杏香。 识别特征: 通体金黄,菌褶与菌柄相连。 适宜烹饪方法: 爆炒。

鸡油菌科,欧洲四大名菌之一,也叫杏菌、杏黄菌或黄丝菌。它是俄罗斯人极喜爱的菌子之一,他们称之为“Little Foxes”,小狐狸菇。

【奶浆菌】中品第四

红奶浆菌

白奶浆菌

入选理由: 量大好吃,生熟皆宜,生吃口感脆香。 识别特征: 受伤后会流出奶浆。 适宜烹饪方法: 煮菌汤。

红菇科,包含多种,最典型的是白奶浆菌(绒毛多汁乳菇)和红奶浆菌(假稀褶多汁乳菇)。弄破它的任何部位,都会流出像牛奶一样乳白色的液体。奶浆菌可以生吃,味道甜甜的,脆脆的,汁水很多。

【谷熟菌】中品第五

铜绿菌

谷熟菌

入选理由: 量大好吃,口感脆香。 识别特征: 菌褶会变成绿色。 适宜烹饪方法: 炒或煮菌汤。

红菇科,正式名松乳菇,又叫枞菌、寒菌等。云贵川和山东很常见。它长在松树林、冬瓜树等阔叶林区,稻谷成熟时最多,故称谷熟菌。铜绿菌(红汁乳菇)与之类似,受伤后会变绿,仿佛铜锈。有的地方把松乳菇和红汁乳菇都叫铜绿菌。《菌谱》说松蕈是松树后裔,《吴蕈谱》也提道“采久或手挠之作铜青色”,可以判断松蕈是谷熟菌(菌褶橙黄)或铜绿菌(菌褶暗红)。俄罗斯人也将其称为锈菌。

【老人头菌】中品第六

入选理由: 口感肥厚。 识别特征: 菌盖厚实,菌柄肥硕。 适宜烹饪方法: 火腿或腊肉爆炒。

中文正式名亚高山松苞菇,又叫仙人头菌、罗汉菌。因菌体短胖肥硕,菌盖厚实,饱满如老寿星的光头而得名。老人头菌肉质细腻糯滑,富有弹性且滋味鲜美,可与鲍鱼媲美,故被誉为“植物鲍鱼”。

【竹荪】中品第七

入选理由: 口感脆甜。 识别特征: 白裙子。 适宜烹饪方法: 清炒或煲汤,保持食材原味。

鬼笔科,又叫竹笙、竹参,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可栽培。它寄生在枯竹根部,外形特别,有雪白色的网状菌柄,被称为“雪裙仙子”。竹荪味道香甜,适合煮汤。竹荪在中国的食用历史久远,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相比其他菌类,竹荪有很高的认知度,《菌谱》和《广菌谱》中均有记载。

【羊肚菌】中品第八

入选理由: 口感较脆,较常见。 识别特征: 状如羊肚。 适宜烹饪方法: 清炒或煲汤,保持食材原味。

羊肚菌科,包含多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可以人工栽培。《本草纲目》称之为“雚菌”。它的外观看上去很像羊肚,属于食药兼用菌,在云南当地还有“年年羊肚菌吃够,八十还能满山走”的说法。羊肚菌的质地较酥脆,香味特别,适合炖汤或拿来蒸鸡蛋。不过,市面上卖的很多羊肚菌都属于人工种植菌,野生羊肚菌产量较小。

【虎掌菌】中品第九

入选理由: 口感坚实,略有苦味。 识别特征: 菌盖齿状,如虎掌。 适宜烹饪方法: 爆炒。

齿菌科,正式名翘鳞肉齿菌,外形酷似虎掌,又叫獐子菌、獐头菌。它主要生长在高山针叶林中,菌体肥壮,较难人工栽培。它要趁新鲜吃,时间长了有苦味。《广菌谱》中收录了钟馗菌:“一名仙人帽,盖钟馗,神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钟馗之帽,故以名之。亦名地鸡,亦名獐头菌。”潘之恒的资料来自李时珍,意味着虎掌菌就是钟馗菌。《尔雅》也记录了这种“中馗菌”,其食用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


下品·六种


【皮条菌】下品第一

蓝紫蜡蘑

橙黄蜡蘑

入选理由: 口感香韧,较常见。 识别特征: 顶部凹陷,不易碎。 适宜烹饪方法: 炒食。

轴腹菌科蜡蘑属,包含多种。喜欢长在潮湿的沟涧底部,一出就是一山沟,拔之不尽,过几天去又是一箩筐,口感香而韧。白色、黄色、紫色和褐色都常见。

【珊瑚菌】下品第二

朱细枝瑚菌

枯皮枝瑚菌

入选理由: 口感香软,较常见。 识别特征: 像扫帚、火把或珊瑚,易碎。 适宜烹饪方法: 炒食或煮汤。

钉菇科,俗名扫帚菌、佛手菌,包含多种,有紫色、白色、黄色等,紫色尤为漂亮。其质地脆嫩,鲜甜爽口,别具风味,是野生食菌美食中不可忽视的家族成员。

【火炭菌】下品第三

入选理由: 口感香脆,较常见。 识别特征: 菌伞黑色,菌褶如红菇。 适宜烹饪方法: 煮汤。

中文正式名稀褶黑菇,常常成片出现在沙地间,口感香脆。但在这些蘑菇中,往往混杂着一种非常致命的剧毒蘑菇——亚稀褶黑菇。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区别在于:稀褶黑菇受伤以后会迅速变黑,而亚稀褶黑菇是先变红然后缓慢变黑,采集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识别。

【酸牛肝菌和荞粑粑菌】下品第四、第五

入选理由: 口感香滑,较常见且无毒。 识别特征: 酸牛肝菌菌柄带网纹,生尝口感酸;荞粑粑菌菌褶偏黄。 适宜烹饪方法: 炒食。

牛肝菌家族除了见手青,还有较常见的酸牛肝菌(暗褐网柄牛肝菌)和荞粑粑菌(美丽褶孔牛肝菌),后者虽然长得像伞菌,却是牛肝菌科,颜色金黄如荞麦粑粑。

【喇叭菌】下品第六

入选理由: 口感香软,较常见。 识别特征: 喇叭倒立,易碎。 适宜烹饪方法: 炒食或煮汤。

钉菇科,黄色和白色两种比较常见。喇叭菌的样子非常可爱,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立在草地或苔藓上的南瓜花(炒南瓜花也是美味),喇叭口里常常盛满了水。它们喜欢在雨后出现,所以总是湿漉漉的。 kF4K9r98CtnCRH9VAsL2+NSm78YcWLWnIyGSoenZbMM838a5ZKAhqGajJlDgXn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