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交论文的时间却迟迟不想动笔,每天都很痛苦,怎么办?”
“朋友约我上午十点在咖啡厅见面,我却拖到十点才从家里出发……”
“明天就要提交工作方案了,可我现在还躺在床上玩手机……”
“快到月底了,我制订的学习计划却没有实施,难道又要拖到下个月了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被拖延困扰,迟迟无法行动,认为是因为自己懒惰和不自律,并因此产生自责、负罪感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讲,偶尔的拖延确实跟懒惰和不自律有关,但习惯性拖延却是一种失败的自我调节,即在明知拖延有害的情况下,还将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模式。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拖延心理呢?
1.害怕失败和被否定
习惯性拖延的人不敢面对压力和挑战,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失败后的羞耻感和挫败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否定和责备。所以遇到自己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他们就会采取回避、拖延的态度。
2.害怕成功和更大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现象,叫“约拿情结”,它是对成长的一种恐惧。面对机遇,由于害怕受人瞩目的压力及成功后需要承担的更大的责任,人们干脆选择逃避。
3.抗压能力弱,容易被负面情绪压垮
习惯性拖延的人抗压能力稍弱,面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感到困难和有压力,会下意识地想要休息一会儿。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他们的行动力越来越弱,于是开始焦虑、自责,消耗内心原本就不多的能量,陷入拖延的怪圈。
4.能力不足,没有自信能把事情做好
即将要做的事情如果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的,很难完成,自己也没有自信能做好,那么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开始逃避、拖延。
5.不够自律,贪图一时的安逸
爱拖延的人不够自律,目标感不强,容易被外界干扰。在面对要做的事情时会觉得烦躁,容易被一时的玩乐吸引,等想起还有事情没做时,时间已经变得很紧迫,于是只能一边懊悔一边敷衍地完成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性拖延的人并不是简单的懒惰、不自律,而是因对自我不够了解、信心不足而滋生出的自我逃避、限制自我发展的心理障碍。
史铁生曾在《最有用的事》中说过:“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偶尔的延迟行动确实能缓解压力,但是习惯性拖延会让人陷入难以行动、追求一种虚假的舒适的魔咒里。
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拖延心理学》中说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如果发现自己有拖延的习惯,不必自责,不用慌张,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成因,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就能有所收获,从容且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