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非常高兴本书与中国读者见面。《长期危机》一书面向全球读者,探讨经济冲击、金融紊乱、结构性变化和治理挑战等全球性问题。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针对如何适应复杂而快速变化的世界促进建设性讨论,而中国民众的参与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讨论和对话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如果有人在一年前提出,俄乌冲突之外还会爆发一场地区性战争,例如眼下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以及它造成的城市损坏、人员伤亡、民众流离失所、生计被严重破坏,很少人会信以为真。如果有人提出,地缘政治冲击,例如红海的冲突,将导致全球海运费率重新飙升至新冠疫情高峰期的水平,多半也会遭到质疑。此外,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正在挑战着我们集体想象力的极限。

本书出版不到一年,世界面貌已然改变。这些对太多人来说无法预知的新事件尽管影响重大,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本书的观点,事实上还为本书提供了佐证。全球正在遭受频繁而激烈的冲击(不用说还有极端化的力量),这种长期危机的理念看来是立得住的。

随着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催生了中东乃至其他地区的更多暴力事件,危机正在相互碰撞。与此同时,我们听到了关于低增长世界的新说法,因为人们依旧担心通缩阴云不散、气候变化峰会未能推动防止生态灾难所需的投资,还有全球制度结构的陈旧落后日益凸显。过去每逢动荡时刻,全世界总是希望美国发挥稳定锚的作用,但今天的美国日益转向国内,与自身的恶魔和分裂做斗争,在最需要美国显示领导力的时候它却游离于外。2024年,全球近一半的国家将迎来选举,暴力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可能大行其道。

问题正在累积,这正是长期危机中的情形。我们很容易被战争、创新和经济冲击等日常新闻事件分散自己对长期趋势的关注,但之前十年积累的压力正在通过三个根本性变化释放出来。

首先,我们正在从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这将颠覆传统的地缘政治戏码。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利用资源、地理位置或者与中国和美国的外交结盟等谈判资本来对冲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在经济管理方面,由于研究、执行、沟通或问责的不力,部分中央银行无意中从“消防员”变成了“纵火犯”,在如今抗击通胀的最后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可能带来破坏性影响。再次,各国和全球的增长趋势在放缓,结构也在改变,因为供应链正在以很高的代价重新布局,以支持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产业回流;与此同时,各种长期供给约束正在掣肘抗击通胀的斗争。

总的来说,随着我们从单极走向多极,从新自由主义走向新民族主义,从超级全球化走向分割化,一个新的全球格局已经形成。这些结构性变化冲击着一切事物:从低收入经济体面临的诸多困难,到中国围绕全球体系的传统核心修建基础设施的计划等。

二战以后建立的原有世界秩序正在瓦解,不再适应新形势。完全基于效率最大化和比较优势构建的全球经济如今无法继续运转。像美国和中国这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需要认真看待这些变化,并合作建设一套更为成熟的新版全球相互依存体系,尽可能保持开放和包容,并考虑技术服务于不同用途及国家安全的现实情况。我们希望《长期危机》一书能为这一重要目标的建设性对话与讨论做出贡献。

不作为,即不对新的现实做出响应,可能导致长期危机的持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或许会丧失解决气候危机乃至管控其影响的一切机会。增长将陷于停滞,经济形势将变得更不稳定,贫困人群将遭受最大的损失,我们拥有的任何全球秩序将退化为无秩序;政治矛盾将激化,排外民族主义将在零和博弈的世界中泛滥;包括现有多边组织在内的制度框架将步履蹒跚;破坏将延续数代人之久,而且影响难以逆转。

不过,把我们推到悬崖边上的这三种力量,也能够把我们再拉回来。灾难正在来临,机遇同样近在眼前。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各国中央银行正在把自己的信誉押注于僵化过时的2%的通胀目标,这有可能导致如下困境:虽然赢得控制通胀之战,却因为拖累经济而有失大局。如果我们的经济管理架构鼓励更多元化的声音,实现更强有力的问责,我们将更有希望在控制通胀的同时维持经济稳定,并为抵御未来冲击创造财务基础。

从全球秩序的角度看,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在其固化之前,我们有能力在这个数十年一遇的时刻促进改变。从中国和美国对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深入改造,使它们不仅更具代表性,还能在提供救助和全球公共品(两个大国的共同目标)方面改进效率,到承认全球化带来开放但不够包容的经济,都表明二战之后的制度框架必须顺应当今世界的现实做出重新调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科学技术革命,尤其是当前的人工智能突破,以及绿色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进步,有助于放松供给约束,并更清晰地界定“可持续”增长与投资的含义。这不仅意味着可以降低未来的成本,而且让增长助力所有类型的国家、企业和民众实现繁荣。然而,这样的未来要求各国政府看清楚面前的机遇,并能够为带来转型的变革投入资源。

人工智能尤其值得关注。在本书写作之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向世界发布不过数月光景。此后,人们对它产生的浓厚兴趣与日俱增。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在两个月时间里吸引了1亿多用户。而随着谷歌公司的Gemini和OpenAI的Sora的出现,人工智能的进步不断加速,新的应用程序(App)生态系统中无疑还将迎来更多成员。这些技术有实力和潜力改变受供应约束的全球缓慢增长的态势,但前提必须是负责任和明智地投入应用。任何产业部门或者科技领域,都很难不受人工智能的影响。

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转型领域是关键组成部分。中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许多方面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将带头改善包容和可持续的增长,这些突破将服务于中国的利益。

在全球经济中很多部分的增长已从需求侧约束转向供给侧约束的时候,中国在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仍属例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失衡问题(目前正在解决),中国的增长主要受总需求不足的制约。从更长的时期看,经过几年的结构性调整,在价值巨大的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科学和商业的无形资产支持下,中国的增长可以充分恢复潜力。当然,在中国等待这一潜力爆发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革命能够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人们迫切需要解决方案。当开始撰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的直觉,并且在2023年底到世界各地参加《长期危机》新书发布活动的时候,该信念也得到了印证。我们回答的那些问题反映了长远眼光,其中有许多问题来自急切地想要参与应对的年轻人。听众和读者不满足于以牺牲明天来应付今天的权宜之策,他们极其渴望有细节和微调支持的宏大政治愿景,而非作为权宜之计的托词。总的来说,我们接触到的民众想要了解能够为子孙后代的持续改善做些什么。

这正是本书希望提供的内容。我们设想了一个更公正、更平等和环境更好且得到妥善管理的世界,并且与更基本的要素密切结合,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合作与信任的重建。建设那样的世界要求我们超越当前吸引眼球的诸多热点话题,并采取行动去影响那些冲击、塑造和改变世界的深层力量。

宏大梦想总会招致批评,但也会吸引人们翻开《长期危机》这样的书籍。质疑政治合作的可行性,大声反对经济改革,宣称我们的世界注定将重蹈覆辙;即便在愈发靠近无可挽回的生态临界点的时刻,我们依然怀疑人类实现基础广泛、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能力;宣泄此类愤世嫉俗的情绪很容易,但帮助不大。事实上,我们始终奉行的是一条老调重弹的箴言:不能太乐观,但要抱有希望。

总之,我们相信是时候反思世界的运行方式并重新构想未来了。时间或许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但可以寄望于国内和国际的现实行动。我们能够也必须从当前开始做起,也希望你加入这项共同事业。 1C5veJRdUXbRJ7RAWYyTR/+X3K1bx5SV7xMxGBjNqWc+2pZCN3eFVwkwYIXazH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