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发展离不开“外循环”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世界潮流,可知“开放”与“发展”的正相关性,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

——题记

2023年6月14日,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到达北京。他在社交媒体上透露,本次中国之行将与中方就气候变化、健康不公平和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创新性合作。

2023年开年以来,已经有多位跨国企业高管访华,如埃隆·马斯克、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摩根大通总裁杰米·戴蒙以及星巴克新任全球总裁纳思瀚等。一众商业巨头先后来华寻求合作,这凸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

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地重申了决策层原已表述的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根据我的理解,这一方针的贯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经40余年之后打造“高质量发展”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型”这一前置词,其内涵自然指向制度安排层面,是与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清晰表述,以及中央关于建设高水平的“统一大市场”文件指导精神紧密联系的。

一、“开放”是历史潮流,可带来更高水平的发展

关于“开放”的意义,学者们已有很多的研讨与阐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世界潮流,可知“开放”与“发展”的正相关性,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

自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村”中各民族国家和经济体之间,虽然竞争纷扰不断,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已走到了升级版的“信息革命”——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共享经济”发展成为大潮所至、大势所趋,而这些趋势无法被一些支流、逆流、旋涡所根本改变。

我们可以有确切把握地认为:凡不能顺应全球化开放、生产要素于世界大市场充分流动这一潮流导向者,都终将在时间考验中自我边缘化,从而走向衰败落伍,唯有顺应生产力创新发展中的要素流动规律性,合乎逻辑地取向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走好繁荣富强之路。

关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人们亦已得到反复的体会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终于“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中国,经历并正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的转轨,其间以改革解放生产力,必然要求以开放催化和倒逼改革。实践中,改革开放的互动共生、互为表里,也使人们切实感受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当然是中国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时承前启后、坚定不移的不二选择。但毋庸讳言,与开放相关联的疑惑和挑战也如影随形,需要得到认识上的澄清和实际生活中正确的应对处理。

我们应以充分的理性,认知开放环境中的“请进来,走出去”,以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总体而言是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可说明的互利互惠,并非极端化观念所说的“让外商赚了钱而我们吃了亏”。总体上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依托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和广大的市场主体“在商言商”的利益驱动,是可以引出国内、国际交易双方采取自愿交易行为的共赢结果的。

我们应以动态系统的观察,认识中国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的“世界工厂”,其切入点必然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以此为可行路径发展至今,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相对应,还须承认我们这个“世界工厂”还“大而不强”,本土的产能还主要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生产”位置,这符合后发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特定阶段上的一般特征。

“微笑曲线”左右两端“创意创新成功、树立品牌”和“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市场扩展”带来的较高收益,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从历史过程整体上来看,也并非表明我们只是“吃了亏”,客观上是由开放来促进改革,对接世界市场商业文明规则体系,并完成“原始积累”,从而形成与“升级发展”之势相对应的成长性基础——我们的“中国制造”正是要以此为新的起点,争取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从而也越来越多地尽可能去争取升级,获得“微笑曲线”左右两端的高附加值,即高收益。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以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正确把握应对“卡脖子”不利因素的“自立自强”,和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中的“内循环为主体”。以高端芯片、高水平航空发动机等为代表,这些“卡脖子”核心技术是“比较优势”原理碰到其“天花板”,而无法解释的超尖端部分,过去从来没挂上钩,与近年来持打压中国态度的一些极端政客所说的“脱钩断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在这个赛道上,我们只能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来力求走通其“华山一条路”。但这方面“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及其重要性,却并不排斥美国的马斯克以其新能源汽车产能来中国兴办超级工厂,以及欧洲的空客公司依双方契约源源不断地向中方供货数百架干线大飞机,从而继续形成中美、中欧之间的“互惠互利”。

二、“以内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忽视“外循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更为注重国家安全,明确在“双循环”格局中“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确有其重要性、必要性,是在种种不确定性面前审时度势,争取更好地掌握我们可以掌握的确定性。

依托已经雄厚起来的本土市场,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进程中己方的主动权、主导权因素,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必然是“互相促进”的“双循环”之中的外循环,毋宁说是旨在创造更有利于内外循环稳定运行、相得益彰的配套条件,形成我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生产力基本盘的发展和不断创新,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共享一条全球化产业链,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主潮流。

我们必须以“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务实态度,在国内瞄准世界商业文明规划体系的上沿水平,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求更好地吸引各方面投资,增强市场信心,发掘“全要素生产率”的巨大潜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崛起。

我国自上海自贸区开始,要求“多轮复制”一整套原则体系,这是落实中央关于“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具体的“行动路线图”:中外所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得到“准入前国民待遇”;一旦其进入市场竞争的赛道,应面对“负面清单”而“法无禁止即可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产权得到保护条件下充分发挥企业的聪明才智、创业动力,帮助其去试错、创新求成功;而政府方面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面对正面清单(事权清单)而依法行政,约束自身行为边界,并且“有权必有责”地配之以“责任清单”,即以政府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考评,实行问责制。

真正贯彻落实这已有的一套原则,当然必须以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开路,并不容易,但方向已明,贵在坚定地按“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而持续努力,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形成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的配套联动、实质性推进。这样,必然有望使全世界早已盯着中国超大市场潜力的商贸与投资界人士,以更积极的态度择机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改革开放的“共赢效应”。

国际商业巨头访华掀起的热度,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已得到外部有胆识与魄力的市场人士的认可,他们进而付诸行动,做更多的“抵近观察”与“择机而动”,这同时说明,只要我们更好地构建高水平开放的相关“制度性”条件,中国形成吸引各方投资家、各领域企业“近者悦,远者来”的潜力,就相当可观。

发展是硬道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上互利共赢地发展,更将彰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中国升级发展的硬道理。 edE47ZnXt72Y6O7PyM+huLknPRk5HOef2yN1Hmwt1+x+LVXZDoykhlJmenCoPk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