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精锐品种面面观(上):旧世界——埃塞俄比亚

就咖啡基因庞杂度、产量和品种开发能力而言,埃塞俄比亚、巴西、哥伦比亚和印度是最重要的四国。全球咖啡品种可分为埃塞俄比亚的旧世界与非埃塞俄比亚的新世界两大阵营;埃塞俄比亚是阿拉比卡演化中心,基因庞杂度居冠,风华独具,从林内的野生咖啡或当地驯化的地方种中即可选拔出抗病、耐旱、高产又美味的品种,无须浸染咖啡属其他二倍体的抗病基因。

反观拉美和亚洲的新世界产地,1970年以前所种植的不是铁比卡就是波旁,遭遇基因瓶颈,必须引进二倍体的抗病基因提高抵抗力。巴西、哥伦比亚迟至1970—1980年开始与葡萄牙锈病研究中心合作,以东帝汶杂交种培育出一系列不同于一般阿拉比卡遗传的“姆咖啡”;而印度稍早于20世纪40年代即培育出浸染赖比瑞卡抗锈病基因的阿拉比卡S795。

埃塞俄比亚与非埃塞俄比亚两大阵营的咖啡品种壁垒分明,味谱各殊。基本上埃塞俄比亚品种的豆粒玲珑尖瘦,咖啡因较低,且柑橘韵、花果调优于豆粒肥厚的非埃塞俄比亚阵营。

无价瑰宝:地方种

地方种是上帝赐予埃塞俄比亚独有的咖啡资源。埃塞俄比亚目前栽种的咖啡全是千百年来从西部或西南部森林卡法、雅郁(Yayu)、歇科(Sheko)、杰拉(Gera)、歇卡、马吉,以及东南部森林哈伦纳、巴雷(Bale)、马加达(Magada)移植出来的(请参见第九章图9-2)。山林间的野生咖啡,其基因庞杂度极高且彼此的性状、遗传都不同,咖啡农将之移植到各地栽种,经过岁月的驯化与选拔,已适应当地水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称为地方种,但这些地方种并非纯系,多半不符品种定义,因此不宜称为“地方品种”。除非特定的植株继续纯化,至少经过7—8世代的选拔、纯化而成为性状与遗传稳定、可供辨识的族群,才可称为栽培品种。

埃塞俄比亚地方种的基因座充斥着未纯化的异质结合(基因座的基因不同型),但因经过长时间驯化,其一致性已高于林内的野生咖啡。整体而言,地方种充斥着遗传各异的族群,切勿理解为单一的品种(variety)。

就性状一致性与纯度而言,栽培品种>地方种>野生咖啡;就遗传多样性而言,恰好相反,栽培品种<地方种<野生咖啡。

而埃塞俄比亚这些世世代代传承的地方种,性状与遗传极为庞杂,难以分类辨识,近百年来欧美咖啡界一言以蔽之,称为古优族群(Heirlooms) ,此词暗指埃塞俄比亚咖啡浑然天成,世代传承不需要严谨的选拔与改良。

两大咖啡族群:古优vs摩登

野生咖啡、地方种、栽培品种三者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野生咖啡经咖农取种移植到各地不同水土栽种,成为地方种(业界俗称“古优族群”),但遗传与性状庞杂,不符合品种定义。地方种再经数十至数百年的本地驯化与选拔,成为性状与遗传稳定的栽培品种,即纯系咖啡,也就是现代品种。

诸如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贝蝶莎(Bedessa)与瑰夏族群(Gesha Groups),以及东南部有名的库鲁美、沃丽秀(Wolishao)、狄加(Dega)因性状与遗传不一致,都是地方种,而非纯系的栽培品种。地方种的遗传多样性甚丰,以美味见称,但产量低于栽培品种,抗病力则强弱有别。地方种主要指埃塞俄比亚与也门的咖啡,因为两个旧世界的演化时间较久,族群的遗传庞杂。而拉美和亚洲新世界产地的咖啡遗传多样性太低,演化时间太短,不宜冠上地方种称谓,新世界以栽培品种或现代品种为主。

然而对今日的埃塞俄比亚而言,“古优族群”的说法已落伍,无法体现今日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现代化的实况。曾任职吉马农业研究中心(JARC)、《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指南》(A Reference Guide to Ethiopian Coffee Varieties)的作者盖图·贝克莱(Getu Bekele)2019年来台,并在正瀚咖啡研究中心办了一场讲座,我有幸向他请教,进一步了解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现况。

20世纪60年代,FAO与ORSTOM获准进入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卡法与伊鲁巴柏的咖啡森林采集珍贵种质,并分赠全球11个研究机构,协助改进新世界咖啡的体质。1967年JARC成立后,埃塞俄比亚才开始深入研究上天赐予的野生咖啡,此后不再准许他国研究员入境采集咖啡种质,以保障埃塞俄比亚咖农权益。20世纪90年代至今,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FAO、ORSTOM采集的埃塞俄比亚种质培育出3支半低因咖啡品种;另外,移植到巴拿马的瑰夏身价近年连创新高;还有流落拉美的埃塞俄比亚品种Chiroso近年频频打进CoE优胜榜,广受追捧……但埃塞俄比亚咖农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好处,除非各产地能和埃塞俄比亚谈妥“分红”,否则埃塞俄比亚不可能再开放“国宝”出境成就他国。

埃塞俄比亚咖啡的现代之星

也是自1967年JARC成立后,埃塞俄比亚咖啡不再守旧,也不再执着于古优,致力品种现代化,免得被他国培育的明日咖啡超车。今日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可分为两大类别:(A)地方种(传统的古优族群);(B)JARC与其附属的阿瓦达农业研究中心(Awa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简称AARC)协力开发的现代纯系栽培品种,这批现代品种共有40支,分为五大群体。

埃塞俄比亚咖啡从古优迈向摩登,过程有点复杂,架构图剖析如图4-1:

图4-1

图4-1的上半部分(A)为传统的古优族群,至少有131支,也就是未纯化的地方种,分布在:1.西部与西南部山林的古优族群;2.东南部耶加雪菲[耶加雪菲为盖德奥(Gedeo)区下辖小镇,此处以此指代盖德奥区]与西达马的古优族群;3.东部哈拉吉耐旱的古优族群。但地方种浩繁,本表无法一一列出。

下半部分(B)是埃塞俄比亚从1978年至今,已释出五大群体共40支现代化的纯系品种,也就是地方种经过纯化成为的性状一致的现代化品种。本表依释出年代顺序一一列出。

续图

(A)古优族群:独特又感性的命名法

1967年JARC创立前,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主要由咖农从咖啡森林取种,“土法炼钢”、优胜劣汰,驯化成适合当地水土的地方种,再依照该咖啡树的形态神似当地某些植物,或咖啡的气味、果实的颜色、发现地或人名来归类命名,政府对此并未干涉或介入,也未进行基因鉴定,因此同名的地方种,充其量只是性状相似,遗传未必相同,这在苦无科技协助的时代无可厚非。

埃塞俄比亚农政当局1989—1994年对地方种展开普查,发现全国至少有131个喊得出名号的地方种,其中76个在裂谷以西的吉马、伊鲁巴柏、沃莱加(Wellega)、甘贝拉(Gambela)、阿索萨(Asosa);33个在裂谷东南部的耶加雪菲、西达马、古吉产区;还有22个在东部哈拉吉产区。

埃塞俄比亚的地方种可分为东南部地方种、西部与西南部地方种、东部地方种,至少有131个地方种。

1.东南部:耶加雪菲、西达马和古吉产区的地方种

本区地方种主要来自裂谷以东的哈伦纳、巴雷森林,以及古吉西部的马加达森林。数百年来西达马、古吉和耶加雪菲产区的品种多半借用其他树种的名称来命名,本区最有名的三大地方种:库鲁美、沃丽秀、狄加均取自当地树种的名字。

库鲁美

库鲁美是本区一种树的名称,果粒、叶片小但产量丰,因此本地区咖农约定俗成将类似的性状诸如树体精实、果粒玲珑、叶片窄小、顶叶为绿色的咖啡树取名为库鲁美,富有柑橘与花果韵,对炭疽病有抵抗力。

沃丽秀

这是本区一种大果粒、年产量不一致的树种名,咖农于是将树体高大开放、果粒肥大、顶叶为铜褐色的咖啡树归类为沃丽秀。

狄加

本区有一种名为狄加的生火柴木,燃烧时散发焦糖甜香,咖农就将树高一般、果粒中等且咖啡豆烘焙时会飘出甜香的较高海拔咖啡归类为狄加。

以上3类咖啡在东南部西达马、盖德奥(耶加雪菲)和古吉区最盛行。然而,归类为同名的地方种不表示遗传或基因相同,此乃埃塞俄比亚民间数百年来“感性超过理性”的独有命名法。

2.西部与西南部:吉马、伊鲁巴柏、沃莱加、甘贝拉、阿索萨有76个地方种,命名更为复杂,除了借用植物名称外,还依据咖啡果实的色泽、气味、发现地、人名以及农艺特性来取名,譬如:
乔歇(Choche)

乔歇是吉马区戈玛县(Gomma)的一个村名,据称是发现咖啡提神妙用的牧羊童卡狄的出生地,出自本地的咖啡群皆称乔歇。

萨铎(Sardo Buna)

埃塞俄比亚称咖啡为Buna,而萨铎是本区俗称的一种草名,学名为 Cynodon dactylon L. ,生长快,对干旱和贫瘠土地的耐受度极高,因此具有此特性的咖啡族群均以萨铎命名。

贝蝶莎(Bedessa)

本区有一种健壮果树,果子暗红色可食用,名为贝蝶莎,因此暗红色咖啡果子的咖啡族群都可能被称为贝蝶莎。

3.东部:哈拉吉产区的地方种

东部干燥的哈拉吉过去称为哈拉吉省,后来改为东哈拉吉区与西哈拉吉区,后者产量大于前者,咖啡几乎全为日晒处理法,业界惯称本区咖啡为哈拉尔咖啡。哈拉吉是埃塞俄比亚最早有人工咖啡田的地区,也门咖啡是由哈拉吉传入的,两地咖啡的基因型可能较为接近。哈拉吉近年因气候变化,更为干旱少雨,咖农纷纷改种更耐旱又可提神的卡特树(Khat),因此咖啡产量愈来愈少,台湾年青一代咖啡人对哈拉尔咖啡较为陌生。本区地方种的命名也很感性、有趣。

卡拉阿咖啡(Buna Qalaa)

埃塞俄比亚奥罗莫族(Oromo)每逢婴儿诞生、婚礼或庆典都会办一场咖啡飨宴,在焙炒咖啡时加入奶油提香增醇,并称之为卡拉阿咖啡,本地区有一种咖啡最适合这种炒法,故以此为名。此类型咖啡的顶叶为铜褐色,对炭疽病有抵抗力。

戈玛(Gomma)

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吉马区的戈玛县是牧羊童卡狄的家乡,源自本县的咖啡以县为名。戈玛的顶叶为铜褐色、抗炭疽病、产量高,是少数从西南部引入干燥的哈拉吉而能成功驯化的咖啡。从西南部移植到哈拉吉的族群多半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辛培(Simbre)

哈拉吉的农民称鹰嘴豆为“辛培”,而本区有一种果实、豆粒和叶片都很小的咖啡,就以鹰嘴豆命名。辛培抗炭疽病、产量高又耐旱,很适合雨少的哈拉吉。

目前埃塞俄比亚咖农叫得出名字的地方种咖啡有100多支,均以上述不科学的方式命名,性状类似即归为同一品种,但遗传未必相同,也不是纯系,因此有必要选拔、纯化为遗传与性状稳定的现代化栽培品种,此乃历史之必然。

精锐武器:五大现代化纯系品种

(B)品种现代化,跌跌撞撞

埃塞俄比亚贵为阿拉比卡演化中心,生态、地貌与咖啡基因庞杂,然而,埃塞俄比亚每公顷咖啡平均产量多年来徘徊在600—800千克,远低于巴西动辄的2—3吨。单位产量低下的原因包括小农甚少施肥、习于有机栽种、缺乏资金添购先进生产和加工设备,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采用未纯化、遗传不稳定、良莠不齐的地方种,致使产量与抗病力不佳,严重拖累整体产能。

千百年来,埃塞俄比亚小农对于地方咖啡族群的辨识与命名,感性高于理性。直到JARC成立,政府力量介入对各产区的地方种进行更严谨的选拔、纯化、优胜劣汰与基因鉴定,遗传确定的纯系品种即以编号称之,不再用植物、颜色、气味或地名等笼统字眼命名。

炭疽病向来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最大病害,但一味喷洒农药并非治本良方,长远之计是找出怀有抗炭疽病基因的地方种,再优化为栽培品种,这是埃塞俄比亚得天独厚的资源,以下将详细介绍。

JARC与其附属中心建构的现代化纯系品种分为五大类:1.抗炭疽病系列共13支;2.美味精品群16支;3.ORSTOM高产美味品种2支;4.引进国外抗锈病瑰夏与卡蒂姆3支;5.高产耐旱杂交品种6支。这五大类的40支现代化纯系品种(请参见图4-1)极为重要,是埃塞俄比亚迎战全球变暖的精锐部队,简介如下。

1.抗炭疽病:74与75系列共13支

炭疽病在1970年后迅速蔓延至埃塞俄比亚各产区。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部分以西的森林是阿拉比卡演化中心,基因庞杂度最高,1974—1975年JARC锁定西南部和西部共19个地点,采集600多株咖啡树的种子,由专家以科技鉴定并在田间试种,找出抗炭疽病、高产又美味的品种,并从森林区的毕夏利村(Bishari)、杰拉县(Gera Woreda)、瓦西村(Washi)、乌许乌许森林的数百株咖啡中选拔出13株抗炭疽病母树。1978年,JARC陆续释出13支抗炭疽病的新锐品种,供全国咖农栽种,使之与20世纪70—80年代拉丁美洲与亚洲盛行的“姆咖啡”一较长短。这13支抗病、耐旱、高产又美味的奇葩品种,都是在1974—1975年间开始选拔的,因此品种名均以74或75开头,是埃塞俄比亚数百年来首批推出的现代纯系品种。这批现代新品种分别选拔自:

伊鲁巴柏区,梅图县(Metu Woreda)的毕夏利村

从中选拔出74110、74140、74165、74158、74112、74148,6支抗炭疽病又美味的品种,其中的74110、74158是2020年埃塞俄比亚首届CoE大赛打进前28名优胜榜最多的品种,74系列一战成名。但因水土的适应问题,只有74110、74112、74165具有全国普及性,其余以西部栽种为主。

74110与74112的树株形态短小精实、叶片果子与豆粒较小、绿顶短节间、高产量,素以橘韵花果调闻名,是典型的抗病高产水果炸弹。两品种是当今埃塞俄比亚种植最广的现代品种,也普见于东南部。近年有专家指出,74110、74112、74158、74148的性状与农艺特性,近似东南部的地方种库鲁美,现代品种与地方种仍存在若干灰色带。

吉马区,杰拉县

从中选拔出741、75227两品种。741是1978年JARC最先释出的抗炭疽病品种,故冠上编号“1”;它对各种炭疽病皆有抵抗力,是目前所知抗炭疽病最强的品种,但移植出杰拉县,易水土不服。741具有优异的抗炭疽病、耐旱基因,目前主要用于杂交。而75227是在1975年选拔出的抗炭疽病品种,以树体高大、阔叶、大果见称。

卡法区,金波县(Gimbo Woreda),瓦西村

从中选拔出744、7440、7454、7487四大品种。距离卡法区行政中心邦加不远的瓦西村有一座小型种植场,在那里发现了99株抗炭疽病母树,1974年JARC筛选出以上4个品种,744以树株高大开放见称,是全国普及度最高的品种之一。另外,中等树高的7440,近年研究发现其咖啡因含量低于一般抗炭疽病品种,可供培育低咖啡因品种用。

卡法区,金波县,乌许乌许森林

从中选拔出754这一抗炭疽病品种。1975年,JARC从乌许乌许森林25株抗炭疽病母树中筛选出754,主供西南部栽种。但请留意754与2002年JARC重新检视这25株母树又筛选出的、归入美味精品族群的知名品种乌许乌许,是不同品种,也就是754≠乌许乌许。

图4-2是JARC统计的1979—2010这32年来改良的现代品种需求量排行榜,前10名依序为74110、74112、741、74140、74158、75227、74148、744、7440、74165。有趣的是榜单内惊现两支葡萄牙锈病研究中心提供的卡蒂姆,需求量吊车尾,可见埃塞俄比亚咖农对新世界的“姆咖啡”兴致缺缺。另外,榜内有支瑰夏,排在倒数第5名,人气远不如74、75系列。

直到2020年纯系新品种的需求量仍以74110和74112居冠,这与两品种较能适应不同水土有关,其余品种地域性较强。JARC是埃塞俄比亚唯一获得授权生产有认证纯系咖啡种子的机构,但产能有限,虽然1979—2019年这40年来已产出341.821吨优化的纯系种子与上百万株纯系幼苗,却仍供不应求,其中74110、74112的需求量仍大于供给量3—9倍。

图4-2 32年来埃塞俄比亚74、75系列与改良品种需求量排行榜

(*资料来源:JARC、Taye Kufa、Ashenafi Ayani、Alemseged Yilma)

这批现代咖啡45%供应伊鲁巴柏区,35%供吉马区,6%供大型种植场,3.27%供卡法区,5.12%供沃莱加区,1.72%供西施瓦区(Shewa),几乎集中在西半壁。这与74、75系列全出自西半壁,颇能适应西部水土,但到了东半壁却容易水土不服,尤其在抗病力方面的表现远不如种植在西半壁有关。

裂谷以东和以西的地域情结

埃塞俄比亚咖啡族群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裂谷以西主要为森林或半森林种植系统;裂谷以东的西达马、盖德奥、古吉以田园系统为主;东部哈拉吉以无遮阴系统为主,品种的地域性很强,移植到不熟悉的水土环境,很容易丧失原本的优良性状。

JARC在1974—1975年大力选拔西半壁的地方种,试图以西半壁的13支奇葩(74、75系列)解决全国的炭疽病问题,但经过20年的评估并不算成功,因为忽略了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部分东西两半壁的雨季形态、水土环境、种植系统、土质与光照的不同,一旦移出熟悉的原产地,其优良性状与抗病力多半会变调。更糟的是裂谷东侧的精品产区诸如盖德奥、西达马、古吉和哈拉吉的咖农经常抱怨西半壁的品种移植到东半壁,会“污染”东部的地域之味,抗病力也不如本地品种,因此接受度不高。20世纪70—80年代,JARC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现代品种的策略只在西半壁见效,但在东半壁因水土与地域情结,终告失败。

农政当局经此教训,不再独钟西半壁的地方种,20世纪80—90年代加码选拔东西两半壁抗病、高产与美味的地方种。2002年推出因地制宜的“地方种发展计划”(Local Coffee Landrace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LCLDP),聚焦“在地咖啡在地用”,以各产区的地方种为本,从中选拔适合在地生态环境的纯系品种,即可避免跨区移植导致水土不服的反效果。东部大城市阿瓦萨(Awassa)以南30千米处的阿瓦达农业研究中心(AARC)协助JARC,选拔东半壁的咖啡品种,落实品种在地化政策。本计划获得瑞士政府专款资助。

结合本地咖啡族群的基因形态、水土环境、气候、种植系统与生态,形成特有的地域之味,此乃LCLDP的要义,也就是:

地域之味(Terroir)=多样基因型(Diverse Genotypes)×多样生态农业(Diverse Agroecology)

AARC与JARC本着LCLDP开发地域之味的理念,锁定东半壁的西达马、耶加雪菲、古吉、哈拉吉,以及西半壁的利姆(Limmu)、沃莱加的田园系统,从小农咖啡园的地方种中选拔出杯测分数高且对炭疽病与锈病有耐受度的品种,并且重新检视20世纪70—80年代全国采集的种质,筛滤出漏网之鱼,供当地咖农栽种。2006年至今,LCLDP为东西两半壁共释出16支优化的纯系栽培品种,并归类为美味精品族群,此精品族群仍在发展扩充中,至关重要,将为埃塞俄比亚咖啡未来的价值打下基石。

2.新希望:美味精品族群(Specialty Group)

LCLDP对东西半壁品种一视同仁,位于东半壁的阿瓦达、梅恰拉(Mechara)的农业研究中心负责裂谷以东的精品族群选拔工作,而西半壁则由吉马、阿加罗(Agaro)、哈露(Haru)、杰拉、铁比(Tepi)的农业中心专责筛选精品族群。在LCLDP的推动下,至今已释出4大美味精品族群,包括东半壁的西达马与耶加雪菲精品族群4支、哈拉吉精品族群4支,以及西半壁的杰拉精品族群4支、沃莱加精品族群4支,总共16支精品,简介如下。

(1)西达马与耶加雪菲精品族群,不输74、75系列。JARC与其附属单位AARC至今已在东南部的盖德奥、西达马、博勒纳(Borena)采集580份种质,从中选拔出4支抗病又美味、主攻高端精品市场的纯系新品种:

安加法(Angafa),品种编号1377

2006年,AARC最先在本地区释出的精品品种,故以“安加法”命名,奥罗莫语指“第一”,很受本区咖农欢迎,又是本地品种,对炭疽病、锈病的抵抗力与产量均优于早先从西部引来的74与75系列。但近年在盖德奥的高海拔产区发现本品种也染上轻微的炭疽病,咖农种植意愿不如西达马产区。

欧狄恰(Odicha),品种编号974

2010年,AARC释出的美味抗病品种,欧狄恰的西达马语意是“承先启后”,暗指这是第二支释出的精品。特色是产果量不输74、75系列且大小年的差异不明显,对炭疽病抵抗力中等,对锈病和萎凋病抵抗力强,并带有耶加雪菲和西达马典型花果韵。

法牙特(Fayate),品种编号971

这是2010年AARC释出的美味抗病品种,适合1,740—1,850米的中高海拔地区栽种,尤其适合耶加雪菲一带的产区,对炭疽病、萎凋病和锈病有抵抗力,是罕见的“三抗品种”。法牙特的西达马语指“健壮”,由于是本地品种,因此在产量、抗病与风味上的表现,均不亚于西部的74与75系列。

柯提(Koti),品种编号85257

这也是AARC于2010年释出的美味抗病新品种,因在西达马的柯提村发现而得名。植株较为精实,适合密集栽种,豆粒圆而小,顶叶为铜褐色,产量大小年并不明显。

东南部这4支现代栽培品种的产量较之本地的地方种和西部的74、75系列,以及卡蒂姆,可有胜算?几年前哈瓦萨农业研究中心(Hawassa 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简称HARC)在西达马较干旱的狄拉(Dilla)、哈拉巴(Halaba)、洛卡阿巴雅(Loka Abaya)进行田间试种,于2020年发表的报告《埃塞俄比亚南部低湿度的威胁区咖啡品种表现评估》(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Coffee Varieties under Low Moisture Stressed Areas of Southern Ethiopia)指出,最耐旱且高产的是从葡萄牙CIFC引入的卡蒂姆J-19,其次依序为安加法、柯提、74112、欧狄恰、法牙特、地方种(图4-3)。基因浸染卡蒂姆的产量表现最佳不令人意外,本地优化的栽培品种安加法、柯提的表现均优于西部引进的74112,产量表现最差的是未优化的地方种。

另外,攸关质量好坏的密度(每100粒生豆重量),最高的是安加法,其次依序为柯提>欧狄恰>74112>法牙特>卡蒂姆>地方种。报告指出,选拔的本地栽培品种表现优于跨区移植的栽培品种,印证LCLDP的可行性。

JARC与AARC为西达马与耶加雪菲产区释出的4支现代新品种,比74和75系列晚了二三十年,因此知名度较低,但据研究报告以及本地咖农反映,这4支优化的栽培品种,在风味、抗病力与耐旱力的表现,较西部移植过来的品种有过之而无不及,预计不久的将来,埃塞俄比亚CoE优胜榜单上将看得到这批东南部的生力军。

图4-3 现代品种产量高于地方种

(*资料来源:HARC、Tesfaye Tadesse Tefera、Bizuayehu Tesfaye、Girma Abera)

咖啡品种乌许乌许的育苗场。(图片来源:联杰咖啡)

乌许乌许植株近照。(图片来源:联杰咖啡)

另外,AARC和JARC合作为干旱的东部开发出以下品种。

(2)哈拉吉精品族群。共4支新品种:Mechara-1、Mocha、Harusa、Bultum。这4支2010年释出的哈拉吉精品咖啡皆为抗炭疽病高产又美味的纯系品种,适合种在1,200—1,750米的低海拔与中海拔区,顶叶全是铜褐色。请留意其中的Mocha,读音近似全球豆粒最袖珍的Mokka,却是不同的品种。后者是巴西从也门族群发现的变种。

JARC和其附属机构也为西部和西南部开发出两大精品族群。

(3)杰拉精品族群。共4支纯系新品种,分别为:乌许乌许、Bunawashi、Merdacheriko、Yachi。值得留意的是乌许乌许,这是1975年JARC选拔抗炭疽病品种时在卡法区金波县的乌许乌许森林采集的抗炭疽病品种之一,当时并未获选出线,但2002年改行LCLDP政策,发现乌许乌许风味极优且对炭疽病亦有耐受度,是当年的“漏网之鱼”,已于2006年释出,供本区1,700—2,100米高海拔区种植,主攻精品市场。

(4)沃莱加精品族群。共4支纯系新品种:Challa、Manasibu、哈露-1、Sende。本区分为克兰-沃莱加(Kelam Welega)、东沃莱加(East Welega)、西沃莱加(West Welega)3区(请参见第九章图9-5),其中以西沃莱加的咖啡最富水果韵。在LCLDP政策的指导下,JARC的附属研究中心在本区又采集数百份种质,从中选拔出以上4支抗炭疽病又富有水果韵的极品。其中的哈露-1以研究中心的地点命名,“1”代表该中心选拔的头号品种。哈露-1与Challa均适合1,750—2,100米高海拔栽种,而Sende、Manasibu适合1,200—1,750米的中低海拔。

上述四大精品族群共16支新品种,多半在2006—2010年释出。另外,东南部产区还有12支精品正在田间测试验证,西半壁亦有多支在考评中。在LCLDP政策的推动下,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精品族群正在建构扩大,不久的将来势必释出更多奇葩。咖啡是多年生植物,需种植4—6年以后才会有稳定产量和较佳的风味,美味精品族群的新品种目前知名度虽远不如“老大哥”74与75系列,但假以时日,应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现,值得咖啡迷期待。

3.ORSTOM系列:选拔2支高产美味品种Dessu(F-59)、Mi’oftu(F-35)

1966年ORSTOM在卡法与伊鲁巴柏采集的70支野生咖啡种质,亦准备了一份供JARC保育。1998年JARC从中选拔出产量奇高的Dessu(F-59)。Dessu在奥罗莫语意指“高产量”,而F代表法国采集系列,59是指ORSTOM采集系列的原始编码ET-59,这种命名法很有可溯性。此品种的缺点是抗炭疽病的能力不强,且分布于1,750米的中高海拔,不宜种在1,200米低海拔容易染上炭疽病的地区,因此限制了普及度。目前主供杂交用,由于产量大,主要扮演母本角色。

另一支2002年释出的品种Mi’oftu(F-35)也挺有趣。奥罗莫语Mi’oftu是“甜蜜”的意思,而35指ORSTOM采集系列的原始编码ET-35。这支美味品种近年颇受重视,因为采集地点恰好是马吉与邦加之间瑰夏出没的山林小镇米赞特费里(Mizan Teferi),目前虽然还没有证据显示此品种与瑰夏有密切的遗传关系,但它迷人的花果韵已受到精品界青睐,缺点是抗炭疽病力不够强。

我好奇的是为何近年WCR相中ORSTOM系列中的ET-1、ET-6、ET-26、ET-41与ET-47作为培育明日咖啡F1的父本,但这5支美味品种却没被JARC看中,可能各家口味与需求不同吧。值得留意的是野生咖啡多半产量低,杂交配对时不宜做母本,一般做父本为多。

4.抗锈病品种卡蒂姆与瑰夏:卡蒂姆J-19、卡蒂姆J-21、瑰夏

锈病并不是埃塞俄比亚咖啡主要病害,但1,000—1,400米的低海拔区仍受威胁,JARC在1998—2002年从国内外的抗锈病品种中,选拔出2支国外的“姆咖啡”、1支瑰夏,主要供西南部铁比、贝贝卡产区防治锈病。有趣的是“雀屏中选”的抗锈病品种皆来自海外。

ET-47植株近照。(图片来源:联杰咖啡)

1997年,JARC从葡萄牙CIFC引进10支不同品系的“姆咖啡”,经田间试种与评估,将2支抗锈病力最强的分别以卡蒂姆J-19、卡蒂姆J-21命名,但咖农栽种意愿不高。

另外,JARC在选拔抗锈病品种时,发现一支从印度,另一支从CIFC重返埃塞俄比亚的瑰夏抗锈病力最突出,这两支瑰夏是20世纪30—40年代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从埃塞俄比亚瑰夏族群选出并分赠各国研究与保育的。JARC经过多年评估,2002年释出CIFC瑰夏供低海拔产区栽种。值得留意的是,埃塞俄比亚释出CIFC瑰夏的时间早于巴拿马瑰夏2004年在BOP一战成名。

但如前所述,瑰夏千百种,性状与风味各异,埃塞俄比亚2002年释出的CIFC抗锈病瑰夏,经基因研究,虽近似巴拿马瑰夏但已不尽相同,只能说是瑰夏群的一员,但不表示是一颗水果炸弹。

5.高产耐旱的杂交品种6支:Ababuna、Melko CH-2、Gawe、Elar 50CH、Melko-Ibsitu、Tepi-CH5

1998—2016年JARC释出上述6支F1,前3支Ababuna、Melko CH-2、Gawe为高产的现代杂交品种,后3支Elar50-CH、Melko-Ibsitu、Tepi-CH5为耐旱的现代杂交品种。这6支杂交品种的亲本皆为纯系埃塞俄比亚品种,并未浸染其他二倍体基因,这是埃塞俄比亚引以为傲的资源。这6支主要供应西南部1,000—1,750米的中低海拔栽种,协助埃塞俄比亚开发西南部潜在的咖啡产能。

由于F1的下一代F2无法保有优良性状,因此F2植株的种子主要当作生豆贩卖,不宜用来种植,以免打乱优良杂交品种的遗传。

Ababuna=741(抗炭疽病)×Dessu(高产)

Melko CH-2=7395(抗炭疽病)×Dessu(高产)

Gawe=74110(抗炭疽病)×Dessu(高产)

1978—2018年,JARC协同其附属机构释出上述五大类的优化栽培品种共40支,严格来说37支来自埃塞俄比亚本土,另外3支(卡蒂姆J-19、卡蒂姆J-21、CIFC瑰夏)来自海外。埃塞俄比亚目前至少有131支叫得出名的地方种,在LCLDP的推动下,经过选拔与纯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地方种升格为栽培品种。埃塞俄比亚古优咖啡现代化,方兴未艾!

低咖啡因族群值得开发!

埃塞俄比亚是阿拉比卡演化中心,这里究竟有多少品种?瑞士植物学家预估有3,000多个品种,但埃塞俄比亚专家认为不止,应该超过10,000个品种,JARC保育的种质多达5,000份,而埃塞俄比亚生物多样性研究院(Ethiopian Biodiversity Institute,简称EBI)保育的咖啡种质多达6,000份,然而两机构保育的种原有无重叠,颇有争议,此问题至今仍无共识。

有趣的是,南非自由州大学(University of Free State)植物科学系的研究报告《咖啡的杯品与咖啡因含量和咖啡豆物理特征的关系》指出,埃塞俄比亚各种基因型的咖啡因含量介于0.62%—1.82%,而杯测分数却与咖啡因含量明显成反比,即咖啡因含量较低的品种,杯测分数多半高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的品种,因此埃塞俄比亚咖啡因含量低的族群很值得开发。

豆粒大小不一,是“玩”埃塞俄比亚豆最大的困扰,以未纯化的地方种库鲁美为例,“环肥燕瘦”皆有,虽然库鲁美在地方上的归类,属于短小精实形态,但一致性就不如已纯化的小巧玲珑的74158。不过,我也买过一些已纯化的品种如74110等,一致性也很差,大小不一,尖长短圆参差不齐。这可能跟小农为赶搭纯系品种热潮,随便挂个品种名应付了事,或未落实不同品种分开种的规范有关。不过,也可能是各植物光照度或地域不同而造成豆貌差异化。埃塞俄比亚咖啡品种如同多变的地名、译名和地貌,有太多不可测的变量,但风味却依旧迷人,令人爱恨交加。

纯系的74158豆貌的一致性较高。(图片来源:陈玺文)

未纯化的地方种库鲁美熟豆,“环肥燕瘦”皆有。 6q49CSaZyzod7z4nPCzkjNRItv/qgmlPCeKXfyr9/oUcxoYP2C5qXjvwqGJN5G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