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事物。
我们觉得别人错了,通常都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不同。相对性能帮助我们理解其实看待事物的角度不止一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视角都同样合理,只是说也许我们并不知晓某个问题或情况的全貌。
有两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对相对性的解释最为清晰,实验者分别是伽利略和爱因斯坦。每个实验都描述了一种情形,以展示客观存在的不同视角。
17世纪30年代,伽利略发现只要两个观察者以恒定的速度和方向运动,他们进行的所有力学实验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伽利略最初的思想实验描述的是一位乘船出行的科学家。轮船匀速行驶,科学家在甲板下面,没有舷窗,因此也就没有判断轮船运动的参考系。当科学家在腰部位置松手让小球落下,他只会注意到小球在重力作用下垂直方向的运动,观察到小球垂直向下落到船舱地板上,小球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则是科学家没有察觉到的。其实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科学家和小球也随着轮船进行水平运动。
因为视角不同,站在附近海滩上的人或者水里的鱼等外部观察者能看到小球的完整运动。由于身处轮船外,他们对现实的了解更为全面。船上的科学家则必须刻意记住,他和小球都在随着船一起水平运动。也许你会觉得科学家理应察觉到船在运动,毕竟这非常明显。但不妨先思考一下你是如何看待自己每天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状态的。你可能觉得自己现在保持静止,但只要你在地球上,你就在以每小时67 000英里 的速度绕着太阳转。伽利略提出了这个思想实验,部分原因是他相信哥白尼是对的,地球本身是在运动的,只是我们无法感知。
伽利略证明了视角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对世界的理解。他的思想实验具有普适性。想象一位科学家在船上做实验,你扪心自问,鱼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和科学家的体验又有何联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水里的一条鱼、船上的科学家,又或者是天空中的一只鸟,那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针对同一起抢劫案,不同目击者的描述竟会天差地别。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在打磨狭义相对论时使用了另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用公式E=mc 2 将质量和能量联系起来。这个公式表明,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根据这一理论,爱因斯坦指出光速在任何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中都保持不变,因此没有固定的参考系可用于衡量物理定律。这其实就是伽利略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在18世纪被束之高阁,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存在绝对的参考系。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复兴了伽利略的思想。
在《思考的框架》(第一册)中,我们专门用了一章来介绍思想实验,因为它是极具价值的思维模型,常被科学家用作研究工具。思想实验能让我们挑战不可能,评估行为的潜在后果,并重新审视历史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其本质是严格运用科学方法,通过想象进行推断。
爱因斯坦用来描述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说明了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对时间的感知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一个观察者眼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观察者看来可能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事实上,两人都没错。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实验。
想象你正目睹一列火车驶过,就在火车的中点经过你的时候,闪电击中了火车的两头。两道闪电离你的距离相等,所以你可以正确地推断出两道闪电是在同一时间击中火车的。
后来,你与乘坐这辆火车的朋友聊天,你说:“太神奇了,竟然有两道闪电同时击中了你坐的火车。”
“不可能吧,”她回应道,“明明是火车头先被闪电击中的。”
你不相信她的说法,毕竟你目睹了整个过程。但她所经历的情况如下:她当时正坐在火车中部,假如火车是静止的,那么她就会和你一样同时看见两道闪电,但由于火车在行进中,车尾闪电发出的光要经过更远的距离才能到达她的视线范围,她先看见了车头闪电发出的光。因此,她得出结论:两道闪电不是同时击中火车的,火车头先被闪电击中。
这就是对同一事件的两种解释。两者都没错,差异就源于视角的不同。
伽利略和爱因斯坦都生动地证明了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你能见他人所未见,但也意味着你不会自然而然地就通过别人的视角看问题。客观的现实是存在的,但是谁也不可能毫不费力就知晓全貌。我们做出的决策不够好,现在你还觉得意外吗?
你现在应该能明白,你看待问题的视角总是不完美的,不可能一次就看清一切,也不能完全相信别人也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你看到的虽然有用,但用处有限。你越不愿意接受和承认自身的局限性,你的视角用处就越小。要更好地理解现实,就需要考虑到参考系的局限性。必须认识到局限性在哪儿,在风险很高或者事关重大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来增加视角、改善认知。
视角决定体验。
现实中一定存在多重视角。对这一事实最基本的应用就是,我们两只眼睛看到的景象有所不同。大脑会调整每只眼睛的输入,让我们最终感知到单一的三维图像。两只眼睛整合后的景象要比每只单独看到的更加全面完整。由此可以引申出,整合多个视角会让我们看到的画面更清晰全面。在任何给定的时刻都只有一组信息进入视网膜,图像肯定无法反映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也会因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
认识到多重视角的存在对于理解世界和你在其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我们所见的极其有限。具体而言,相对性强调了视角的主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这些年来目击者的证词逐渐失去了可信度。
在审判中,为了理解目击者的视角,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首先是客观因素:目击者的视力如何?目击现场当时的光线如何?目击的时间是否充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心理因素需要考量:目击者当时心情如何?是否着急赶路?是否刚刚和配偶大吵一架?是否有动机采取某个特定的立场?是否持有某种偏见,比如认为某个种族犯罪率更高?是否愿意协助警察办案?以上所有因素都会影响目击者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目击者对同一情形的描述会截然不同,就像电影《罗生门》一样。
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精彩呈现了一起犯罪中几位目击者证词的差异。人们在森林中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一名武士,死于谋杀。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盗贼。在随后的审判中,盗贼、武士的亡魂(借通灵人之口讲述)、武士的妻子及目睹了谋杀全过程的樵夫分别提供了各自的证词。四人各执一词,一部分原因是每个人都想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部分原因是每个人都只能通过单一的视角,即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事件的发展。《罗生门》之所以特别生动有趣,就在于结尾并没有将“真相”呈现给观众,观众看到最后也不明白到底真相是什么,生活恰恰就是如此。留给人们的只有相互矛盾的证词,暗示着每份证词都已成为相应目击者眼中的真相。
在心理学中,观点采择指的是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整个童年时期培养而成的。我们习得的视角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物理视角,比如你邻居家窗外的景色与你家窗外的景色不尽相同;另一类是观念视角,比如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或信仰,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视角和观点。有些外在条件不利于培养这种充分理解不同视角的能力。尽管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普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往往疏于培养这种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的记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往往以为记忆就像录像带,能真实地还原每一个场景,但现实则要复杂得多。我们的记忆是高度主观且可塑的。我们经常弄错记忆的来源,比如目击者误以为他们在新闻中读到的关于案件的细节是他们亲眼所见的。我们也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比如当警察提出诱导性问题或使用煽动性语言时。
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也会被我们现在已知的信息扭曲,比如当目击者在案件中了解到一条新的信息,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案发当时就已经知道了。 [2] 如此种种的记忆扭曲增强了目击者报告的主观性。人们常会重塑自己的记忆,以贴合头脑中原有的信念。我们会坚持自己最初的认知,无意识地调整记忆来佐证我们自以为最初看到的内容。
当陪审团听取目击者的证词时,他们必须厘清目击者的视角所受的限制和影响,以及目击者自身利益和时间对其记忆的扭曲作用。这绝非易事。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00年7月4日上午,时年20岁的克里斯·金尼森在美国华盛顿州格雷斯港县洋滨市的一家便利店的停车场遇害。犯罪嫌疑人名叫洪明德,他和自己的孪生兄弟洪雄一起来这里看烟花秀。两人都是亚裔美国人,而金尼森是白人。在随后的审判中,十几名目击者提供了证词。正如戴维·内沃特在《独立日之死》一书中所述:“每一份证词似乎都存在与先前证人的描述相冲突的说法,结成了一张扑朔迷离的大网,充斥着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让人深思这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不同证人的证词。” [3] 许多目击者声称自己看见了某些事物,可一旦明确他们在暴力事件发生时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看见这些事物。还有些人明显受到他们与受害者的关系(受害者是本地人,而被告是外地人)的影响。种族偏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内沃特在书中证明了洪明德首先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而他之后的行为其实都是出于自卫。
据目击者称,金尼森向洪明德和他的朋友们一边挥舞着联邦战旗,一边骂着种族歧视的脏话,还做手势威胁洪明德,表示要伤害他。洪明德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就从便利店拿了一把刀。在金尼森殴打洪明德的兄弟时,洪明德用刀捅了他。金尼森在此前曾被指控种族主义暴力威胁。 [4]
不少目击者都喝了酒,许多人承认自己当时受到惊吓。由此产生的记忆扭曲意味着陪审团无法从每个证人那里得到可靠、一致的描述,只能尽可能通过细节拼凑还原出当时现场的情况。接着,陪审团要评估每个证人说法的可信度,及其是否符合相应物理视角所受制的物理定律。一条生命已经终结,另一条生命的未来完全取决于陪审团如何突破自身视角的局限来厘清证词。
经过审议,由于陪审团无法做出裁决,法官宣布审判无效。 陪审团透露,他们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以11∶1的比例陷入僵局,多数人支持无罪释放。有趣的是,故事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告终。陪审员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洪明德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当地的治安官办公室认识到洪明德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他们成立了一个教育培训项目,以便将来更好地应对此类情况。但是,内沃特写道:“如果在洋滨市有任何挥之不去的情绪,那就是对洪明德审判结果无声的不满。尽管陪审团的结论与此不同,但许多本地人,尤其是那些认识金尼森的人,都认为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洪明德一案呈现出的相互矛盾的多重视角其实并不鲜见。我们应该都经历过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旁人截然不同的情况。你如果想对自己所处的形势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那么就要意识到并想办法弥合不同视角之间的差距。你看到的永远不是全部真相。
约翰,开始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
后来人们以为地球是球形的,他们又错了。
但如果你觉得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和认为地球是平的是同等的错误,那你比这两者加起来错得都离谱。 [5]
——艾萨克·阿西莫夫
视角的局限性影响了世界运转的机制。正如我们所见,了解真相的最佳做法就是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但我们毕竟不能穿越回过去,改变自己当时所处的位置和视角,那还能怎么做呢?这就是思想实验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回想一下伽利略描述的科学家在船上做实验的场景,虽然科学家不能悬浮在海里观察船只驶过,但可以想象出海中鱼儿眼中的景象。
思想实验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必局限于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学家在考虑鱼的视角时,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大胆想象船是玻璃做的,而水像空气一样透明。实验也不局限于鱼的视角,毕竟我们不仅能通过眼睛,也会通过我们的经历、偏见和欲望等来获得视角和观点。
你如果觉得有些人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那么不妨问问自己,在你看来,要让这些行为有意义,这个世界得是什么样子。虽然我们都对事物抱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消除误导判断的因素扩大视角范围,从而更准确地还原现实。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留意、观察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细节。
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大有裨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判本乡的风俗习惯,这样就不会像井底之蛙一样,觉得但凡与本乡风俗不同的事情都是荒谬至极、不合常理的。 [6]
——笛卡尔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主人公是1815年抵达伦敦的6名穆斯林学生,其中1人将他的观察和经历都记在了日记里。 [7]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为探索偏见的影响及如何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彼时,英国和伊朗在政治上结为盟友。伊朗王子派这些学生前往英国学习其国力强盛的成功经验。他们要学习技术、医学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伊朗超越邻国,尤其是俄国。
那名写日记的学生名叫米尔扎·萨利赫。在《陌生人的爱》一书中,奈尔·格林根据这本日记及这些学生写的信件,翻译并整理了他们在英国的所见所闻,生动体现了如何利用相对性来理解“视角”这一概念。
格林讲述了米尔扎·萨利赫参观大英博物馆的经历。在大量馆藏中,有一部分来自古伊朗遗址。这是萨利赫第一次以比较的方法解读伊朗历史,伊朗的艺术成就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并列展陈,帮助他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历史。萨利赫在日记中花大量笔墨总结世界历史,将比较法应用于研究法国、美国和印度的历史,通过联系和对比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进程,由此可见比较法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萨利赫所发现的,我们并非冷静、中立的观察者,个人情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而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通常会忘记这一点,我们习惯于坐在爱因斯坦的火车上,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可以让我们想起自己乘坐的火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它,更好地理解它的大小和形状,并提醒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坐在火车上。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充分说明融入别人的视角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自己的视角,那就是里法阿·拉费阿·塔赫塔维 的亲身经历。塔赫塔维是埃及人,在19世纪20年代末前往巴黎旅行,并在他撰写的《两个世界》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详细描绘了19世纪20年代末的巴黎社会,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法国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城市居民的特质,以及他们是如何化解科学发展与宗教情感之间的矛盾的。
这本书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塔赫塔维的内心感悟,从中得出一些结论。他的书更像是一份纪实报告,详细罗列了有关外国文化的细节。他是一个观察者,不仅要了解法国人,而且要了解他所看到的一切与法国文化和法国的世界影响力有何联系。他希望能借此获取新知,再带回埃及,促进国内发展。在法国度过的这段时光改变了他对本国文化的看法,回国后,他开展教学工作,传授自己在法国所学的知识。 [8] 丹尼尔·L.纽曼在为塔赫塔维的书所作的序中表示:“最终,塔赫塔维在巴黎待了5年,他在巴黎收获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对他祖国的文化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持久影响。”塔赫塔维丰富了自己的视角,以此推动埃及的重大变革。
他人对事物的表述表明了其立场,仅代表其个人的视角,而非对现实全面准确的描述。努力理解别人的视角可以帮助你理解他们的表述方式,以及影响他们对世界看法的信仰和偏见。
“相对视角”和“表述”这两个核心概念有着广泛的应用。每当别人给你一些内容,无论是一个观点、一份报告、一篇文章,抑或一个计划,不妨思考一下它是如何表述的。这些信息涉及谁,他们持有怎样的立场?了解影响一个人如何表述问题的因素能帮助你理解他们的视角,并借此丰富自己的视角。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萨利赫和塔赫塔维将其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他们的经历彰显了考虑他人视角并将其与自身视角相比较的价值,借此,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其中潜在的机会。这也是出版业严重依赖编辑、研究(论文)需要同行评审以证明其可信度的原因所在。内外观点相结合,能有更好的产出。
多重视角往往来自不同距离或时间。你如果想解决一个问题却毫无头绪,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站位。比如,离远一点儿考虑大局,靠近一点儿观察细节,或者设身处地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政府等)的视角。拉长时间线来看,许多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情况会发生何种变化?考虑不同的视角可以让你更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
物理世界中存在感知的主观性,部分原因是所有事物相对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如果回到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那就是相对每个观察者的位置,闪电和火车都在运动。我们的视角也具有类似的复杂性。
重要的是理解多重视角的复杂性和价值。没人拥有上帝的视角。多重视角的相互叠加有利于减少盲区,让我们对现实拥有更具质感、更真实的感知。此外,生活中难免遇到未知事物,必须借助自身的经验加以理解。
我们都会陷入困境,在知音难觅、不被理解时心灰意冷,在停滞不前、无法深入理解世界时气急败坏。这时候有必要牢记相对性,跳出自我,刷新自身的视角。
[1] Strogatz, Steven. The Calculus of Friendship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Schacter, Daniel L., and Scott D. Slotnick.“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Distortion.” Neuron 44,no. 1 (2004): 149-60.
[3] Neiwert, David A . Death on the Fourth of July: The Story of a Killing, a Trial, and Hate Crime 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4] Egan, T.“A Racist Attack, a Town Plagued.” New York Times , October 15, 2000.
[5] Asimov, Isaac.“The Relativity of Wrong.” The Skeptical Inquirer, 1989.
[6] Descartes, Rene. Discourse on Method. Fourth edition, translated by Donald A. Cress. Indianapolis: Hackett,1998.
[7] Green, Nile. The Love of Strangers: What Six Muslim Students Learned in Jane Austen ’ s London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8] Al-Tahtawi, Rifa’a Rafi’. An Imam in Paris .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Daniel L. Newman. London: Saqi Book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