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老百姓眼中的互联网

小时候,互联网像“乌龟”,你拨号很久,它慢得出奇;再后来,互联网像“蜘蛛”,缩减了时空的距离;长大了,互联网像“空气”,它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再往后,互联网可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永不分离。

上面是笔者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对互联网的概括,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从拨号龟速上网到无处不在,这个过程只用了22年,这属于互联网“联”的部分。老百姓说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包括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其中后三项都是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而高铁离开了由互联网支持的信息系统显然也是不可运行的,这些其实体现的都是互联网“互”的部分。

对于我国来说,1994年4月20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 随后,首个全国性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开始建设,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当然,已经适应碎片化信息的中国老百姓很少会关心离自己那么遥远的事情,在他们眼中,互联网本身已经非常具象了。

1.互联网是门户网站

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成立,它的广告语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可惜当时并没有太多人有能力或者有兴趣找到它,可能很多人只是在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会提到“瀛海威”这个名字。

互联网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是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的1997年,这一年被公认为中国互联网元年。中国早期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一年“呱呱落地”了,它们是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前“三巨头”,从此门户网站时代开启。

电子邮件是门户网站的标配,于是门户网站成了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注册了邮箱有了自己“@”标识的那一代中国人极有优越感,这也是中国人拥有虚拟身份和网络社交的开端。

2.互联网是应用工具

1997年前后,全世界都被互联网概念弄得神魂颠倒。当时,做一个门户网站或者更细分的网站,就可以融资圈钱了,但隐藏在经济危机背后的幽灵——泡沫也随之出现了。

前“三巨头”(网易、新浪、搜狐)成立公司的时候恰恰赶上了互联网经济的癫狂时刻,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站上了5132.52点的顶峰,比一年前翻了一番还多。网易、新浪、搜狐不失时机地于2000年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命运和它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几乎就在它们上市的同时,互联网泡沫破掉了。前“三巨头”从此衰落,与之相伴的是门户网站时代的凋零和落幕。垂直领域网站也曾经盛极一时,但也是昙花一现。之后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后“三巨头”崛起,这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工具时代”。

腾讯QQ是即时通信工具,百度是搜索工具,阿里巴巴是购物工具(电商平台),直到现在它们依然无可替代,当然诸如资讯、社交、音乐等各种平台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

3.互联网是手机上的应用

20年前,你登上长途火车、汽车的时候,人人都会拿着一份报纸或者杂志;现在你无论在哪里,满眼尽是“低头族”,聊微信,刷微博,玩游戏……

2010年前后,带有垄断性质的后“三巨头”开始焦虑起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已经饱和的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流量盘增速放缓,继而严重收缩,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

随着5G、宽带、WiFi等各种“联”的成本的降低,人们开始贪恋手机上的一个个应用程序,手机的体积巧妙地契合了碎片化的需求。腾讯研发的微信再次占领了即时通信的高地,使用人数甚至超过了10亿。百度、阿里巴巴也在移动互联网上积极布局。

与此同时,新的力量也不断涌现,例如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还有各种打车、旅行购票、开车导航等垂类应用。它们能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即“互”得益于“联”。 1VbF3L/ty2/iHhAnu5YSl7KS2Ud0sl57rZkcJBddehaHhnJo2z/958Y2ko5Qsl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