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态度决定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身经历过,答应了一次公众表达的邀请,但因为突发事情影响了准备,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台分享,没有给听众留下任何印象。大家有没有看过分享嘉宾在台上说“很抱歉,太匆忙了没准备充分,大家多体谅”之类的话?如果你是表达者,你希望听众怎么回应?如果你是听众,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你是不是想说:“你为什么答应了又不好好准备呢?你为什么没准备好还要来分享呢?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吗?”可想而知,这次分享的结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更不要说传播力了。

所以,公众表达中的态度包括了表达前的准备、表达中的呈现、表达后的总结。

表达前的准备包括:了解会议主题、会议对象,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目的、内容、结构、时长,以及进行练习等。向主办方了解会议主题和会议对象是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有针对性。然后确定自己的表达主题、目的、内容、结构、时长等,反复斟酌和打磨,一边练习讲一边增强记忆,在内心有了多次在表达场景中的模拟,慢慢从陌生到熟悉,从读稿到脱稿,从生硬到顺畅,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表达前的准备决定了表达中80%的呈现,为什么不是100%,因为现场还有可能会发生突发状况,这也会影响表达中的呈现。我们答应任何公众表达的邀请时,就要想好是否可以准备充分、准时分享,因为一旦发言,就要记住公众表达有效性的四个标准: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可传播,并以此去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达成双赢。

表达中的呈现除了状态的呈现还有内容和技巧的呈现。表达中的状态呈现是对我们准备工作的现场检验——我们能否按照之前准备的目的、内容、形式正常推进,能否顺畅地、甚至超常发挥地去完成,能否正确有效地化解突发的状况。在现场表达中,我们会坚定自信地走到分享台合适位置,用合适的语速、放松的表情、谦卑的态度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开始今天的表达。我们会放下忐忑、焦虑和恐惧,会放下过往太多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不再要求自己迎合并满足每一位听众的要求,在脑海里呈现的再也不是表达不足后大家对我们的打压和冷眼,而是一次次出现听众给予的认同和回应。我们会专注于当下能给听众们带来怎样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让听众们因为今天的分享而带来内心的唤醒、价值的认同和行动的开启。我们需要保持正面、积极和沉稳的状态,保证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精准表达,让现场的听众能把我们分享的内容牢记于心,除了让自己开始有所行动,还能去给需要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因为口碑相传而受益。

表达后的总结是把表达中的表现进行复盘,包括状态、内容、应变、听众的现场表现、主办方的反馈等,我会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我哪几点是做得最好的?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总结是对自我的一种反思,听众看不到,但自己能感知到,这也是一种态度的表现。每一次公众表达都值得我们去复盘,保留优质的部分,改进不足的部分。我的建议是,写表达书面总结,可参考以下表格制作(见表2-1)。

表2-1 公众表达复盘改进表 DwtMspyKzv6ucjy6x3XBQDMLXVteIV0pCbeU2DQFfj+wko/w4p2KgxP4IHJn25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