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向你冲过来了!
咣!咣!咣!
你脚下的土地正在震颤。
咣!咣!咣!
野兽在空中直起它强有力的躯干,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叫。它有你的三倍那么高,浑身长满杂乱的棕毛,腿有树干那么粗,嘴里伸出两根巨大的獠牙。
它很生气,并且,正向你跑来!
咣!咣!咣!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但是,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信游戏的所有错误规则之鼻祖: 我需要自信才能做重要的事 。这个规则看起来是符合“常识”的,因为,在已经拥有自信的感觉以后,再采取行动去做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会容易得多。但是,坚信这一点意味着你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和能量去控制自己的感觉。你可能要很努力地尝试消除恐惧、焦虑和不安的感觉,并代之以镇静、确定和沉着。实际上,很多流行的自助书籍都宣称可以教会你如何做到这一点,例如通过积极地肯定、挑战负面思维、自我催眠等。但不幸的是,控制情绪并没有那么容易,你越是那样做,就越容易感到失望、挫败和绝望。
但是,也请不要直接相信我的话,而是回顾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你是否曾经找到过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强效药物除外),即使在面临真正的挑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直面自己的恐惧时也仍然有效?你是否找到过在那种情况下也可以让自己完全镇定和放心的方法?这个问题其实是我挖的一个坑。我知道你没有找到过,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改写数亿年的进化刻在我们身体里的面对危险的本能反应:战逃反应。
为了解释什么是战逃反应,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野兽的故事里。当一个狂野的怪兽向你跑来时,你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选择一:逃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快速地逃跑!)。选择二:坚守阵地、战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拼命地战斗!)。真的,选择差不多就只有这么多:或战或逃。注意,这两种反应都需要大量能量。为了战斗或逃跑,你需要力量、气力和毅力。(不然,你就会被野兽撕碎。)
幸运的是,多亏了千百万年的进化,你的身体会准确供给你所需要的一切。当你面对威胁时,身体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反应加速、肌肉收缩准备随时行动、注意力变得敏锐、心脏将更多血液输送到最急需的地方——主要是四肢的大肌肉。我们管这个神奇的反应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严格来讲是“战斗-逃跑-冻结”反应,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会僵硬冻结而非战斗或逃跑,但是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在这里将继续使用“战逃反应”这一说法。)
所有动物都有战逃反应,包括鱼、爬行动物和鸟类在内。战逃反应是自动而快速的。它对生存极为重要,在动物感知到威胁的那一刻就会立即启动。它使我们可以迅速做出最有可能保住性命的选择,或者反抗,或者逃离。假设我们的远古祖先此刻面对着那个浑身长毛的野兽,但是 没有 战逃反应。假设他们就站在那儿,观望、等待,并惊叹于巨兽的美丽和强壮。那么,他们很快就会被踩扁了!
现在,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群穴居祖先中的一员,你们一起快乐地住在一个史前山谷中。假设那个山谷中的生活非常美好。你知道哪里有食物,哪里有水,你认识邻居们,也知道危险的动物在哪里并可以很好地避开它们。但是,你也完全明白,自己不可能一直待在快乐的小山谷里,因为你需要不时地出去寻找食物。每当食物供给减少的时候,你就要和邻居们一起出发上山,看能否捉到一只长毛野兽当晚餐。
但是,这可不是一个小任务。你们在冒很大的危险。离开熟悉的领地越远,就越危险。毕竟,外边有长着利齿和利爪的大型动物。它们非常乐意抓一只弱小无毛的猿类当午餐!所以你需要时刻警惕:注意看有没有长着锐利长牙的老虎、饥饿的穴熊和竞争对手。
即使有极轻微的威胁降临的迹象——灌木丛的突然震动、空气中的奇怪味道、地平线上的奇怪影子,你的战逃反应就会启动。你心跳加快,血液中充满肾上腺素,肌肉紧张。这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你就准备好可以战斗或逃跑了。如果结果只是虚惊一场,那也没问题,过一会儿,威胁消失以后,战逃反应就会停止。你的肾上腺素水平会降低,心跳速度也会减慢,然后你就会感到放松。
与远古时代相比,如今的情形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当然,生活变得容易了一些,被大型动物吃掉、踩踏或用长角刺伤的危险大大降低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冒险。作为人类,如果我们想成长或发展,仍需踏出旧有的熟悉领地,到未知的地方去冒险。我们会不止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地这样做。每一次离开熟悉的领地,即我们熟知的“舒适区”,战逃反应就会被激发。
这是很自然的。每次离开舒适区去面对挑战,都是一次重大冒险。毕竟,没人能保证事情会按照你的愿望发展,但是让人不快的事实是,不好的事情是会发生的。没人可以保证它不发生。你可能会失败、受伤、搞砸、出丑,也可能会被拒绝,会失去所有钱财,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最终什么也得不到。离开舒适区的步子跨得越大,面对的挑战就越大,对结果的不确定感也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关掉”战逃反应,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给自己强行灌输全然确信或安心的感觉(除了使用有危险副作用的药物以外)。
当然了,在日常对话中,我们通常不会涉及战逃反应。你可能从没听人这么说:“下周,我要在两百人面前演讲,现在正在经历战逃反应。”你更有可能听到人们提到害怕或紧张的情绪。
恐惧有许多不同的叫法。这几个是比较常用的:“缺乏自信”“焦虑”“自我怀疑”“不安全感”“神经紧张”“胆怯”“压力山大”。我曾经给不少CEO、士兵、警察、律师和外科医生做过咨询,他们最初都拒绝承认自己有“恐惧”或“焦虑”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有这些情绪标志着失败或软弱。他们 可以 承认自己“压力大”“紧张”“极度紧张”或经历“自信危机”,但不能接受“焦虑”和“害怕”。
这一点也不奇怪。几乎在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恐惧都被妖魔化成了个人弱点,尤其是对男人来说。在我们的社会中,洗脑从很小就开始了。仔细回想一下。小的时候,当你感到害怕的时候,大人跟你说了哪些毫无裨益的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向你传递了关于恐惧的什么信息?
比如,你是否听到过“别傻了,没什么好怕的”,或者“别犯蠢,世界上没有幽灵(怪兽、吸血鬼)”?这里面的意思是:害怕意味着傻或蠢。你也许还听到过“别像个小孩子似的”“成熟点”或“别那么幼稚”。假设你害怕到哭泣,那你也许听过“别像个娃娃一样爱哭”“别像个小姑娘似的”“男子汉不哭。”这里面传递的信息是恐惧等同于不成熟或软弱。
这些信息又被流行文化强化了。几乎在每本书、每部漫画、每部电影或电视剧中,男女英雄都是……无所畏惧的。印第安纳·琼斯、霹雳娇娃、詹姆斯·邦德、神奇女侠、超人、蝙蝠侠,他们都无所畏惧。好吧,偶尔,仅仅是偶尔,他们会流露出那么一点点恐惧。比如,我记得,在某一部詹姆斯·邦德电影中,看到过他的额头上冒了几滴汗。电影的名字叫《007之诺博士》( Dr. No ),我想到的那幕是: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被绑在桌子上,身处险境。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被允许在额头上流了几滴汗。但是,当整个世界将要被炸毁的时候,他仅仅是微笑,还讲了一个笑话。
随着这样不断地心理反射强化,长大后的我们对恐惧抱着否定的态度,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是,这是一件巨大的憾事,因为稍后在本书中你将会看到,恐惧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旦我们知道如何使用它,就可以让它为我所用,并利用它的力量来达成既定目标。但是,当我们认为恐惧是个“坏东西”的时候,就会浪费很多宝贵的精力来回避、摆脱它。
现在,再来一次,暂停一会儿,用10秒钟的时间听听你脑海中的声音正在说什么。
现在,你的大脑是否已经同意踏上这次旅程,并期望了解更多?或者,它是否在说,“这个家伙简直是在瞎扯。我显然买错了书。这不是我想听的东西”?
无论你的大脑在说什么,我都没有问题。我相信,当你继续阅读下去的时候,有时你会觉得很兴奋,有时会觉得很怀疑、批判。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的。所以,试试看,你是否可以让你的大脑就那样念叨下去,仿佛是背景中的广播一样。与此同时,仍然继续研读这本书。并且,试试看,你是否可以对下列事实持开放态度:我们无法通过消除恐惧、紧张、焦虑来获得真正的自信,无论是自信的感觉,还是自信行为,都不能。但是,一旦你学会如何处理与恐惧的关系,并能将它为己所用,你就会得到真正的自信,包括自信的感觉和行为。在那之前,我们还需要再做一点破除谬论的工作。没有比用接下来这样的游戏开局更好的了。
准备好做个小测验了吗?请判断以下说法的真伪: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学校里的成绩中等偏下。
(2)你只使用了你大脑的10%。
(3)类似于“我会成功”或“我值得被爱”这样的积极自我陈述是提高自尊感的好方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以上说法多数或全部是“正确”。这是意料之中的。毕竟,无数改善自我修养的书籍、电视节目和文章都将这些作为事实陈述。他们告诉你说,爱因斯坦在学校的表现很差。(这里要传递的信息是:如果爱因斯坦即使在早年如此失败之后也可以获得如此成就,那你也可以。)他们告诉你说,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里要传递的信息是:想象一下,如果可以使用大脑的100%,你将会有多大的成就。)他们告诉你,积极的自我陈述能够提高自尊感。(这里要传递的信息是:抹去消极的自我陈述很容易。)
你可能从我的语气中已经猜出来了,所有这些被我们熟知的、经常被作为“事实”引用的说法都是错的。是的,爱因斯坦在10岁出头的时候法语学得是很差,但是,总体来讲,他是个好学生,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非常好,他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所有科目的平均分排名前20%。关于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的说法——呵呵。这个说法源于20世纪初,但是在过去的50年中广为流传。尽管成百上千的自我提升项目都将此作为“事实”来引用,但是,却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说法。那是因为这是完全地、彻底地胡说八道。科学家已经用无数的方法大量研究了大脑——从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到显微镜检验。猜猜怎么着?他们从未发现大脑中有任何一个部分是没有被用到的。大脑的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你每天都要百分之百地使用到它。如果大脑因为中风、肿瘤、疾病或外伤而受到哪怕一点点损伤,通常都会导致明显的残障。
那积极的自我肯定呢?很有可能你已经读到过或听说过:如果你正在经历着自我怀疑、低自尊或自信缺失,那么解决办法就是反复地去想自己积极正面的地方,直到你真心相信它为止。你试过这样做吗?如果试过,对你有效吗?还是你发现这只会让你的大脑开始自我辩论?
虽然励志演说家和自助大师都信奉积极的自我肯定——当然这个概念看起来也很像“常识”,但是,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证明它有效。事实上,科学证明正好相反!
2009年,一个加拿大心理学家团队——滑铁卢大学的乔安尼·伍德(Joanne V. Wood)和约翰·李(John W. Lee),还有新不伦瑞克大学的伊莱娜·贝鲁诺维克(Elaine Perunovic)——在《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世界排名前10的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们研究的题目是《积极自我陈述:一些人的力量,另一些人的危机》(Positive Self-Statements: Power for some,peril for others)。这项研究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为什么呢?因为它证明了低自尊的人在重复“我值得被爱”或“我会成功”这类积极自我陈述后会感觉 更糟 。
这些积极的想法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通常会引发极强的负面反应并导致情绪低落。例如,一个低自尊的被试者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时,他的大脑会回复说“不,你不是!”并且同时列举出各种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原因。这显然会让他感觉比之前更糟。然而,当这些被试者被告知即使有负面想法也没关系时,他们的情绪反而变好了!
那么,这与自信有什么关系呢?关系有点间接,但是它说明了这个事实……
希望你已经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充满了不准确的和误导性的信息。(坦白说,我也曾相信过上面提到过的所有的谬论。)我们很容易相信各种看起来符合“常识”的观点,而不会停下来去探究它们的来源和正确性。在流行心理学领域尤其如此。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对这些观点坚信不疑,就会造成各种问题。就像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说的那样:“你的麻烦并非来源于未知,而是源于你确信的那些谬论。”在这个前提下,让我们来迅速审视一下四个常见谬论:恐惧是软弱的表现;恐惧会损害个人表现;恐惧会拖后腿;自信意味着毫无恐惧。
你相信这个观点吗?那就让我来引用一位很难被认为“软弱”的人的话吧:超级电影巨星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他拥有令男人和女人都着迷的肌肉。
我总是感觉如果在恐惧面前退却,那恐惧就会像幽灵一样永不离去。它会削弱我们的力量。所以,我总是选择面对那些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休·杰克曼
现在,请停止阅读,用几秒钟时间听听你脑海中的声音。
你的大脑思维正在说这样的话来抗议吗:“说的是没错,但是我和他不一样。我又不是好莱坞电影明星,所以我不 应该 去害怕。”
如果你的大脑是这样想的,那也一点都不意外。完全理解我们上一章讲的战逃反应需要时间。事实上,每个正常人在离开舒适区、踏入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时都会经历战逃反应。这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正常的表现。假设你在冒险、面对挑战或离开舒适区时,没有产生战逃反应,那么有两种可能性:①你的大脑有严重问题;②像詹姆斯·邦德一样,你是个虚构出来的人。
你舒适区的大小和形状必然与杰克曼不同,也必然与你的父母、孩子、邻居家的婆婆/丈母娘的不同。那是必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论你的舒适区是大是小,事实上,只要你脱离它就会产生战逃反应。你离开的步伐越大,反应就会越强烈,恐惧感就会越强。再重复一遍:
当你离开舒适区、去冒险、去面对挑战时,你会感到惧怕。那并非软弱,而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反应。
随着你继续阅读本书,我预期你的舒适区将会扩大。到那时,你可能会以一种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曾让你恐惧、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境,并且能更专注地从事所做之事,而非总是和自己的思维、情绪纠缠战斗。然而,只有踏出舒适区,才能扩大它,而一旦踏出,恐惧就会随之产生。
如果你去和几个顶尖运动员、电影明星、演说家、音乐家或其他舞台表演者聊聊,就会很快发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表演者将自己置于公共视线之内,这毋庸置疑是一场冒险。无论他们多么有才华、多么受粉丝爱戴,或者过去有多么成功,都有可能会在这一次把事情搞砸。事实上,他们正面临一次真正的挑战,对他们的技巧和能力的考验。当一个人在冒险并面临真正的挑战时,会经历什么呢?对了:战逃反应。
但是,顶尖的演员很少将此反应称作“恐惧”“焦虑”或“神经紧张”。他们更倾向于称其为激动、跃跃欲试、兴奋或肾上腺素飙升。当使用这些词,而非“恐惧”或“焦虑”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个非常重要的真相:
恐惧并非敌人。它是一种可以被驾驭并为己所用的强大能量。
多数顶尖演员天生就知道这点,他们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贯注到表演之中,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们的表演质量会提高。这可能听起来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在本书稍后的内容中,你也会学到如何这样做。
这其实是上面两个谬论的变体。它的意思是恐惧能够以某种方式妨碍你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拖你后腿的并不是恐惧,而是你对待恐惧的态度。越是相信恐惧是“坏的”,在它消失之前不能做想做的事,就越会被困住。事实上,这种认为恐惧是件坏事情的态度不仅会困住我们,还会增强恐惧感:它会导致对恐惧的恐惧、对焦虑的焦虑、对紧张的紧张。(事实上,这种态度对从惊恐障碍到社交恐惧症等所有常见焦虑障碍都有重要影响。)
我之前提到过顶尖的演员会接纳自己的恐惧并将其贯注于表演之中。但是,偶尔也会有些演员相信恐惧是“坏的”,在他们采纳这一态度的那一刻,就会“怯场”。突然,恐惧就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障碍、一个要与其斗争的东西。一般来讲,越是挣扎,情况就越糟。简单的事实就是:
并非恐惧拖人后腿,而是面对恐惧的态度使人陷入困境。
有些演员与恐惧纠结得太厉害了,以至于开始吸毒或取消演出,或者既吸毒又取消演出,并希望能让恐惧消失,但这是无效的。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说:“你会在每次直面恐惧的经历中获得力量、勇气和自信。真正的危险在于拒绝面对恐惧、害怕直面恐惧。”
传说中,自信的人不会焦虑、不会害怕,但其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下第一、第二个谬论。真实情况是,在面临挑战性的情境时,即使是地球上最自信的人也会经历恐惧。但是,当你知道如何有效处理它时,它就不会破坏你的自信。这告诉我们自信游戏的第二条规则。
规则二:真正的自信并非毫无恐惧,而是转变与恐惧的关系。
从下一部分开始,我们将开始努力学习更实质性的内容:学习并练习一些技巧,帮助你改变与恐惧的关系并建立真正自信。但是,在结束第一部分之前,以下是本章的要点回顾。
要点
当你离开舒适区、去冒险、去面对挑战,你会感到惧怕。那并非软弱,而是正常人的自然反应。
恐惧并非敌人。它是一种可以被驾驭并为己所用的强大能量。
并不是恐惧在拖你后腿,而是面对恐惧的态度使人们陷入困境。
真正的自信并非毫无恐惧,而是转变与恐惧的关系。
所以,你是否准备好了从根本上转变你和恐惧的关系,不再将它作为敌人,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强大能量的源泉呢?若是如此,第一步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双刃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