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注册临床心理学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我职业生涯中使用得最多的两种循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以下简称为CBT)对于当代心理学意义重大,它的广泛应用帮助临床心理学在现代西方医疗体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CBT的逻辑清晰明了,有大量的临床实证研究支持其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且它与过去的一些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具有疗程短、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很好地符合了现代医疗对临床效果和效力的追求。在澳大利亚,医生通常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就会接触到CBT,医生在给心理学家转诊的时候,有时也会指明要求必须使用CBT。
本书所代表的接纳承诺疗法(以下简称为ACT)属于“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是临床心理治疗中的一颗新星。ACT在研发之初曾受到佛教的启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佛学的心理学应用。ACT严格遵循现代心理学的循证思维,强调实证有效性和科学性。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再加上它深入浅出、善用故事和比喻的特点,ACT在心理行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ACT这个名词对于你可能会有些陌生,但你也许听说过正念(mindfulness)这个概念。ACT正是基于正念和接纳的一种心理疗法。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正念正在变得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除心理学之外,企业培训、体育竞技、教育学等领域也开始提倡正念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活在当下”对心理健康和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尽管正念的理念和ACT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但是ACT的推广并非没有障碍。举个例子,ACT的核心观念之一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并且有意识地在心里创造出容纳这些情绪和想法的空间。ACT认为,试图消除与控制自己内心中消极、负面的情绪和痛苦,注定是徒劳无用的,反而会让人生偏离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满足的方向。让人觉得费解、违背直觉的是,ACT作为一种心理疗法,不以消除人们的负面情绪为目的,也不以实现人们通常定义的“积极生活”为目的,甚至不以减轻心理疾病的症状、减少心理痛苦为终极目标;相反,ACT认为积极的生活状态只是在全然地接纳现实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向坚定行动之后,非常可能产生的“副产品”。这个逻辑比较绕人,远不如CBT那么简洁易懂。有些来访者可能在彻底理解它之前就会放弃治疗,一些医生也没有细究的耐心。
其实ACT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疗法,更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理念。它不局限于对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症状管理,而是引导我们放弃与生活中那些不可改变的现实的纠缠,转而把注意力投注到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生活上。
2009年我在澳大利亚一家老牌心理诊所工作时,从一位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身上感受到了ACT所特有的价值。来访者是一位20多岁的白人男性,他是已经“出柜”的同性恋,性格外向,肢体语言稍有些夸张,和他中学戏剧课实习老师的职业选择十分相配。尽管年纪不大,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抑郁症发作了。首次发作是在他临近高中毕业时,当时这家诊所的一名心理学家用CBT成功地解决了他的抑郁问题。一年多以后,他因为抑郁症复发再次回到诊所,在数次的CBT干预后成功康复。之后,每隔1~2年的时间他就会经历一次抑郁症复发,虽然每次都恢复了,但这仍然让他十分苦恼。
在接收这位来访者之后,我把防止抑郁症复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目标。研究显示,ACT在降低抑郁症复发上有额外的功效。于是,我放弃了来访者已经比较熟悉的CBT而改用ACT。CBT的核心是用对自己有帮助的、有益处的想法来替代导致心理问题的无益想法,从而减少症状表现、提升功能水平(functioning levels)。然而有益的想法不一定真的能够取代无益的想法,而且这位来访者有太多的无益想法。与抑郁的争斗成了他生活的主题,即使是在有益的想法占据上风、心情愉悦的时候,他也会担心抑郁悄悄地来袭。
在过去的生活中,来访者一直是以“消除抑郁”“彻底康复”为目标的。他认为是抑郁阻碍了他的幸福,让他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是抑郁经常让他起不了床,是抑郁让他无力去学习、深造,是抑郁让他……。他相信,如果不能“根除”抑郁,他就永远不会好起来。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使用ACT的技术帮助这位来访者摆脱了对抑郁的过分关注和对“彻底康复”的执着,他开始把注意力投注在生活本身上,从专注的生活中获得充实和满足。ACT让他认识到,一场以消除负面情绪、彻底摆脱痛苦为目标的心理战役注定会失败。因为灿烂的阳光不论多么美妙,总有消失的一天;狂风暴雨再可怕,也不会是永恒的。低落、抑郁、焦虑可以被积极的心态取代,积极的心态也总有被痛苦淹没的时刻。阴晴圆缺本就是大自然的循环。
ACT的生活理念旨在帮助我们放弃无谓的逃避,探索自己的心之所向。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愿意前行在一条真正能让我感到充实、满足的道路上,哪怕这意味着背负起人类生而有之的心灵包袱?抑或,我愿意放弃人生的追求和梦想,只为回避这沉重的心灵包袱,哪怕这意味着人生滞留在原地、止步不前?
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条道路,也可以在任何时间点选择从一条路转向另一条路。但是无论如何,不要妄想人生可以没有任何痛苦,而且没有任何心灵鸡汤、大师、科学家能帮你做到这些。你也许可以回避眼下的困难,但不得不重新背负在原地打转的痛苦。
我的这位来访者非常喜爱舞台剧,全身心地饰演角色让他觉得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幸福感。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拷问,让他确定登台表演能带给他充实感和满足感,让他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然而,尽管他是一名中学戏剧课的实习老师,却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别才艺,幼年时的艺术学习通常以中途退出而结束。现在和一群艺术功底深厚的人同台排练舞台剧,让他压力很大。难受、自卑之余,他责怪自己懒惰、懈怠、毫无才华可言,如果当初好好学习声乐和舞蹈,今天也许就不会落入这么一个难堪的境地。剧组成员都很友善,照顾他的进度,给他分配难度最低的演出内容,但是他毕竟是这个团队中的短板、拖后腿般的存在。大量的消极想法充斥着他的头脑,比如“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行”“太难了”“还是算了吧”“没有我他们会更好”。这些想法看上去强大而真实,时常在他的头脑中张牙舞爪。他开始拖延练习,排练迟到,甚至想要放弃这次机会,彻底退出。
学习ACT带给他一个不受这些想法影响的新思路。ACT指出,人脑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想法制造机”,总是轰隆隆地运作着,它制造出的想法中有80%都是消极的。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消极想法大举入侵,积极的念头困守围城,而你的头脑就是两军对垒的阵地,一片断壁残垣。你试图让积极想法战胜消极想法,却发现即使消极想法败亡一时,也总会卷土重来。事实上,消极想法和积极想法谁也消灭不掉谁,这是一场注定无解、谁也赢不了的战役。
更为重要的是,想法只不过是想法,你才是生活的掌舵者。人脑中时时刻刻都有诸多想法。如果你选择不去倾听它、不去关注它、任由它在思绪中自由来去,它将沦为背景噪声,喧嚣但是无力。
消极的想法和痛苦的感受在人生的长河中不死不灭,不要浪费时间去消除它,要敞开心胸接纳它、容纳它,让它自行其是。把你“思维的聚光灯”打在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想法上,并以坚定的行动去实践它。你会发现,全心的接纳将是改变和成长的开始。
我的来访者头脑中同时也存在着积极的声音,比如“接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指点,课后多用功练习,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每个人都有做菜鸟的时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努力提升自己就好”。思考之后,他决定把注意力的聚光灯投放在“课后多用功练习,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这条对他最有价值的想法上。当那些无益的想法浮现出来时,接纳它们,包容它们,不与它们争辩,让它们在背景中自由来去,但是在行动上坚定地落实自己选定的方向。这位来访者学会了 与自己的消极想法和负面情绪共存,让自己站在其一臂之外,冷静地决定是否要听信每一个浮现在自己脑海里的念头。
他曾经问过我,如果这些消极想法都是真的怎么办,如果我确实不行、确实什么都做不好,那么及早放弃才是正道,忽略这样的想法会不会是一种错误?我回答说,一个想法如果对你有强大的影响力,自然就不太可能是毫无道理的疯言疯语。我们不需要太过纠结于哪个想法是对的,哪个想法是错的,对与错本来就是相对的。 你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在众多想法中,哪一个想法最有助于你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向、向自己的生活目标靠近。
本书正是从建立自信的角度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接纳自己,并且详细讲述了自我接纳和坚定行动所需的心理技巧。这本书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自我催眠、正面肯定、挑战负面想法、放松技巧、心理意象法等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策略并不能让你拥有真正的、长久的自信。这不是因为你的想法还不够积极,放松技巧掌握得还不到位,或者还没学会催眠和意象法,而是因为这些方法都建立在错误的前提基础上——提高了信心才能提高表现。事实上, 并不是先获得自信的心理感受,然后才能拥有自信的表现,相反,“自信的行为要先于自信的感觉”。 换句话说,只有你先迈出脚步,做出自信的事情,然后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更加残酷的现实是, 自信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挑战自我的长期过程。 即使是最为自信的顶级主持人,仍然会有怯场、不自信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种神奇的方法可以让你轻松获得自信,并且从此再也不用担心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和你说,那他一定是一个不知所谓的骗子。恐惧、自我怀疑是人性正常且必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毫无畏惧之心、对自己的一切自信无疑,那么失败、令人厌恶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必然结果。
本书讲述了如何接纳自己的恐惧感,如何在心灵中制造空间包容不自信的想法,如何用正念的方法让自己活在当下,不受消极情绪和无益想法的影响,高效率地做事情。它鼓励我们探索并不遗余力地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获取自信的关键就在于,在此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所做之事,不执着于结果,而对过程充满热情。
最后,说一说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2015年我结束了在澳大利亚公立医院的工作,关闭了自己的私人心理诊所,转而在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工作之余,我结识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她当时正在寻找一些优质的国外心理学自助书籍,想要介绍给中国读者。在澳大利亚十几年的心理学学习和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优质的心理学资料,于是把自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或者时常会推荐给来访者在家阅读以辅助心理治疗的书籍整理成了一个清单发给了她。其中就包含了路斯·哈里斯博士的两本大作《自信的陷阱》( The Confidence Gap )和《幸福的陷阱》( The Happiness Trap )。
我之所以会推荐这两本书,是因为对ACT的热爱,以及对哈里斯博士文笔的信心。同为澳大利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我和哈里斯博士有过数面之缘。我觉得哈里斯博士作为一名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最突出的才华却体现在他讲故事的能力上。哪怕是比较复杂的理论,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也会变得浅显而有趣,尤其是加上他的利物浦口音后。当然,他的这份才华也没有被心理学所掩盖,他也曾写过剧本和小说。
翻译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论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他轻松且略带诙谐的文字让人会心一笑。更重要的是,当我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时,这本书激励我回归了自己的价值观,即使过程艰难曲折也总能缓步到达。没有人能时刻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我不能,哈里斯博士也不能。
请记住,自信不是一个最终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坚守自我价值的过程。 希望你像我一样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大的收获!
王怡蕊
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2019年3月
于上海陆家嘴
要么大胆尝试,要么一无所获
如果你更自信,人生会有何不同?
你的人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自信”“害怕失败”“表现焦虑”和“自我怀疑”而失去很多。停下来想一想:你因此而放弃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又因此而失去了什么样的机会?
多年来,我帮助过数千人,他们都因为缺乏自信而搁置了自己的希望、梦想和抱负。可悲的是,自信的缺失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肯定不是因为他们愚笨、懒惰、思想消极、童年困苦或者大脑化学物质失衡。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自信游戏的规则。
是的,自信是一个游戏——一个富有技巧性的心理游戏。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社会却教给了我们一套错误的游戏规则。为了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减轻自我怀疑、提高自信,这些年来,你也许已经读过许多文章、买过许多自助书籍、看过许多电视节目或者听取过许多朋友、家人和专家的建议。我猜有些建议的效果相当不错,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但是,我也敢打赌,这些建议最终并没有真正解决你的问题。所以,你是否愿意打开自己的思路,尝试一些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建议?你是否愿意试着用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来玩这个自信的游戏?
我不会滔滔不绝地重复那些你已经听过100万遍的老生常谈,比如心理意象化(visualization)、自我催眠、正面肯定、挑战负面想法、放松技巧、提升自尊、“假装到你真能做到为止”(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等策略。我也不会否认现实,然后跟你说其实你只要相信上天并向它祈求,就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当然,如果那样写的话,我的书就能卖得更好了,因为还有什么能比不劳而获的承诺更好卖的呢!)
相反,我会告诉你,你尝试的那些策略之所以毫无建树,并不是你个人的过错。到目前为止,你可能仍然认为,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做得不对”,是因为你的想法还不够积极,还没能有效地挑战负面想法,或者没有充分练习好放松、自我催眠和心理意象化的技巧。但是,你很快会意识到,这些流行的技巧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减轻恐惧、焦虑和自我怀疑,但是却极少能带来长期的、真正的自信。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技巧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游戏规则之上的。如果要赢得这场自信的游戏,就必须了解游戏规则。
现在,请花一点时间,暂停阅读,注意一下你此刻的想法。在本书中,我会多次邀请你这样做,目的是提高你对自身思维的觉知,注意到你的思维正在做出的反应,正在向你传递的信息。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觉知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技能。你练习得越多,就会越了解你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这个技巧在以后会很有用。所以,请用几秒钟的时间,把书本放下,仅仅去关注你此刻的思维。
你是否注意到了类似这样的想法:“怎么会这样呢?我错在哪里呢?为什么我学到的是‘错误的规则’”?事实上,如果你是在现代社会长大的,那么从没学过这些错误规则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接触它们了。通过广为流传的谬论、好莱坞电影、铜版纸杂志、流行心理学家、自助专家、心理催眠师、励志演说家和我们经常收到的来自亲朋好友及专家的“常识性建议”,这些错误规则深深扎根并且广泛传播。
对错误规则的坚守导致许多人牢牢地陷入了“自信的陷阱”。他们一直在努力地克服恐惧和提高自信,但是采用的却是只有短期效果的工具和方法,这导致他们不得不一直为“更自信”而奋斗不止。
那么,这些“错误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赢得自信游戏的“正确规则”又是什么呢?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地找到答案。我不想在第1章还没开篇的时候就呈上答案,而想请你将本书视作一次探险、一次发现之旅。我想鼓励你去品味探索的过程,并享受每一次新的遇见。在这次旅途中,你将发现一个最大限度释放人类潜能的革命性方法:一个基于最新人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改变模式。你还将学到一种叫作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的思维方式。心理灵活性是一种让人可以有效应对恐惧、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强大心理状态。你也将学会如何建立发自内心的、持久的自信。此外,你还会学到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表现,从运动、工作、艺术到社交、育儿和性生活。
如果你此刻感到有所怀疑或无法相信,那么,我认为这很好,并且我希望你可以继续保持怀疑的态度。请不要轻易相信我说的话。毕竟,如果采信别人的说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那么你早就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与其直接相信我说的话,不如对照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判断可行性。
我是否能保证本书中所提供的方法一定奏效呢?呃……如果你遇到向你保证百分百成功的人,那么,请不要购买他推销的任何东西。这种保证必定是虚假的(或者说是自欺欺人的)。即使是最厉害的医生,也永远不能保证手术万无一失。他只能告诉你他对成功率的最佳估计,然后让你签一份知情同意书,说明你已经清楚了解各种虽然小但却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那么,如果使用本书中的方法,你成功的概率会有多大?非常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本书是构建在一个撼动了西方心理学基石、改变了人类行为的新模式之上。在体育和商务领域,这个模式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包括正念-接纳-承诺(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approach)、正念情商训练(mindfulness-bas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raining)和心理灵活性训练(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training)。它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接纳承诺训练(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raining),或者ACT(发音同英文单词act, 意为行动,并非逐个字母读出A-C-T)。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治疗抑郁症发展出了ACT。(在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ACT的名字是接纳承诺疗法)。不幸的是,那时ACT的概念过于革命性了,所以,直到25年后,心理学领域才开始接纳它。现在,随着可以证明它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多,ACT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并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中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领域。让ACT如此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它革新性地塑造了正念的概念。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种开放的、专注的、自我觉知的精神状态。当我们处在正念状态下,我们能够完全沉浸在当前的事务中,抛开无益的想法,不受情绪影响,高效率地做事情。正念在东方哲学中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直到最近,西方人才开始从瑜伽、冥想、太极、功夫和禅宗等一些古老的活动中了解正念。在ACT的帮助下,即使我们不懂这些古老的传统,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正念。
若想获得真正的自信,必须要掌握三个非常关键的正念技巧:解离(defusion)、扩展(expansion)和参与(engagement)。
解离
解离是指一种与自己的想法分离、让其可以自由来去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不会再陷入思维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也不会让这些想法控制我们的行为。解离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那些令人痛苦的、对自己无益的,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和信念。
扩展
扩展指的是一种以开放的态度为自己的情绪、五感和感情留有空间,并允许它们自由来去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控制或打败。扩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恐惧、愤怒和焦虑等难处理的情绪。
参与
参与的能力指的是能够“心理在线”(psychologically present),完全地生活在当下,充分觉察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对自己当下的体验持开放、好奇、积极参与的态度。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想从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那么,参与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ACT并不仅仅是教你正念技巧,还会帮你厘清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在内心最深处,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ACT还会教你如何运用价值观来激励、鼓舞并引导自己的行动。如果我们能够把正念、价值观和承诺行动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拥有了“心理灵活性”:在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开放的、专注的、自我觉知的态度,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
ACT模型的适用性特别强。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帮助千千万万药物成瘾、酗酒、抑郁、惊恐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年的挣扎之后,重塑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同样,ACT正在帮助职业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帮助商务人士提升业绩,帮助各类组织机构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也正在帮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警察、银行家、前台接待员、牙医等)减压、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本书将会告诉你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提升自信、追求梦想并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是,在此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讲我的故事。
自信这个话题与我息息相关,因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一直都没有自信!十几、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在社交场合会感到极度焦虑,因为我一直自我怀疑,害怕别人觉得我笨、无聊、不讨人喜欢。在远远没达到法定饮酒年龄之前,我就开始依赖酒精来麻醉自己,以应付各种社交场合。到了我在医学院就读的第一年的年末,我每天都会大量饮酒。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直到三年级的某一天,我酒精中毒了,被救护车拉到了医院。(我觉得异常尴尬难堪,但是,这远没有宿醉的感觉更让我难受。)
不自信也影响了我的感情生活。因为太害怕被拒绝,我只敢在喝醉的时候邀请女孩子约会。当然,她们也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会同意和我约会!当我有女朋友的时候,我一般会在相处两周后就主动提出分手,因为我觉得如果我迅速地结束关系,对方就不会有机会发现我是多么的不好。也就是说,我要抢在对方拒绝我之前先拒绝她。
在学习上,我也有类似的问题。我深信自己比医学院里的其他同学都笨。每当我开始准备读又厚又复杂的解剖、生理和生物化学教材的时候,自我怀疑就会浮出水面。所以我是怎么做的呢?我真的不喜欢焦虑的感觉和认为自己笨的想法,所以,为了回避这些情绪和想法,我逃避学习!结果呢?在医学院的头两年,我每门考试都不及格,最后全部要补考。(大量饮酒显然对此毫无裨益。)
没被医学院退学,我真的是很幸运。我那时创造了不及格的新纪录,但最后总是能用最少的努力通过所有的补考。不过最终,我还是接受了教训。在医学院的第四年,我开始努力学习。两年后,我成了一名医生。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但是,这有没有提高我的自信呢?
远远没有!
毕业以后,我的自我怀疑飞涨。在医院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我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我非常害怕做错决定、开错药或者下错诊断。我在紧张的时候,手会习惯性出汗。但是,那段时间,我的手不仅仅是出汗,简直是大汗淋漓。我习惯把汗水擦在白大褂的侧面,但经常是刚刚擦完,手就又变得又热又湿又黏了。当需要戴着橡胶手套做治疗的时候,手套里经常会充满汗水。这样不间断地出汗几周后,我生了皮炎,手指上长满了红色的水疱,不得不使用类固醇激素类药进行治疗。
所以,我知道缺乏自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因此放弃了很多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东西,错失了生活中的许多重要体验。我也曾经因为自我怀疑和害怕失败而停滞不前。但是,好消息是我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现在的我几乎不用喝酒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去社交。我可以自信地学习,甚至可以将学习到的内容写成书。我可以自信地工作,自信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演讲。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信不疑,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科学的论证,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亲眼所见它如何帮助了许多人,更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自己。
如果你愿意听取新的想法、学习新的技能,那么你成功获得真正的自信心的概率会大很多。但是,任何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都毫无意外地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付出很多努力。你不仅要花时间和精力读这本书,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新的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到你生活的相关方面。请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要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我们不会期望自己只通过读几本书就成为优秀的滑雪运动员、画家或舞蹈家。阅读书籍可以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滑雪运动员、画家或舞蹈家,还需要练习相应的技巧。想要获得真正的自信也是如此。本书会教你与自信相关的技巧,以及该如何应用这些技巧,但是,你需要自己努力练习才能获益。(如果你感觉有点犹豫或不想练习,如果你脑袋里有个声音说“我感觉自己没有这个动力、毅力或自制力”,那也不要着急,在本书中我们会讨论以上所有问题。)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热身”。在这个部分,我会挑战关于自信的常见谬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学到的规则都是错误的。在第二部分“双刃剑”中,你将学到如何有效处理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些消极想法(当然,不是通过与这些想法辩论,或用积极想法替代它们)。在第三部分“你的动力是什么”中,你会学到自我激励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在第四部分“驯服你的恐惧”中,你会一步一步地学到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关系。最后在第五部分“进行自信游戏”中,你会学到如何把上述新技巧有机结合并加以应用,最终获得真正的自信,并且在你选择的领域中持续获得最佳表现和成功。
你在学校里可能已经听过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故事了。生于1880年的海伦在19个月大的时候得了脑膜炎并因此失聪、失明。尽管有极大的困难,她还是学会了阅读和写字,并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和强有力的社会变革倡导者。很多书都引用过她的故事。她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可能就是:“生活要么是一场大胆的冒险,要么什么都不是。”
在你的生活里,你会如何选择呢?大胆尝试还是一无所获?如果你想大胆尝试,如果你想不断成长、探索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如果你现在已经准备好勇敢地朝着新的方向出发,对你即将碰到的东西充满好奇,且愿意承受离开自己舒适区带来的不适……那么,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