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莫里斯:
今天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分寒暑,无论昼夜,都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数字社交网络中潜水,教师和家长通常将此视为世界末日的标志。随着荧幕画面一起涌来的是僵化、孤僻和堕落。家长们忧心忡忡,最后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去读“一本好书”。但究竟什么是“好书”,他们也说不上来。反正一般来说,印刷装订成册的书籍比电子书籍名声更好。二十一世纪,谁躺在沙发上忘我地沉浸在阅读中,谁就是老师的宠儿、教育的楷模,哪怕读的不是歌德,而是《哈利·波特》或《冰与火之歌》。
但情况以前不是这样。十八世纪末,看小说就像我们今天玩游戏和点赞一样,被认为是危险的瘟疫:它蒙蔽人们的心灵,对年轻人进行性诱惑,把他们变成醉生梦死的幻想家。举个例子,书商约翰·乔治·海因茨曼(Johann Georg Heinzmann)在一七九五年一月一日出版的《论德国文学的瘟疫》(Über die Pest der deutschen Literatur)一书中,就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担忧。在书的序言中,他用古德语写道,自己再也无法坐视不管了,必须站出来敲响警钟。他认为,读小说会“在新兴的几代人中散播动物般的性冲动”。他斥责读小说会让大部分年轻读者脱离现实世界,“他们的灵魂会被抽离,陷入他人用想象力编造出来的极端梦境”。海因茨曼感受到这种情况对现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胁,因为“小说瘾”会“在暗中让人和家庭变得不幸,它和法国大革命一样,会带来可怕至极的后果”。他所谓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后果,指的显然是雅各宾派的公开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