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 年举办的“‘我心中的傅雷’——纪念傅雷诞辰一百周年征文”大赛中,作家韩曜的参赛文章《我心中的傅雷》曾这样写道:“傅雷,一直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他以火热的心拥抱生活中的美好,以冷峻的眼去睥睨现实中的丑恶。在他的书卷间、行文里流淌的是屈原式的洒脱神奇,是杜甫式的忧患常袭。”他还认为,“纯真得像孩子,虔诚得像教徒,比象牙还缺少杂质的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是孩子的微笑,大师的背影”。显而易见,韩曜这里所谓的“孩子的微笑”指的是傅雷“为人”的至真至诚,而“大师的背影”则指傅雷“为译”的至善至美。事实上,我们今天缅怀傅雷、研究傅雷,感动和温暖我们的依然是傅雷“为人”“为译”的那种纯粹与执着。
目前,关于傅雷的研究专论,主要以描述其生平的传记性文字为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梅的《傅雷传》,生动真实地描写与再现了傅雷的身世际遇以及人生逸事;谢天振、李小均的《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简明勾勒了傅雷的传奇人生、思想风貌、翻译美学与艺术成就;傅敏与陈小明编著的《孤独的狮子——傅雷》,则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傅雷形象——寂寞孤独、愤慨高傲、遗世而独立;叶凯的《傅雷的最后 17 年》,分九章描述了傅雷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生;而叶永烈的傅雷研究系列专著《傅雷画传》、《铁骨傅雷》、《解读傅雷一家》以及《傅雷与傅聪》,更是从不同的艺术视角与人生截面,详尽探讨并深情回顾了傅雷的艺术人生与传世家书,其中不乏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傅雷研究资料;此外,2008 年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辑的《洁白的丰碑:傅雷百年诞辰纪念》,则以图影和文字搭配的独特方式,通过傅雷的少年时代、留法的青年时代、留法归国年代、傅雷的壮年时代、一九四九年后的传奇、傅雷的摄影作品与傅雷身后的影响等七部分内容,概略性地向中外读者介绍了傅雷的一生及其翻译成就;此外,苏立群的《傅雷别传》以及段文菡的《艺海清辉——傅雷》,则补遗性地探讨了傅雷的译者人生与艺术情怀。
除了这些传记性的文字之外,另有部分专论则主要围绕傅雷广博精深的艺术素养展开研究与论述。其中较具影响力的著作包括:金梅的《理想的艺术境界》,从“论修养”、“论美术”、“论音乐”和“论文学”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傅雷的文艺修养;程帆主编的《我听傅雷讲艺术》,分为傅雷小传、我听傅雷讲美术、我听傅雷讲音乐、我听傅雷讲文学、傅雷的为人、附录(傅雷学术著作)六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呈现了傅雷厚重精深的艺术造诣;李云雷的《听傅雷讲艺术》,则围绕美术、音乐、文学以及傅雷的为人四个层面,细致挖掘了傅雷的讲学特色及其艺术欣赏心得等;此外,许钧、宋学智主编的《走进傅雷的翻译世界:傅雷译文精选与评论》,分四编探讨了傅雷的赤子之心与艺术情怀,当中更是撷取了傅雷最具代表性的十四部法文译作,包括传记、文学、艺术哲学和人生哲学四个方面,用文学赏析与翻译研究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傅雷形象与独特的傅译风格。
通过上述扫描式纵览,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已有的傅雷研究,往往集中于为其著书立传,因而更多关注的是其“为人”的部分。然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又一座里程碑” ,学术界对于其“为译”的这一重要维度,尽管也曾给予了一贯的关注,却留下了诸多研究空白与学术遗憾。
从翻译研究的视角来看,比较系统地对傅雷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中国学者,当推罗新璋先生与金圣华女士。罗新璋 1979 年发表在《文艺报》上的《读傅雷译品随感》一文,是最早的有关傅雷译作的评论性文字;金圣华的《傅译〈高老头〉的艺术》,尝试以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为切入点,在详述傅雷翻译《高老头》全过程的同时,深入探索了傅雷译作的非凡艺术成就;此外,陈伟丰的《谈傅雷的翻译》一文,也是较早论及傅译特色的颇具见地的文章之一。
金圣华女士是傅雷研究专家,曾主编《傅雷与他的世界》和《江声浩荡话傅雷》。《傅雷与他的世界》是金圣华为纪念傅雷逝世二十五周年所编著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怀傅雷”和“评傅雷译著”,前者所选文章由傅雷的知交好友撰写;后者编收了评论傅雷译、著及其他建树的有关文章,涉及《傅雷家书》、傅雷译著和著述及其音乐艺术评论等方面,为人们了解傅雷的思想、品格和贡献提供了客观、生动的材料。《江声浩荡话傅雷》系在《傅雷与他的世界》基础上扩编而成,以纪念傅雷逝世四十周年。该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印象”包括诸多名家对故友傅雷的怀念;第二辑“影像”阐释傅雷各方面的贡献,涉及翻译成就、艺术哲学及音乐艺术观等;第三辑“影响”收入不少全新文章;第四辑“附录”列出傅雷年谱及傅雷主要译著年表。该书力图更加全面展现傅雷的胸襟、眼光、气魄与神采,尤其第三辑所收文章对傅雷的人格美、翻译观、影响力及其精神的当下意义等做了进一步剖析和较深入的挖掘。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傅雷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的展开,傅雷翻译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研究的视角得到了拓展,研究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许钧主编的《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傅雷研究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
从系统的研究角度看,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宋学智的《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和接受——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该书有着明确的研究目标,对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做了详细的梳理,进而就其传播的原因、艺术魅力和影响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翻译文学本体加以思考,对文学翻译的艺术品格做出界定,是一部结合傅雷文学翻译代表作的对文学翻译经典进行探索的理论之作。此外,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还有多篇以傅雷译本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就总体而言,国内对傅雷翻译的研究虽有发展,但还有待深入。我们意识到,要对傅雷的翻译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从术的层面展开,应该扩大视野,从思想和文化的高度去加以把握,对傅雷翻译观、傅雷艺术观,以及傅译成就与傅译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因此,本书希望在目前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学术空白处着力,以傅雷的翻译世界作为关注焦点,对其进行尝试性的系统研究,以此作为对“傅译”及“傅雷体华文风格”的最虔诚的纪念与最崇高的敬意。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以概括式的白描手法,简明扼要地勾勒出傅雷的精神天地与文学天地,进而引领读者踏入傅雷宏大的翻译世界。
第二章集中探讨傅雷的翻译诗学。尽管傅雷并未提出过“翻译诗学”的概念,但是,沿着傅雷的翻译足迹,仔细研读他的译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傅雷对于翻译的独到认识,对于翻译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对于读者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以及对于翻译艺术的不懈追求,无不体现出其“翻译诗学”的精神实质。第三章围绕傅雷的翻译风格展开论证。“风格”一向是傅雷颇为重视的翻译问题,被其当作译作与原作达到“神似”的关键性因素。傅雷认为,风格的有效传达,既是译者对原作者与原文的忠实,也体现出译者对读者的负责态度,而选本、理解与表达三个环节,正是译者选择、内化与再现原作风格的过程。事实上,从语言到风格,从形似到神似,傅雷的翻译思想通过“神似论”的理论提炼渐成一个有机整体。“神似论”不仅是傅雷毕生从事文学翻译事业的自身追求与真实写照,同时它也突破了之前仅仅局限于语言转换层面的对于翻译的狭隘理解,从而引领读者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翻译美学的源头。第四章针对傅雷的翻译选择进行深入探讨。傅雷何以走上翻译之路?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其对翻译事业始终如一地热爱?他对自己的翻译文本,以及翻译语体,如何进行选择?而多年的译事经历,又融入了其怎样的翻译思想?事实上,我们认为,傅雷每一次的翻译选择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求真”是傅雷在其翻译道路上始终如一所恪守的准则。具体而言,选择翻译路途时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纯真”;选择翻译文本时“忧国忧民”的“真心”;坚持“神似论”翻译美学时所表现出的对于原作与原作者的“真实”,以及对于精神生活与艺术追求的“真挚”。事实上,“求真”即是傅雷的翻译选择之美学。第五章围绕傅雷翻译观的构筑基石——文艺思想观展开细致讨论。众所周知,傅雷不仅是一代翻译巨匠,同样还是一位文学造诣精深、艺术素养深厚的文艺批评家。那么,文艺批评家与翻译家身份的交叠,是否会在某种层面或某种程度上,使文学与艺术的因子渗入其翻译的思想观与践行观?同时,这种渗入将会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影响其翻译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这种影响是局部的、微弱的,抑或是整体的、强大的?该章尝试从傅雷的文学批评观、美术观与音乐观三个方面,探讨和叩问其文艺思想观与翻译观之间的种种张力关系。第六章在上述各章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傅雷译文集》第三卷、傅译《都尔的本堂神甫》、傅译《邦斯舅舅》、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傅译《老实人》为个案蓝本,切实深入傅雷精彩的翻译世界,探索傅译作品的恒久魅力;同时希望从这些鲜活的翻译个案中,进一步感悟傅译作品带给我们的当下启示与文化意义。
然而,在傅雷翻译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前述六章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傅雷翻译艺术的基础之上,是否依然存在某些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继续努力和开垦方向的研究视角?为此,第七章辟为傅雷翻译研究之新视角,主要以某些研究者们长期忽略的微小节点为入口,从一些相对新颖的视角切入傅雷翻译研究这一广阔领域,以此作为引玉之砖,为目前的相关研究提供某些新的思路。第八章则集中讨论傅雷及傅译的启示与意义。这里,读者不禁会问,在傅雷已然离开我们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不懈地、虔诚地研究傅雷其人其译,以及他翻译思想的方方面面,其意义究竟何在?阅读傅雷、理解傅雷、品味傅雷,又会给我们今天的译界和读者带来哪些学术与人生启示?该章或许可以部分地解答读者的上述质询。第九章为本书的结语部分,分别从翻译思想与翻译影响两个方面,对傅雷宏富博大的翻译世界和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性概括论述。简言之,傅雷的翻译思想是“诗性”与“朴素”的辩证统一;而傅雷的译文,犹如洁白的丰碑,永远屹立于他的每一位读者心中。
概言之,本书主要立足于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精神、翻译实践与翻译影响等四个方面,在当今倡导跨文化交流的学术大背景之下,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互动的层面,以文化翻译的高度,围绕翻译家自身,深入探讨傅雷璀璨的翻译世界。因而,本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思路和多重的理论追求。首先,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抛开惯常以时间为轴的线性传记式笔法,转而以翻译事件及翻译思想为基点,试图清晰地描述与探讨傅雷的翻译之路。其次,在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背景之下,从“神似论”的历史渊源、文化基础、发展脉络、美学根源等层面,对傅雷翻译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理论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体性探究。再者,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模式,试图突破以往经验式、随感式、译文正误对比式的传统研究思路,从跨文化的高度,尽可能客观地探讨傅雷的语言观、文化观、文艺观与翻译观。最后,本书从文体学与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傅译与原作的对比、傅译同他译的对比等视角,分析论证傅译的语言特征与风格要素,进而揭示“傅雷体华文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试图突破目前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路径,尽可能拓展研究的视野,填补传统翻译研究的某些学术缺憾。
叶兆言曾经说过:“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没有了翻译家,世界文学将是一段十足的空话。没有翻译家,即使我们像伟大的歌德那样,信心百倍地宣布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语言障碍的高山挡在面前,我们还是看不到山那边的无限风光。” 傅雷让中国读者领略到的山那边法国文学的风光更加旖旎。正如作家陈村所言,“先生善良但远不弱小,那灿烂辉煌的死,使活着的人觉得生的暗淡” 。傅雷的生命是永恒的,一方面源于他的精神伟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其洋洋大观的译作。对于后者的系统研究与深入解读,无疑将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与认识傅雷其人其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