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过五关斩六将的科场

欧阳修的科场经历,尽管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上还是很顺利的。

一、过随州

仁宗天圣元年(1023)秋天,十七岁的欧阳修,首次在随州(治今湖北省随州市)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考试。考试题目是《左氏失之诬论》,评论左丘明所著《左传》中的缺陷。尽管欧阳修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但由于个别句子不合朝廷规定的韵格,致使名落孙山。但是,欧阳修文中的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让随州的官员和士人刮目相看,他们甚至让正在学习的子侄们背诵这些句子。如“石言于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 两句警句,虽然欧阳修没有将其记载到自己的文集中,却通过他人的文集一直流传了下来。

考试失败后,叔父和母亲都没有责怪他,只是鼓励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三年后再见分晓。

二、第一次省试失利、反思及努力

天圣四年(1026)秋天,二十岁的欧阳修顺利通过了随州的州试,随后由随州推荐,参加次年春天在东京由礼部组织的考试。当年冬天,欧阳修长途跋涉,来到东京,而且在东京过了年。去东京之前,叔父欧阳晔耐心给他讲需要注意的事项。母亲郑氏则鼓励他不要有太大压力,正常发挥即可。

在东京备考的短暂时光中,欧阳修在租住的房屋中认真准备。只有疲惫的时候,才出去欣赏一下东京豪华的建筑和美景。但欧阳修最喜欢的还是东京城生意兴盛的书铺和古玩店,尽管没有钱购买,却不妨开阔一下眼界。

春日的一个傍晚,欧阳修仰头观望东京雕梁画栋的高楼,顺着高楼最高处的飞檐望去,只见浅红色的浮云在慢慢飘动,禁不住诗兴大发。回到住处,他提笔赋诗一首

六曲雕栏百尺楼,

帘波不定瓦如流。

浮云已映楼西北,

更向云西待月钩。

但是,礼部主持的考试,欧阳修还是落榜了。考试失利后,欧阳修开始深刻反思,并且找那些通过考试的考生讨教考试的经验,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不是自己才华不行,而是由于自己生活的随州,远离京师,信息比较闭塞,自己长期学习韩愈的文章,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浓郁的韩愈文章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整个社会都没有多少人欣赏,当时最流行的是四六体的骈文。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发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六朝 ,隋唐时期仍然流行。宋承唐制,笺奏一类文书必须用四六文体,这类文体又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考试之前必须长期练习。但是这种四六体文书,言之无物,格式死板,既束缚读书人的思想,也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更影响社会的发展。

现实的残酷使欧阳修认识到自己也必须练习这种文体了,不然永远过不了关。当然,对才华横溢的欧阳修而言,写这种文章不成什么问题。

回到随州之后,欧阳修又把从汉代到当今那些知名文人写的骈文找来,反复阅读,然后试着写,并让叔父欧阳晔及其他朋友帮他挑毛病。

后来欧阳修对骈文深恶痛绝,带头将北宋初年由柳开等人发起的、上承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推向了高潮。

三、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北宋文人喜欢游学,特别是科举考试之前,总会前往各地尤其是京师和洛阳,拜访知名的学者或级别高的官员,带上点礼物,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诗歌、散文。在“仰文抑武”的赵宋,礼品的厚薄一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作品。如果知名的学者或高级别的官员赏识你的作品,对作者本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如果再将你的作品连同你本人优秀的人品到处宣传,那对你科考乃至科考后的前途,都有较大的影响。

天圣六年(1028)春末,春和景明,欧阳修开始了自己的首次游学之旅,目的地是距离随州三百里地的汉阳军 (治今湖北汉阳)。汉阳军的知军胥偃是一个知名的文人,欧阳修对他的人品和才学都非常敬仰。他先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如实介绍了自己祖宗三代的历史和自己的情况,连同自己最优秀的诗文,一起送到了知军府,然后回到旅社,等待回音。

胥偃很快就给欧阳修回信,信中赞扬欧阳修的作品和才华,预言欧阳修将来必定会成为赵宋文坛的大才。不久,胥偃就在知军府盛情招待这个寒门才子,与他促膝长谈,对他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而欧阳修也很感激胥偃的知遇之恩。

赵宋王朝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巅峰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学而优则仕”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最高理想,伴随而来的则是榜下择婿。此时的胥偃,开始萌生将欧阳修招为东床快婿的打算,但鉴于女儿年龄尚小,欧阳修还正在科举之路上攀登,过早打扰他的心思,反而可能毁了他的前程,不如先将他置于门下,待进士及第后榜下择婿,方才妥当。于是,胥偃将欧阳修留在府衙,让他专心读书,同时熟悉一下政事,有时候还让他就一些政事出谋划策。从此,欧阳修正式成了胥偃的门生。

这年冬天,胥偃到京城任职,成为一名京官,担任三司度支勾院,主管朝廷的财政支出事宜。欧阳修以门生的身份一同前往。

在东京,高官显宦、知名文人酒宴上的交往非常频繁,胥偃有时让欧阳修陪自己出场,让他结识许多社会名流。而欧阳修的才华,也逐渐为许多高官显宦所了解。恩师胥偃也得以被人称颂为“伯乐”。有人开始和他打趣,问他是否有招欧阳修为东床的打算。胥偃听后,只是笑而不语。欧阳修在这些场合中,结识了苏舜钦等诸多好友。

四、两拔头筹

国子学是赵宋的中央官办学府,设有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其中,广文馆教的是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考试的各方面内容。宋代科举考试门类较多,但只有进士科最重要,声誉也最好,前途也最好,自然竞争也最为激烈。

天圣七年(1029)春天,欧阳修在广文馆的考试中荣登榜首,一下子名动京师。欧阳修和胥偃全家感到莫大的欣喜,苏舜钦等好友又设宴为欧阳修庆贺,欧阳修则早早写信告知母亲和叔父欧阳晔。

欧阳修略微调整了几天,就投入了当年秋天举行的国学解试的备考。国学解试合格之后,即可以荐名礼部,参加来年春天的省试。金秋送爽的时节,东京城到处菊花盛开,桂花飘香,欧阳修的解试成绩还是第一,有人预测他将连中三元。但是,欧阳修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按照宋代的科考制度,最关键的环节是礼部的省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行百里者半九十,不敢功亏一篑啊!

整个冬天欧阳修都在紧张地备考,连年也没有好好过。胥偃一家自然明白,最后关头,应该做好后勤工作,让欧阳修吃好睡好心情好,将他视为自家参加考试的儿子。

五、省试和殿试

天圣八年(1030)正月,东京城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刻,参加省试的考生们云集京城,有的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心中惴惴不安;有的则参加过好几次了,自然年龄差距也大。欧阳修属于最年轻的那部分,浑身透着朝气和一些稚气。

该年考试的主考官是晏殊 ,昔日的科考神童,现在已经四十开外。仁宗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的师傅,辅导太子的成长,尽职尽责。仁宗即位之后,担任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 ,早已经老于世故,故有“太平宰相”之称。但是,科考特别是省试对于赵宋、对于官家 的重要性,晏殊还是非常清楚的,他自己也非常希望通过省试,能够给国家发现一些旷世之才。赵宋较之大唐,武功虽然不如,但是,文治却远超大唐,其原因还不是由于从太祖朝开始的对文人的宽松政策吗?而从太宗朝开始,科举录取的人数又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社会地位的人也越来越多。每每想及此,晏殊忠君报国的思想就油然而生。

但是,晏殊一想到为国家选旷世之才,就紧皱眉头。朝政的复杂每每让他整夜失眠。本来刘太后 在垂帘听政之初,就公开声明,一旦仁宗长大,就还政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四月,仁宗已经十九岁了,可刘太后还是丝毫没有还政的意愿。趁着仁宗年幼,她一再僭越礼制,享受本不该太后享有的待遇。还曾将反对她的宰执王曾罢免,宰执寇准则被罢免后死于贬所。她甚至询问宰执们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用意非常明显,其背后掩藏着莫大的野心。

有一次拜谒太庙,刘太后又做出大大超越礼仪等级的事情,晏殊和同为副宰相的薛奎提出反对意见,刘太后虽然稍微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翻着白眼看晏殊的眼神,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样,一直在晏殊眼前乱晃。晏殊的门生范仲淹因为上疏请刘太后还政,惹得刘太后颇为不悦。范仲淹只好主动请求到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济市)担任通判。

晏殊只能暗中祈求上帝保佑,祈求最高权力能够和平过渡到仁宗手中。

那年关于赋的部分出的题目是《司空掌舆地图赋》,题目是晏殊出的,有点难,需要考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按照当时的考场规则,考生如果对试题有疑问,可向主考官提出,由主考官做出解释。考试开始后,陆续有考生提问,但所提出的疑问,都很让晏殊失望。

欧阳修拿到试卷后,首先仔细审题。司空是周代和汉代的官职名称,掌管国家大型土木、水利工程的兴修。舆地图,也即地图,地图的绘制和修改,自然也归其管理。但是,该试题并没有说明应该分析周代还是汉代,于是欧阳修向主考官晏殊提出此问题。晏殊听后,意识到这个考生真正明白了出题者的意思,于是在解答后,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文弱的青年。

考试结果揭晓,欧阳修又是第一,连中三元。欧阳修一下子名声大振。绝大多数考生和关心科考的人都认为,下一关的殿试,欧阳修肯定是状元。

欧阳修随后以门生的身份,前去晏殊府上,拜谢主考官晏殊。晏殊这才知道那个文弱的青年就是欧阳修,而且他们是江南西路 的老乡。晏殊正式成为欧阳修的恩师。

南宋文人王铚在《默记》一书中记载了欧阳修参加省试中的一则花絮,大致经过:一李姓考生参加省试前,突患重病,被同考的友人扶着进入考场,考试开始后没有多长时间,李生疾病发作,只好趴在桌子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过了中午时分,突然有人用手拍了拍他的后背,把他拍醒了。原来是邻座的考生,轻声问他怎么不写卷子。李生据实相告,邻座考生于是说道:“能够参加省试,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坚持一下。”接下来又不时劝告他。李生于是挣扎着坐好,开始写卷子,思路又逐渐清晰起来。邻座考生见状,非常高兴,又悄悄地告诉他写赋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又把自己的卷子挪到李生桌子边,让他偷看,而且轻声说道:“我是国学考试的解元欧阳修,你只管看吧。” 所以,李生的这张答卷,有一半抄自欧阳修,剩下来的几场考试,两人也都这样做。最终,李生也通过了省试。李生做官后,知恩图报,在自己家庙旁边的墙上,挂着欧阳修的画像,过年过节都要祭拜,待他如再生父母。

李生曾经与王铚的先祖是同僚,还曾经领着王铚的先祖去他家祖庙看过墙上挂着的欧阳修画像。王铚的先祖每每言及此事,都对子孙们说欧阳修的事迹。

这则记载放在今天,是十足的低级红、高级黑。在宋代科举考试科场要求非常严格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后来欧阳修两度主持科举考试的做法看来,他对科举考试作弊,更是深恶痛绝。

欧阳修连续三场均考第一名,自认为殿试必定是状元,于是在殿试的前一天置办了一套新科状元才能穿的外套,准备第二天穿着参加殿试,心里自然美滋滋的,甚至想象着新科状元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行走在御街的场面。岂料同科进士王拱辰搞闹剧,乘欧阳修不备,穿着那套外衣先进了殿试的考场,欧阳修责备他,王拱辰笑着说道:“新科状元才应该穿这套衣服。”殿试结束,王拱辰果然是状元,欧阳修是该科第十四名。这种记载,显见也是后人的杜撰,因为欧阳修不久即替王拱辰写了谢及第启一文 ,况且任何考生也不会自信到穿着这种衣服去参加殿试。欧阳修心里虽然有点失落,但总体上还是非常高兴,甲科第十四名的成绩也是很不错的排名,且是“天子门生”。

省元(省试第一名)不是状元的结果也很正常,该科考试前有记录的22场省元和状元名单,只有六场省元和状元是同一人。从王拱辰后来的为宦履历来看,他的能力并不低,只是品德有点差。

欧阳修和王拱辰后来又都成了宰相薛奎的女婿。二人虽是连襟兄弟,在官场上却是一对欢喜冤家,此是后话。

金榜题名后,胥偃全家都非常高兴,最高兴的当然是他的女儿胥氏。欧阳修参加了胥偃主办的几场贺宴,胥偃把应该请到的高官显宦都请到了,自然包含为欧阳修铺路的用意。欧阳修很感激胥偃全家,特别是胥偃为他做出的所有努力。

五月,朝廷任命欧阳修为西京留守推官,次年三月到任。得到消息之后,欧阳修履行了必须办理的手续,然后离开东京前往随州,虽然早已经通过驿站将中进士的信寄往随州,可尽快回随州面见母亲和叔父一家的愿望,仍很强烈。回到随州之后,母亲让欧阳修跪在父亲欧阳观的牌位前,向父亲报告喜中进士的消息。郑氏、欧阳晔、欧阳修都眼含热泪。接下来又是几天的喜宴,欧阳修喝醉了好几次。 jZz5vkJukbvisCoHlqczwkivcDDk6i2ZKCqx57+Ex+jI3LZpqKruMuQRjVBqYa/T



第二节
读书饮酒
握手言欢

天圣九年(1031)三月下旬,欧阳修带着母亲到西京洛阳担任留守推官。欧阳修在洛阳一直待到景祐元年(1034)三月,基本上三年的时光。

工作稍微稳定之后,欧阳修去胥偃家迎娶新娘胥氏。胥偃将欧阳修和女儿的婚礼办得很排场、很热闹。一年多的时间,欧阳修就品尝了人生三大乐事中最重要的两大乐事。

一、钱惟演对欧阳修等的关爱与指导

欧阳修刚到西京时,留守是钱惟演。钱惟演,字希圣,吴越国 国王钱俶的儿子,博学能文,文辞清丽,于书无所不读,家中藏书为当时赵宋私人藏书第一家,此前担任过枢密副使。

钱惟演与杨亿、刘筠为西昆派(这个名称来自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一书)诗人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北宋初期影响很大,作诗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西昆派诗歌的优点是追求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缺乏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

为了使读者熟悉一下西昆派诗歌,特摘录一首钱惟演的代表性诗歌。

公子

莲勺交衢接荻园,

来时十里一开筵。

歌翻南国桃根曲,

马过章台杏叶鞯。

别殿对回双绶贵,

后门归夜九枝然。

闲随翠幰欹乌帽,

紫陌三条入柳烟。

幕府的幕僚官中,钱惟演最为欣赏的是谢绛、尹沫、欧阳修。他甚至做了三套道服、三把筇杖,每次在府中的花园举办以文会友的酒会,钱惟演“寿巾紫褐” ,欧阳修三人则像道家弟子携着筇杖跟着他。

钱惟演当时用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论治理西京,所以当时的西京民丰物阜,治安良好。欧阳修后来在晚年所写的《诗话》一书中,还记下了钱惟演所写的一些优美的诗句:“西洛故都,荒台废沼,遗迹依然,见于诗者多矣。唯钱文僖公一联最为警绝,云:‘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

此时的洛阳,聚集了一大批退休的高官和知名的文人学士,既是学术文化的中心,又是议政的中心。程民生教授曾经形象地比喻过北宋时期的洛阳与开封:“开封是当权派的首都,洛阳是在野派的首都。开封是宋朝的正堂,洛阳是宋朝的别墅。开封红尘滚滚,争权夺利;洛阳花气蒙蒙,修身养性,是学问家的天堂。开封是显赫的太阳,洛阳是淡雅的月亮。”

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认为,钱惟演主导的文学创作为主的活动,已经具有文学社团的性质。“在北宋的文学群体中,以天圣时钱惟演的洛阳幕府僚佐集团、嘉祐时欧阳修汴京礼部举子集团、元祐时苏轼汴京‘学士’集团的发展层次最高,已带有某种文学社团的性质,对整个北宋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特点首先是系列性。三个群体代代相沿,成一系列,前一集团都为后一集团培养了盟主,后一集团的领袖都是前一集团的骨干成员。因而在群体的文学观念、旨趣、风格、习尚等方面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个集团中,欧阳修是第一集团的重要成员,是第二集团的核心,是第三集团的精神导师。

近三年的西京时光,对青年欧阳修而言,是难得的学习、锻炼、交往的岁月,特别是积累人气的时期。

尽管欧阳修等常常宴游无节,钱惟演却待之甚厚。钱惟演离职后,继任者是王曙。王曙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粗茶淡饭、布衣蔬食,他认为钱惟演对欧阳修等人过于宽纵的做法,实足害了刚刚步入仕途的欧阳修等人。所以他到任之后,一度正色直言告诫欧阳修等人说:“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岂料欧阳修听后,站起来说道:“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 王曙听后,默默不语,也没有发怒。王曙可是寇准的女婿呀!

二、书屋取名“非非堂”

明道元年(1032)的春天,在钱惟演的筹划下,旧府衙又扩建了一次,面貌焕然一新。欧阳修写了《河南府重修使院记》 一文,记述修筑的背景、经过及重要性,文章朴实无华。

接下来钱惟演又在府衙偏西的位置,为欧阳修修建了可供工作、看书、写作、会客的小屋。欧阳修为其起名“非非堂”,且写了《非非堂记》一文,反映出青年欧阳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屋门朝北,门前种植了几丛竹子,南墙上开了窗户。小屋白天有温暖的阳光射进来,晚上则可以隔着窗户欣赏皎洁的明月。屋内只有一个可供看书、写字的几案,一张窄窄的小床,放了上百卷书的书架,在欧阳修看来,这就足够了,可以闭目养心,看看古书,思考思考国家及个人的问题。

在《非非堂记》一文中,欧阳修首先以权衡(古代的秤)和水作为比喻,强调“静”的重要,“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 。他认为,耳朵管听、眼睛管看,但是听到和看到的不一定都是本质的东西,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这就说明,如果人不为外界的动作所迷惑,则他的心就很平静,心静就能做到思路清晰,能够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他的行为也将是正确的。然而赞扬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使人觉得好像是讥笑人家。如果要在二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话,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加以观察,不如说,“非非”更为重要,“非非”本质上是一种正。

欧阳修强调静下心来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实则暗有所指。当时北宋朝廷发生了两件非常大的复杂事件,史官对其记载非常隐晦,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这两件事情尽管也传到了西京洛阳,但是其复杂的内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像欧阳修这样级别的官员,也只能凭借支离破碎的信息进行猜测与推断。

第一件大事是明道元年(1032)二月,仁宗的生母李氏生病,刘太后派亲信张怀德、医官杨可久等进宫医治,李氏的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突然去世,时年四十六岁。李氏生了仁宗,依例应该晋升为皇后,但一生只是普通的嫔妃,直到临死前,才晋升为宸妃。次年三月,刘太后死后,燕王(八王)赵元俨才告诉仁宗李氏是他的生母且死于非命的事实,张怀德和杨可久很快被贬黜,这说明李氏的死因的确可疑。 李氏死后,刘太后准备草草出葬了事。宰相吕夷简告诉她说:“纸包不住火,李氏的所有事情迟早会被官家知道。一旦官家知道其丧事竟然这样处理,肯定会追究所有与此有关系的人的责任,包括太后您。”刘太后听后,才答应以一品礼仪的规格治丧,但是,出丧不由宫门出,而准备从宫墙上打开一个缺口出去,这自然是非常不合礼仪的做法。在吕夷简的一再坚持下,刘太后才同意由西华门出丧。最后吕夷简又背着刘太后,对主持丧礼的刘太后的亲信罗崇勋说道:“这事情官家迟早会知道,一旦追究起来,你将难逃其责,你看着办吧!” 迫于吕夷简的压力,李氏最后以皇后的礼仪规格入殓。

同年八月,内宫突发大火,很短的时间内就连烧八个宫殿。火刚开始燃烧的时候,小黄门 王守规最先发觉,于是从仁宗休息的寝殿到后院门,把锁砸开,带着仁宗逃到了延福宫。仁宗见到执政大臣们后说道:“要不是王守规,咱们君臣都不会相见了。”火灾发生以后,宰相吕夷简的态度,更让人感到火灾非常蹊跷。火灾扑灭后,百官早朝,而宫门不开,辅臣请求和官家见面。仁宗到拱宸门,百官于楼下朝拜,但是宰相吕夷简独独不拜,仁宗派人下楼询问原因。吕夷简说道:“宫廷夜里刚刚发生大火灾,臣请求看看官家的尊荣。” 仁宗于是让人揭去座位前的帘子,吕夷简看到真是仁宗后,才施跪拜礼。这说明吕夷简对火灾的原因、仁宗的生死存亡及城门上的皇帝是谁,都存有疑问,否则他不敢有如此大胆的不臣之举。

这场大火之后,朝廷大兴土木,修建新的宫殿,宰相吕夷简为工程总指挥,调动京东西路、淮南、江东、河北等路的大量工匠到京师,大量的木材也由各地运来,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洛阳一带的大山盛产竹子,被大量砍伐,由黄河漂流到东京,地方官员一味媚上,严令不管是公是私,一律砍伐,不得阻拦,导致一座座青山眨眼间变成了荒山秃岭。欧阳修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此写了《戕竹记》 一文,严词批驳这种以无益害有益的祸国行为。由此文可以看出,刚刚步入仕途的欧阳修,就敢于批判朝廷中的不良行为。

三、“逸老”与“达老”之争

寓居西京洛阳这段时期,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主要是诗、词的创作。欧阳修与尹洙、梅尧臣、杨愈、张汝士、王复、张太素六人一起,结为“七友”。而当时与欧阳修在诗词方面切磋最多的是梅尧臣、谢绛、尹洙三人。嘉祐八年(1063)七月,五十七岁的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他在《集古录目序题记》一文中写道:昔在洛阳,与余交往者,都是一时之豪杰,谢绛最善于评论文章的得失,尹洙则最长于议论时事。每当余刚刚写完一幅作品,还没有来得及修改完毕,两人马上摊开纸快速阅读,迅速领会作品中的意图,接下来就拿着作品到处宣传,他们所阐述的观点非常妥当,但却不是余原初的设想。梅尧臣是一个典型的谦谦君子,与余一样,家庭都比较贫穷,每见到余有一点小的惊喜,那高兴的样子,就像是喜事降落在自己身上。

欧阳修在西京时就因文章而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他自己的勤奋思考和积极写作,也和梅尧臣等朋友的大力宣传分不开。

明道元年(1032)春天,欧阳修和尹洙、陆经等四人到洛阳南面的龙门游玩。龙门山和香山隔着伊水,遥遥相峙,宛如一道龙门。欧阳修望着龙门,又想起了殿试时高兴又失落的心情,跳过龙门了,以后会怎么样呢?没有大背景的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的提携了。毕竟赵宋较之大唐,特别是较之魏晋,寒门士人向上走的通道还是比较畅通的,想到此,欧阳修又感到一丝欣慰。四人又一起到龙门山东峰上的白居易墓凭吊。

此行欧阳修共写诗十五首,石楼、佛寺、险滩、鸳鸯、鱼鹰等都成了他写诗的题材。

一天,梅尧臣与尹洙、杨愈、王复、张先、王顾、张汝士七人在一起闲聊。欧阳修因事未到,有人聊及白居易,于是话题大开,聊到了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期间,与八位高年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喝酒赏花,最后组成了一个“九老会”。有人据此画了一幅《九老图》传世,成为后世美谈。梅尧臣突发奇想,他们七位好友加上欧阳修,虽然未到高年,也可仿效一下白居易的“九老会”,组织一个“八老会”,各自取一个雅号,互相品题。话一出口,众人拍案叫绝。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确定了如下雅称:尹洙为“辩老”,王复为“循老”,杨愈为“俊老”,王顾为“慧老”,张汝士为“晦老”,张先为“默老”,梅尧臣为“懿老”,欧阳修为“逸老”。随后,梅尧臣写了一封信给欧阳修,把此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收到信后,先是大笑,但看到自己的雅称为“逸老”后,坚决不接受,连续两次给梅尧臣写信,要求改为“达老”,还要求梅尧臣将两人往来信件中关于此事的内容烧掉,可见欧阳修对此事的重视。

为何欧阳修把朋友间的戏谑之称看得如此重要?因为“逸”字,有放纵的含义。欧阳修年方二十六岁,一旦此雅号传出去后,不仅让人以为欧阳修是一个放荡不羁之浪子,而且母亲郑氏和妻子胥氏等家人知道后,会以为欧阳修在外面的表现迥然不同于在家里的温文尔雅,可能会有放荡的言行。这样的话,有碍家庭的门风,也会让母亲和妻子脸面无光。再进一步想,后世会如何评价欧阳修。而“达”字,则有豁达、旷达的含义,欧阳修强烈希望朋友们知道他真实的性格是豁达,平素表现出来的一些狂放不羁的行为,只是为了娱乐朋友也娱乐自己。最后朋友们接受了他的请求。

“达老”成为青年欧阳修的雅号。不过,这个雅号,远不如后来的“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名气大。

四、《洛阳牡丹记》的写作

宋代,出产牡丹的地方除了著名的洛阳以外,还有延州(治今陕西省延安市)、青州(治今山东省青州市)、丹州(治今陕西省宜川市)和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等地,但是洛阳牡丹,在唐代已经是魁首。

可惜欧阳修在洛阳生活的三年,没有一次能够遇上牡丹盛开的时节。第一年抵达洛阳的时候,牡丹大多即将凋落。第二年和梅尧臣他们在嵩山一带到处游玩,回到城中,牡丹花期已经结束。第三年牡丹盛开的时候,胥氏夫人去世,家里忙成一锅粥,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看牡丹、赏牡丹。第四年离别洛阳的时候,牡丹花的花蕾刚刚形成。

由于对洛阳的喜爱,洛阳牡丹自然也成为欧阳修的至爱。回到东京后的次年(景祐二年,1035,)欧阳修凭借记忆及其他材料,写了《洛阳牡丹记》 一文,在该文中,欧阳修说洛阳人言谈中的“花”字,独指牡丹花,其他的芍药花、红桃花、李子花等,统称为果子花,可见洛阳人对牡丹花情有独钟。

欧阳修曾经去钱惟演居住的双桂楼拜访,见其座位后有一个写满小字的木屏。钱惟演对欧阳修说道:“最近欲写一本《画品》的小书,上面全部写的是牡丹的名字,共九十余种。” 欧阳修因为当时有急事向钱惟演禀告,也来不及细看牡丹的名字,欧阳修及时人通常记得的牡丹的名字只有三十多种,不知道钱惟演从何处得到九十余种牡丹的名字。

欧阳修按照知名度记载了二十四种牡丹的名字:

姚黄 魏花 细叶寿安 鞓红(亦曰青州红)牛家黄 潜溪绯 左花 献来红 叶底紫 鹤翎红 添色红 倒晕檀心 朱砂红 九蕊真珠 延州红 多叶紫 粗叶寿安 丹州红 莲花萼 一百五 鹿胎花 甘草黄 一擫红 玉板白

《洛阳牡丹记》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研究牡丹的专著,且具有科学著作的雏形。

离别洛阳之后,欧阳修因为公事也来过洛阳一两次。这里是他青年时期事业起飞的起点,也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几个朋友结识、喝酒、游玩赋诗的地方,也是他第一个妻子告别人世的地方。 jZz5vkJukbvisCoHlqczwkivcDDk6i2ZKCqx57+Ex+jI3LZpqKruMuQRjVBqY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