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过五关斩六将的科场

欧阳修的科场经历,尽管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上还是很顺利的。

一、过随州

仁宗天圣元年(1023)秋天,十七岁的欧阳修,首次在随州(治今湖北省随州市)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考试。考试题目是《左氏失之诬论》,评论左丘明所著《左传》中的缺陷。尽管欧阳修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但由于个别句子不合朝廷规定的韵格,致使名落孙山。但是,欧阳修文中的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让随州的官员和士人刮目相看,他们甚至让正在学习的子侄们背诵这些句子。如“石言于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 两句警句,虽然欧阳修没有将其记载到自己的文集中,却通过他人的文集一直流传了下来。

考试失败后,叔父和母亲都没有责怪他,只是鼓励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三年后再见分晓。

二、第一次省试失利、反思及努力

天圣四年(1026)秋天,二十岁的欧阳修顺利通过了随州的州试,随后由随州推荐,参加次年春天在东京由礼部组织的考试。当年冬天,欧阳修长途跋涉,来到东京,而且在东京过了年。去东京之前,叔父欧阳晔耐心给他讲需要注意的事项。母亲郑氏则鼓励他不要有太大压力,正常发挥即可。

在东京备考的短暂时光中,欧阳修在租住的房屋中认真准备。只有疲惫的时候,才出去欣赏一下东京豪华的建筑和美景。但欧阳修最喜欢的还是东京城生意兴盛的书铺和古玩店,尽管没有钱购买,却不妨开阔一下眼界。

春日的一个傍晚,欧阳修仰头观望东京雕梁画栋的高楼,顺着高楼最高处的飞檐望去,只见浅红色的浮云在慢慢飘动,禁不住诗兴大发。回到住处,他提笔赋诗一首

六曲雕栏百尺楼,

帘波不定瓦如流。

浮云已映楼西北,

更向云西待月钩。

但是,礼部主持的考试,欧阳修还是落榜了。考试失利后,欧阳修开始深刻反思,并且找那些通过考试的考生讨教考试的经验,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不是自己才华不行,而是由于自己生活的随州,远离京师,信息比较闭塞,自己长期学习韩愈的文章,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浓郁的韩愈文章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整个社会都没有多少人欣赏,当时最流行的是四六体的骈文。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发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六朝 ,隋唐时期仍然流行。宋承唐制,笺奏一类文书必须用四六文体,这类文体又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考试之前必须长期练习。但是这种四六体文书,言之无物,格式死板,既束缚读书人的思想,也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更影响社会的发展。

现实的残酷使欧阳修认识到自己也必须练习这种文体了,不然永远过不了关。当然,对才华横溢的欧阳修而言,写这种文章不成什么问题。

回到随州之后,欧阳修又把从汉代到当今那些知名文人写的骈文找来,反复阅读,然后试着写,并让叔父欧阳晔及其他朋友帮他挑毛病。

后来欧阳修对骈文深恶痛绝,带头将北宋初年由柳开等人发起的、上承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推向了高潮。

三、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北宋文人喜欢游学,特别是科举考试之前,总会前往各地尤其是京师和洛阳,拜访知名的学者或级别高的官员,带上点礼物,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诗歌、散文。在“仰文抑武”的赵宋,礼品的厚薄一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作品。如果知名的学者或高级别的官员赏识你的作品,对作者本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如果再将你的作品连同你本人优秀的人品到处宣传,那对你科考乃至科考后的前途,都有较大的影响。

天圣六年(1028)春末,春和景明,欧阳修开始了自己的首次游学之旅,目的地是距离随州三百里地的汉阳军 (治今湖北汉阳)。汉阳军的知军胥偃是一个知名的文人,欧阳修对他的人品和才学都非常敬仰。他先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如实介绍了自己祖宗三代的历史和自己的情况,连同自己最优秀的诗文,一起送到了知军府,然后回到旅社,等待回音。

胥偃很快就给欧阳修回信,信中赞扬欧阳修的作品和才华,预言欧阳修将来必定会成为赵宋文坛的大才。不久,胥偃就在知军府盛情招待这个寒门才子,与他促膝长谈,对他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而欧阳修也很感激胥偃的知遇之恩。

赵宋王朝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巅峰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学而优则仕”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最高理想,伴随而来的则是榜下择婿。此时的胥偃,开始萌生将欧阳修招为东床快婿的打算,但鉴于女儿年龄尚小,欧阳修还正在科举之路上攀登,过早打扰他的心思,反而可能毁了他的前程,不如先将他置于门下,待进士及第后榜下择婿,方才妥当。于是,胥偃将欧阳修留在府衙,让他专心读书,同时熟悉一下政事,有时候还让他就一些政事出谋划策。从此,欧阳修正式成了胥偃的门生。

这年冬天,胥偃到京城任职,成为一名京官,担任三司度支勾院,主管朝廷的财政支出事宜。欧阳修以门生的身份一同前往。

在东京,高官显宦、知名文人酒宴上的交往非常频繁,胥偃有时让欧阳修陪自己出场,让他结识许多社会名流。而欧阳修的才华,也逐渐为许多高官显宦所了解。恩师胥偃也得以被人称颂为“伯乐”。有人开始和他打趣,问他是否有招欧阳修为东床的打算。胥偃听后,只是笑而不语。欧阳修在这些场合中,结识了苏舜钦等诸多好友。

四、两拔头筹

国子学是赵宋的中央官办学府,设有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其中,广文馆教的是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考试的各方面内容。宋代科举考试门类较多,但只有进士科最重要,声誉也最好,前途也最好,自然竞争也最为激烈。

天圣七年(1029)春天,欧阳修在广文馆的考试中荣登榜首,一下子名动京师。欧阳修和胥偃全家感到莫大的欣喜,苏舜钦等好友又设宴为欧阳修庆贺,欧阳修则早早写信告知母亲和叔父欧阳晔。

欧阳修略微调整了几天,就投入了当年秋天举行的国学解试的备考。国学解试合格之后,即可以荐名礼部,参加来年春天的省试。金秋送爽的时节,东京城到处菊花盛开,桂花飘香,欧阳修的解试成绩还是第一,有人预测他将连中三元。但是,欧阳修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按照宋代的科考制度,最关键的环节是礼部的省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行百里者半九十,不敢功亏一篑啊!

整个冬天欧阳修都在紧张地备考,连年也没有好好过。胥偃一家自然明白,最后关头,应该做好后勤工作,让欧阳修吃好睡好心情好,将他视为自家参加考试的儿子。

五、省试和殿试

天圣八年(1030)正月,东京城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刻,参加省试的考生们云集京城,有的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心中惴惴不安;有的则参加过好几次了,自然年龄差距也大。欧阳修属于最年轻的那部分,浑身透着朝气和一些稚气。

该年考试的主考官是晏殊 ,昔日的科考神童,现在已经四十开外。仁宗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的师傅,辅导太子的成长,尽职尽责。仁宗即位之后,担任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 ,早已经老于世故,故有“太平宰相”之称。但是,科考特别是省试对于赵宋、对于官家 的重要性,晏殊还是非常清楚的,他自己也非常希望通过省试,能够给国家发现一些旷世之才。赵宋较之大唐,武功虽然不如,但是,文治却远超大唐,其原因还不是由于从太祖朝开始的对文人的宽松政策吗?而从太宗朝开始,科举录取的人数又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社会地位的人也越来越多。每每想及此,晏殊忠君报国的思想就油然而生。

但是,晏殊一想到为国家选旷世之才,就紧皱眉头。朝政的复杂每每让他整夜失眠。本来刘太后 在垂帘听政之初,就公开声明,一旦仁宗长大,就还政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四月,仁宗已经十九岁了,可刘太后还是丝毫没有还政的意愿。趁着仁宗年幼,她一再僭越礼制,享受本不该太后享有的待遇。还曾将反对她的宰执王曾罢免,宰执寇准则被罢免后死于贬所。她甚至询问宰执们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用意非常明显,其背后掩藏着莫大的野心。

有一次拜谒太庙,刘太后又做出大大超越礼仪等级的事情,晏殊和同为副宰相的薛奎提出反对意见,刘太后虽然稍微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翻着白眼看晏殊的眼神,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样,一直在晏殊眼前乱晃。晏殊的门生范仲淹因为上疏请刘太后还政,惹得刘太后颇为不悦。范仲淹只好主动请求到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济市)担任通判。

晏殊只能暗中祈求上帝保佑,祈求最高权力能够和平过渡到仁宗手中。

那年关于赋的部分出的题目是《司空掌舆地图赋》,题目是晏殊出的,有点难,需要考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按照当时的考场规则,考生如果对试题有疑问,可向主考官提出,由主考官做出解释。考试开始后,陆续有考生提问,但所提出的疑问,都很让晏殊失望。

欧阳修拿到试卷后,首先仔细审题。司空是周代和汉代的官职名称,掌管国家大型土木、水利工程的兴修。舆地图,也即地图,地图的绘制和修改,自然也归其管理。但是,该试题并没有说明应该分析周代还是汉代,于是欧阳修向主考官晏殊提出此问题。晏殊听后,意识到这个考生真正明白了出题者的意思,于是在解答后,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文弱的青年。

考试结果揭晓,欧阳修又是第一,连中三元。欧阳修一下子名声大振。绝大多数考生和关心科考的人都认为,下一关的殿试,欧阳修肯定是状元。

欧阳修随后以门生的身份,前去晏殊府上,拜谢主考官晏殊。晏殊这才知道那个文弱的青年就是欧阳修,而且他们是江南西路 的老乡。晏殊正式成为欧阳修的恩师。

南宋文人王铚在《默记》一书中记载了欧阳修参加省试中的一则花絮,大致经过:一李姓考生参加省试前,突患重病,被同考的友人扶着进入考场,考试开始后没有多长时间,李生疾病发作,只好趴在桌子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过了中午时分,突然有人用手拍了拍他的后背,把他拍醒了。原来是邻座的考生,轻声问他怎么不写卷子。李生据实相告,邻座考生于是说道:“能够参加省试,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坚持一下。”接下来又不时劝告他。李生于是挣扎着坐好,开始写卷子,思路又逐渐清晰起来。邻座考生见状,非常高兴,又悄悄地告诉他写赋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又把自己的卷子挪到李生桌子边,让他偷看,而且轻声说道:“我是国学考试的解元欧阳修,你只管看吧。” 所以,李生的这张答卷,有一半抄自欧阳修,剩下来的几场考试,两人也都这样做。最终,李生也通过了省试。李生做官后,知恩图报,在自己家庙旁边的墙上,挂着欧阳修的画像,过年过节都要祭拜,待他如再生父母。

李生曾经与王铚的先祖是同僚,还曾经领着王铚的先祖去他家祖庙看过墙上挂着的欧阳修画像。王铚的先祖每每言及此事,都对子孙们说欧阳修的事迹。

这则记载放在今天,是十足的低级红、高级黑。在宋代科举考试科场要求非常严格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后来欧阳修两度主持科举考试的做法看来,他对科举考试作弊,更是深恶痛绝。

欧阳修连续三场均考第一名,自认为殿试必定是状元,于是在殿试的前一天置办了一套新科状元才能穿的外套,准备第二天穿着参加殿试,心里自然美滋滋的,甚至想象着新科状元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行走在御街的场面。岂料同科进士王拱辰搞闹剧,乘欧阳修不备,穿着那套外衣先进了殿试的考场,欧阳修责备他,王拱辰笑着说道:“新科状元才应该穿这套衣服。”殿试结束,王拱辰果然是状元,欧阳修是该科第十四名。这种记载,显见也是后人的杜撰,因为欧阳修不久即替王拱辰写了谢及第启一文 ,况且任何考生也不会自信到穿着这种衣服去参加殿试。欧阳修心里虽然有点失落,但总体上还是非常高兴,甲科第十四名的成绩也是很不错的排名,且是“天子门生”。

省元(省试第一名)不是状元的结果也很正常,该科考试前有记录的22场省元和状元名单,只有六场省元和状元是同一人。从王拱辰后来的为宦履历来看,他的能力并不低,只是品德有点差。

欧阳修和王拱辰后来又都成了宰相薛奎的女婿。二人虽是连襟兄弟,在官场上却是一对欢喜冤家,此是后话。

金榜题名后,胥偃全家都非常高兴,最高兴的当然是他的女儿胥氏。欧阳修参加了胥偃主办的几场贺宴,胥偃把应该请到的高官显宦都请到了,自然包含为欧阳修铺路的用意。欧阳修很感激胥偃全家,特别是胥偃为他做出的所有努力。

五月,朝廷任命欧阳修为西京留守推官,次年三月到任。得到消息之后,欧阳修履行了必须办理的手续,然后离开东京前往随州,虽然早已经通过驿站将中进士的信寄往随州,可尽快回随州面见母亲和叔父一家的愿望,仍很强烈。回到随州之后,母亲让欧阳修跪在父亲欧阳观的牌位前,向父亲报告喜中进士的消息。郑氏、欧阳晔、欧阳修都眼含热泪。接下来又是几天的喜宴,欧阳修喝醉了好几次。 7AGUq2EvHZArh/otQRD9yRqFqqYG69sjk8yLNWxtgBdw22ROiJiOa3j8Ig7qo5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