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1年,鲁文公十六年。
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齐平。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于阳谷。请盟,齐侯不肯,曰:“请俟君间。”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疾也。公使襄仲纳赂于齐侯,故盟于郪丘。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
十六年春,鲁国和齐国媾和。两国元首相约会盟,不巧鲁文公得病,只能派季孙行父到阳谷去会见齐懿公。季孙行父请求与齐懿公盟誓,被拒绝。齐懿公说:“还是等君侯病好了再说吧。”
齐懿公不肯与季孙行父盟誓,无可厚非,因为双方的身份不对等。他甚至可以怀疑:鲁文公是不是装病,故意不出面呢?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这一年五月,鲁文公已经连续四次“不视朔”。前面说过,天子、诸侯每月初一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为“视朔”,乃是行使君权的标志性事务。鲁文公连续四个月不能视朔,说明他真是病得很重了。但是齐国还得应付,于是派公子遂向齐懿公赠送礼物,齐懿公表示理解,所以在郪丘举行了会盟。
接着又有怪事发生:有群蛇自郎地的泉宫游出,进入曲阜。蛇有多少条?不多不少,正好十八——这是鲁国自开国以来的先君数量。三个月之后,鲁文公的母亲声姜去世。鲁文公以为,声姜之死是由于蛇妖作怪,于是下令捣毁泉宫。他没有想到,十八条蛇的寓意是他在位十八年……
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楚人谋徙于阪高。蔿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
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 。使庐戢 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 冒所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 、鱼人实逐之。
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楚国流年不利,发生了大饥荒。国无粮则不稳。楚国周边的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多年以来饱受楚国的欺压,现在纷纷起来造反。戎人自西南入侵楚国,攻占阜山。楚军在大林御敌。戎人转而向东,又从东南入侵,攻占阳丘,准备进攻訾枝。与此同时,庸国人鼓动各路蛮族背叛楚国,麇国人带领百濮部众聚集于选地,准备讨伐楚国。这是楚国的“至暗时刻”,为了提防晋国趁火打劫,申、息两县的北门全部关闭,此乃前所未有的举措。想当年,就算齐桓公带领八国联军前来问罪,楚国也不曾闭关锁国,紧张到这个程度。
危难之中,大伙商量要将国都迁至阪高,遭到蔿贾的反对。蔿贾以为:“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能迁都过去,敌人也能打到那里,不如讨伐庸国。麇国和百濮认为我们闹饥荒,不能组织部队抵抗,所以进攻我们。如果我们出兵,他们必定害怕而回去。百濮分散居住,到时候各归其地,谁还有空来打别人的主意?”
楚国于是出兵讨伐庸国,只过了半个月,百濮果然退兵而回。
楚军自庐地出发后,每到一地,便打开粮仓,将士同食。部队驻扎在句 ,派庐戢棃入侵庸国,抵达庸国的方城。庸国人出兵驱赶楚军,俘虏了庐戢棃的部属子扬窗(名窗,字子扬)。被关了三夜之后,子扬窗逃了出来,说:“庸兵众多,群蛮齐聚,不如再起大军来征讨,而且要出动王卒,合兵来攻。”
所谓王卒,就是楚王的亲兵。王卒出动,意味着楚王亲自出战,这恐怕就是子扬窗的本意——关键时刻,需要楚王亲临战场,鼓舞士气。大夫潘尪(字师叔)表示反对:“姑且再与他们交战,让他们骄傲。他们骄傲,我们发奋,然后可以战胜他们。先君 冒就是这样使陉隰投降的。” 冒是楚武王的哥哥,在位期间征服陉隰,后为楚武王所杀。
楚军于是又与庸军交战,七战皆败(当然是佯败)。庸军与其同盟发动追击,实际上只有裨、 、鱼等蛮人部族真正追赶楚军。
庸国人于是以为楚国已经不堪一战,不再设防。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那位沉迷于酒色的楚庄王已经乘坐驿站的传车,偷偷地来到临品与大军会合。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楚军分为两队:一队由斗椒率领,自石溪发动进攻;一队由子贝率领,自仞地讨伐庸国。秦国、巴国也发兵帮助楚国。群蛮见楚军势大,临阵变节,与楚庄王结盟。这样一来,主客易位,楚军大获全胜,灭亡了庸国。
这一年,正好是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又据《史记》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日夜作乐,而且下令:“有敢进谏者,杀无赦!”大夫伍举偏偏要进谏。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在钟鼓之间接见了他。伍举一看这个架势,知道不能硬来,于是问楚庄王:“下臣听说,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知不知道那是什么鸟?”楚庄王如果真是个昏君,当场就可以将伍举“咔嚓”了:将寡人比作鸟,那还得了?当然他不是昏君,所以回答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退下吧,寡人知道了。”话虽如此,几个月过去,他还是不理政事,而且玩得更过分了。大夫苏从又去进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寡人的号令吗?”苏从回答:“杀身以让君王清醒,那是下臣的愿望。”楚庄王于是撤掉乐队舞女,开始正儿八经地办理国事,杀了数百名不法之徒,选拔了数百名贤能之士,楚国由大乱走向大治。
司马迁的记载,自是正史。但是,楚庄王如何由昏君变成明君,写得过于戏剧化。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接受老左的记载——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给了楚庄王一个证明自己、树立威望的机会。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于是,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 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
初,司城荡卒,公孙寿辞司城,请使意诸为之。既而告人曰:“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弃官则族无所庇。子,身之贰也,姑纾死焉。虽亡子,犹不亡族。”
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荡意诸曰:“盍适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
夫人使谓司城去公。对曰:“臣之而逃其难,若后君何?”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
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华耦卒,而使荡虺为司马。
宋昭公在位期间,政局一直不稳。鲁文公七年,他刚刚即位,就想消灭群公子,引发政变,导致公孙固和公孙郑丧命,最后还是靠六卿出面把事情摆平。鲁文公八年,他又因为对祖母宋襄公夫人无礼,遭到老太太的报复,导致大司马公子 等人丧命,司城荡意诸逃亡鲁国,三年后才回国。鲁文公十四年,宋昭公封高哀为卿,高哀却以为宋昭公“不义”,拒不受命,出逃鲁国。宋昭公的人品之差,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有人觊觎他的君位了。
此人叫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同父异母弟弟。宋昭公刻薄寡恩,天怒人怨,公子鲍便刻意讨好,对国人礼遇有加。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把家里所有粮食拿出来施舍。年纪七十以上的老人家,没有不馈送的,还依时节加赠珍贵食品。无一日不登门拜访六卿。对于有才能的人,没有不去交往的。自宋桓公(公子鲍的曾祖父)以下的亲族人士,没有不去周济的。更有一桩奇事——公子鲍生得“美而艳”(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老左笔下还有一位“美而艳”的人物,那就是鲁隐公时期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夫人),具体如何美,如何艳,无图无真相,只知道他的祖母(当然是法律意义上的,而不是血缘关系上的)宋襄公夫人很喜欢他,以至于想和他私通!想想看,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宋襄公已经死了二十六年,而周襄王在位三十四年,亦于八年前去世,掰着手指粗粗一算,这位老太太至少也是六十以上的高龄了。公子鲍再孝顺,也没法接受这种不伦之恋,只能拒绝。没想到,老太太竟是动了真情,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喜欢他,把棺材本都掏了出来,帮助他施舍行善。有了老太太的经济资助和政治加持,公子鲍如虎添翼。加上宋昭公无道,国人自然而然地将选票投给了公子鲍。
当时的宋国六卿:华元(华父督的曾孙)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 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回想当年,宋昭公刚刚即位的时候,司城一职本由公子荡担任。按照父死子替的原则,公子荡死后,司城该由其嫡长子公孙寿接任。公孙寿脑洞清奇,转而将这个尊贵的职务直接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荡意诸,然后告诉别人:“国君无道,司城这个官位接近国君,恐怕祸将及身。但是又不能弃官不做,那样会使得家族失去庇护。儿子呢,是父亲的附属物,或者说是父亲的替身。姑且让儿子去做这个危险的官,本人则可以缓死。就算失去了儿子,本人犹存,不至于亡族。”荡意诸便是本着这种“替父从军”的牺牲精神去当司城的。且不说公孙寿如何无耻,宋昭公当政时期的政治氛围之压抑,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年冬天,宋襄公夫人下定决心要除掉宋昭公,计划是趁宋昭公到孟诸湖打猎的时候派人杀死他。宋昭公知道了,带上全部财宝出行。荡意诸建议:“何不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宋昭公这时候反倒豁达了,说:“寡人不能得到自己的卿大夫以至君祖母以及国人的支持,诸侯又有谁肯接纳寡人?而且,既为人君,又为人臣,那还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将财宝全部分给左右,要他们离开,自谋出路。
宋襄公夫人不忍心荡意诸殉死,派人要荡意诸离开宋昭公。荡意诸回答:“以臣事君,在他危难的时候却离开他,我又将如何侍奉后来的国君?”
十一月二十二日,宋昭公将去孟诸湖打猎,还没有到达,宋襄公夫人派“帅甸”也就是当时的军政长官带兵袭击,杀死了宋昭公。荡意诸跟随宋昭公而死。《春秋》记载:“宋人弑其君杵臼。”是因为宋昭公无道。
回想起来,鲁文公十四年,哈雷彗星掠过北斗,王室内史叔服就曾预测:不出七年,宋公、齐侯、晋侯都将死于内乱。现在,在宋昭公身上已经应验了。
宋昭公死后,公子鲍如愿当上了国君,是为宋文公。他命胞弟公子须为司城,替代荡意诸。华耦死后,又命荡意诸的弟弟荡虺为司马,也算是对忠臣的奖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