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6年,鲁文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
十一年春,楚穆王讨伐麇国。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在防渚打败麇军。此后,楚穆王的老师、太师潘崇再度率军讨伐麇国,到达钖穴。
夏,叔仲惠伯会晋 缺于承匡,谋诸侯之从于楚者。
夏天,鲁国大夫叔仲惠伯和晋国的郤缺在承匡会面,商量怎么对付那些跟随楚国的诸侯,也就是陈、郑、蔡、宋等国家。
秋,曹文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
曹共公于前年秋天去世。曹文公去年正式即位为君,今年来朝见鲁文公,所以说是“即位而来见也”。
襄仲聘于宋,且言司城荡意诸而复之,因贺楚师之不害也。
公子遂继续活跃于外交舞台,受命出访宋国,祝贺去年楚国大军压境却没有造成危害。全天下人都知道,楚军之所以“不害”,是因为宋国屈服了,宋昭公成了楚穆王的小兄弟。鲁国和晋国“谋诸侯之从于楚者”,宋国首当其冲。所谓祝贺,既是试探,也是施压。春秋时期的外交,讲究一个“礼”字,遮遮掩掩的,拐弯抹角的,指桑骂槐的,欲说还休的,总之就是不说破。
借此机会,公子遂还向宋国人提起了大前年流亡到鲁国的司城荡意诸,促成其回国。
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 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初,宋武公之世, 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 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 班,使食其征,谓之 门。晋之灭潞也,获侨如之弟焚如。齐襄公之二年, 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卫人获其季简如。 瞒由是遂亡。
瞒是狄人的一支,又称长狄。
这一年冬天, 瞒入侵齐国,顺势讨伐鲁国。鲁文公为派叔孙得臣追击而占卜,得了一个“吉”字。于是叔孙得臣出兵,侯叔夏为御戎,绵房甥为戎右,富父终甥为驷乘(一车四人,有别于当时一车三人的战车编制,驷乘相当于戎右的助手)。十月初三日,叔孙得臣在咸地打败 瞒,俘虏其首领侨如。富父终甥以长戈抵住侨如的咽喉,将他杀死,并把他的首级埋在曲阜城西的子驹之门下。
有意思的是,叔孙得臣为了纪念这次战功,就将他的长子命名为侨如了。原文中的“宣伯”,便是叔孙侨如,宣为其谥,伯为其排行。后人看来,此举未免离奇,而且也不太吉利。但在春秋时期,这种“待事而名之”的命名法,还真是百无禁忌。假如某人出门踩到一堆牛屎,是很有可能由此给儿子取名的。
关于 瞒,有必要多说两句。据《国语》记载,多年后吴国讨伐越国,在会稽得到一根异常长大的骨头,仅骨节就载满一车,无人能识,于是派人把骨头带到鲁国,向博学多才的孔子请教。孔子认出这是防风氏的骨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时候,命群神会集会稽山,防风氏迟到,被大禹处死,骨头埋在会稽。防风氏的后人,在商朝为汪芒氏,到了周朝则被称为长狄。也就是说, 瞒乃是防风氏的后裔。
瞒为害中原,非近年之事。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有 瞒入侵宋国的记录。宋武公曾命司徒皇父充石带兵迎击, 班为御戎,公子谷甥为戎右,司寇牛父为驷乘,在长丘大败 瞒,俘虏长狄缘斯,也就是长狄侨如的祖先。皇父充石的两个儿子战死。战后,宋武公论功行赏,将城门赏赐给 班,让他享受城门税收,并将城门改名为 门。
长狄侨如之死,是 瞒灭亡的开始。后来,晋国消灭狄人建立的潞国时,俘获侨如的弟弟焚如。齐襄公二年, 瞒讨伐齐国,王子成父又俘虏了侨如的弟弟荣如,将其首级埋于周首的北门。 瞒退兵,经过卫国,侨如的另一个弟弟简如被卫国俘虏。 瞒由此灭亡——老左的这段记载,有一个大大的问题:齐襄公和王子成父是一百年前的人物,侨如的弟弟荣如怎么会在一百年前被俘呢?司马迁写到这件事,改成“齐惠公二年, 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也就是九年之后。这便说得过去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正史的记载,也不能全信。
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
郕国太子朱儒自把自为,居住在夫钟,自以为安定,国人对此很有意见,不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