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4讲
学历年龄都不是问题,创新只在一念之间

1.

“如果我上过大学,我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人们常常以此为借口,无论是在私下自我安慰还是在公众场合抱怨。但事实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高等教育就能激发创造力。一方面,大学几乎完全忽视了想象力这一重要领域。

再者,那些在十几岁就开始工作的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也培养了努力工作的习惯,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种特质的。

科学测试显示,在创造力方面,同龄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拥有多个学位的威廉·H.伊斯顿博士曾评论说:“教育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创造力方面并不出色,而有些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未来的世纪里,人们可能会铭记这样一位伟人,他虽然在大学里表现平平,但后来却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还是一位助力赢得历史上最伟大战争的策划者。没错,他就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在预科学校里曾是最不受人瞩目的勤奋学生,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数学尤其糟糕。然而,他最终却成为了英国的财政大臣,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而且,在他的晚年作品中,他的创造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些没有上过高中的人也取得了非凡的创造性成就。例如,莉娜·希梅尔斯坦,她16岁时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在这里,她创立了雷恩·布莱恩特大码女装品牌,初衷是因为她认为准妈妈们希望在穿着上能看起来不那么像孕妇。同样地,维尔德罗特公司也是未受教育者的成功典范。这家公司是由罗伯特·基德尼和莫雷尔·豪创立的——他们曾是在布法罗老易洛魁酒店共事的理发师。如今,在哈里·詹姆斯·雷曼的创造性领导下,这家公司在其业务领域内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而雷曼在朋友们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他叔叔开垃圾车谋生了。

2.

据历史记载,许多伟大的创意都来源于在相关领域并无专业背景的人。例如,电报是由职业肖像画家莫尔斯发明的,汽船则是由艺术家富尔顿构思出来的。而一位名叫伊莱·惠特尼的教师发明了轧棉机。

二战初期,纽约市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员工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弹片探测器。珍珠港事件之后,这个装置拯救了无数的生命。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没有专业背景的人都展现出了比专业人士更多的创新精神,以至于一位联邦官员评论道:“一个连火炬焊工和火炬之歌(指感伤恋歌)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的人,却能为战争中的技术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简直超乎想象。”

有些科学家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却依然自学成才。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时足以弥补在技术教育方面的缺失。查尔斯·麦丘恩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尽管没有大学毕业,但他接替了查尔斯·凯特林,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的新负责人。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不会说荷兰语,却能去荷兰教英语,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有人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培训,却能够进行音乐创作。欧文·伯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唐人街当服务员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未学过弹钢琴,仅凭听觉作曲,而且只会用升F调。许多12岁的小姑娘都比这位作曲者更擅于读乐谱,然而,他写出了一首被约翰·奥登·卡彭特列为世界最伟大音乐的美国乐曲。亚历山大·伍尔科特对伯林很了解。他否认了欧文会只用一根手指弹奏的说法。但他喜欢讲奇科·马克思的故事。奇科·马克思听说伯林割到了他的拇指,曾讽刺地说:“好吧,那不会影响他弹钢琴的。”而伍尔科特对伯林的最高赞誉是:“他既不会读乐谱,也不会改编曲子——他唯一会的就是创作音乐,并为其注入生命。”

3.

许多作家并未取得正式的毕业文凭,却依然登上了文坛巅峰。马克·吐温就是如此,他12岁辍学,然而,后来他获得了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他的卓越才华源于生活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经历。广泛的游历为他的精神宝库注入了丰富的创造性材料,而他则能用笔自如地汲取这些瑰宝。

据拉里·怀特说,达希尔·哈米特在没有接受任何文学训练的情况下便投身于文学创作。哈米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并荣升为下士。退役后,他在旧金山的平克顿侦探社谋得一份差事。他不喜欢日常工作的单调乏味,但由于两年内他有了两个孩子,哈米特一家必须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他只能疲惫地继续搞侦查,直到有一天老板召见他,直言不讳地说:“哈米特,你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侦探。你被解雇了!我建议你从事写作。虽然你的侦探工作表现平平,但你写的报告却很很让人惊艳。”就这样,凭借有限的经验,达希尔·哈米特一头扎进了创作的海洋中,最终作为一名侦探小说家攀登至文学巅峰。

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非反对高等教育。事实上,我支持孩子们接受大学教育,甚至还参选成为了汉密尔顿学院的理事。高等教育能够深化我们对生活的洞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判断更为明晰。这些收获对于追求美好生活而言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它们将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并非取决于其学历的高低。之所以着重指出这一点,是因为自信乃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那些错过了大学的人也不必担心他们的创造力会因此受到抑制。

4.

自信的另一个敌人,是柏拉图最初提出的一个观点,即“经验带走的,远比它带来的要多。”他曾写道:“年轻人相较于老年人,更接近思想。”但恕我直言,他怎能在聆听60岁的苏格拉底滔滔不绝地谈论新思想(这些思想是如此前卫,以至于苏格拉底在十年后因此丧命)的同时,还说出这样的话呢?

“你想要的是创意,而我能想出更多的创意,因为我还年轻。”这是我曾经说过的最大的谎言,当时,我正请求威廉·戴宁格委托我们做广告代理商。那时,我深信这是正确的,毕竟我才27岁。

然而,尽管年岁已高,一位老面包师却萌生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创意——制作一款美味至极的面包,以吸引那些喜欢在家烘焙的女性,这是当时大多数女性的爱好。他将这款面包命名为“邦德面包” ,因为所有的原料都清晰地列在包装纸上,并由一家债券公司提供担保。

威廉·戴宁格是通用烘焙公司的新任负责人,这家公司是由东部约20个城市的私人烘焙工厂联合组成的。然而,这次合并并未取得成功,公司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戴宁格先生便是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接手公司的。而这款新型面包,便成了他挽救公司的最后希望。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如此重大的广告责任交给了我这个年轻人。

我想到的第一个主意是举办一次全市范围的烘焙大赛,借此机会在每个城镇推广邦德面包。总共有43040名家庭主妇在家中烤制了面包并提交参赛,以展示她们心目中理想的面包外观和口味。邦德面包的品质非常出色,因此成功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当我们在费城开始宣传时,我对路易斯·J.开普敦说(他的面包厂已经并入了通用烘焙公司),“邦德面包在各个城市的销售就是这样起步的。你认为我们在费城开始宣传后,每周能卖多少面包?”

“哦,大约15万条吧,”开普敦说。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仅仅是费城,邦德面包每周的销量就超过了100万条。无论在哪里烘焙和销售,这个品牌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受欢迎。尽管这些销售地区只占全国的大约三分之一,但家庭主妇们现在每周要购买大约800万条邦德面包。

尽管是一个年轻人提出了一些小巧思来做广告宣传,但“邦德面包”这个绝妙的创意却源自于一位老人家。

5.

“年少而有为,乃是人生一大幸事。”这是布鲁斯·巴顿(BBOD广告公司的创始人)的一句名言。然而,过早的成功有时也会埋下悲剧的种子。亚历山大大帝便是一个例证,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在印证柏拉图的观点,但最终却与之背道而驰。深入研究亚历山大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在25岁征服波斯之前,他不仅在军事上,更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然而,25岁之后,他的创造力似乎被日益膨胀的自负所束缚。从那时起,他唯一的新点子就是不再刮胡子,以此让自己看起来仍像当年征服世界时那般年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创造天赋如此迅速地黯淡、并最终消逝无踪呢?答案就在于,他的努力先行止步,才华也随之干涸。

柏拉图的观点似乎也能从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一生中找到佐证。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史蒂文森44岁离世时,他的作品依旧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假如他身体健康,未受肺病侵扰,能够活到70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60岁之后的创作仍能与40岁前的作品相媲美,甚至更为出色。

在某些情况下,非凡的天赋确实会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便如火如荼地燃烧,但随后又迅速熄灭,这也是“神童”一词的由来。然而,这样的早慧现象显然不是柏拉图所强调的。同样,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也不太可能基于此提出:“如果你在40岁之前还未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名人堂之上,那你不妨收起你的野心。”

霍姆斯自己的人生轨迹就证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48岁之前,他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医生和教授。他的文学声誉始于近50岁时所著的《早餐桌上的独裁者》。从那时起到他75岁时写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这段时间是他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无独有偶,霍姆斯的儿子的职业生涯也打破了创造力随青春流逝而衰退的陈旧观念。首席大法官霍姆斯在72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伟大著作《普通法》。在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虽已年过九旬,美国总统仍向他请教如何引领国家走出危机。

查尔斯·多兰博士对400份优秀职业人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创造力的巅峰平均出现在50岁左右。更为惊人的是,他发现,许多卓越的创造性成就是在60至70岁之间产生的。这充分说明,想象力比记忆力更持久。只要我们内心的激情不息,无论年岁几何,创造力都将与我们同在。

6.

在我17岁刚上大学时,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60岁的老毕业生,他就住在校园对面。很久之后,他依然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有记录显示,在他76岁的时候,作为美国驻限制军备会议的全权代表,他提出的建议比任何年龄只有他一半的人都要多。这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就是伊莱休·鲁特。

托马斯·杰斐逊在66岁时退休,回到了他在弗吉尼亚州的温馨家园。从那时起,他迸发出了许多的创新想法,让所有参观他的庄园蒙蒂塞洛的游客都惊叹不已。甚至在七八十岁的高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他相似的还有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发明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那份向国会递交的要求废除奴隶制的请愿书。这份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文件,是他在1790年撰写的,当时他84岁。

在科学领域,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乔治·华盛顿·卡弗博士,在80岁时仍然源源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他在这个时期的创新数量之多,以至于《纽约时报》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为南方农业做出最多贡献的人”。还有一位更早期的科学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他在58岁时完善了自己的电话机发明,并在70岁时成功解决了飞机平衡稳定的技术难题。

人们常说,“作家往往英年早逝”,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例如,弥尔顿在44岁时失明,但他在57岁时创作了《失乐园》,62岁时又写出了《复乐园》。大卫·贝拉斯科在70多岁的高龄,依然能创作出成功的剧本。而71岁的马克·吐温则出版了两本新书——《夏娃的日记》和《三万元遗产》。

茱丽雅·沃尔德·何奥在43岁时创作了《共和国战歌》。但亚历山大·伍尔科特曾告诉我,她的巅峰之作是《日落》,那是她在91岁时完成的。而萧伯纳在快70岁的时候,首次荣获了诺贝尔奖。

卡尔·桑德伯格,这位以纪实文学为主的作家,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虚构作品往往比现实生活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而他在70岁时却完成了一部新小说,甚至还被电影制作方以1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了版权。

当我们的身体停止生长,甚至天赋也可能停滞不前时,但我们的创造力却可以通过努力逐年增长。萨默塞特·毛姆的话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想象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而且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反,成年人的想象力其实比年轻人更加丰富。”在与一位重视创造性努力的律师讨论时,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类比:“法律中有一条原则,即赋予你的东西,如果你不加以利用,就可能会失去它。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想象力。如果我们不运用它,它就会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心理学家乔治·劳顿指出,人的心智并不会在50岁时停止发育,而是会持续发育到60岁。根据劳顿的观点,从60岁开始,智力会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衰退;但即使到了80岁,我们的心智能力仍然几乎与30岁时相当。特别是当谈及创造性才能时,劳顿强调,虽然老年人可能会丧失部分记忆力,但“创造性的想象力是永恒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识一些比年轻朋友更具创意的老年人。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是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一件事。在她80岁的时候,她不慎跌倒摔断了肩膀。她的同龄密友弗兰克·穆尔菲尔德太太在得知我母亲右臂再也无法使用时非常伤心。她们曾一起享受打牌的乐趣,但母亲该如何用一只手玩牌呢?穆尔菲尔德太太前往纽约的大商店寻找单手打牌的装备,却一无所获。于是,她决定亲自动手创造这样的装备。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儿子将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制作出了一个支架。这个支架一直陪伴着我母亲,直到她94岁离世。

7.

有些神童的创造力火焰很早就熄灭了,但也有一些慢热型的人,他们早年看起来平平无奇,然而,后来却展现出惊人的才智。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这种类型的人的成长历程,他曾是我夜校班上的一名学生。他原本是个羞涩内敛的孩子,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你绝对不会将他与非凡的聪明才智联系在一起。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记者,虽然工作勤勤恳恳,但表现并不算出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名驻华盛顿的知名记者。在那些创造力超群的人群中,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甚至当选为国家新闻俱乐部的主席。美国总统都曾就政府方针向他征询意见。这个人就是阿尔弗雷德·奇士霍夫,他担任着一家大型日报的主编,同时还管理着一家大型广播电台。他的创造力在40多岁之后逐年攀升。从他的成就来看,可以确信的是,当他五六十岁时,他的创造力还将继续提升。

那么,为何他的创造力能够持续提升呢?心理学家劳顿在谈及想象力的持久性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丰富。除了天生的才华和内在的驱动力,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还在于我们脑海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正如哈里·赫普纳博士所言:“当我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多样化且丰富的经历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在有限接触生活时无法产生的概念。

当然,如果我们陷入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心,或者停止了探索与尝试——那么,当我们的身体慢慢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创造力。尽管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有过相关论述,但我们可以坚信一个事实:思维活跃和思想丰富并非是年轻人的专利。 Fh3z02QdBxa3Y9+8+RZ/xnOP9RyMm1m3Bv/mEj+1DRPwHP8A70K5s8VN0/PI2g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