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前提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亲子关系是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第一段关系,对于以后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亲子关系奠定了孩子生命的底色,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所在。亲子关系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顺理成章得到更好的解决。

好的亲子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顺应了家庭教育的规律。正如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者绝不该和学生对立”,一旦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发生对立,真正的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亲近了,学生才能相信老师传授的道理。这也是讲情与理的关系,没有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就没有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教育者应该永远站在学生这一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不是和其他的力量站在一起,来对付学生,与学生对立。教师如此,父母更应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跟孩子关系紧张,孩子可能连父母说的话都不想听,父母的教育怎么可能抵达孩子的内心呢?亲子关系先于亲子教育,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才不会对抗,才能形成合力。

好的关系不是过分亲密、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如此。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先亲密,后分离。我们人类的爱大多以聚合为目标,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指向分离的。不同时期的亲子关系是不一样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调整养育方式:婴儿时,抱着走;幼儿时,牵着走;小学时,看着走,时常搭把手;中学时,好比放风筝,风筝飞,线在手;大学时,要放手,只在心中有。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尊重是前提

很多父母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时,常常忘了自己原本的身份——辅导孩子做作业时,把自己当成了老师;孩子犯错误时,把自己当成了警察;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了个人隐私时,又把自己当成了侦探……这些不确定的身份,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稳定的亲子关系。我们要知道,所有关系的关键都是在关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当我们确定了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再去处理问题时,问题才会变得简单。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惠子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所以当别人的想法、做法与我们不同的时候,我们应当尊重对方,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父母,该如何尊重孩子,我想我们可以从纪伯伦的下面这首诗中得到一些启发。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这首诗深刻地诠释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命与存在应当得到爱与尊重。当父母的爱宏大到没有恐惧、没有企图,孩子的生命就自由了,生命的智慧才能开启,才能按照他本来的样子成长。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

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类型的家长,他们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优点:有礼貌、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等,而自己家的孩子全是缺点:调皮、拖拉、成绩差等。他们想方设法地改造自己的孩子,想把自己家的孩子变得和别人家孩子一样。

可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受其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的影响,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样也有自己的劣势与短板。教育是让人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用机器裁剪出统一规格的产品。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发挥其优势条件,扬长避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小俊和小涛都是初二男生,两人是好朋友,都喜欢打篮球。一次,他们两人相约一起买了喜欢的篮球队的队服,上学时先将队服穿在里面,然后把校服穿在外面。课间休息时,他们特意脱了校服,穿着队服在操场上打球。年级组长看到后,要求他们遵守校规,“在学校必须穿校服”,并打电话告知了他们的家长,请家长配合监督。

第二天,小俊和小涛都乖乖穿着校服来到了学校,但两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小俊一脸沮丧,向小涛抱怨说:“昨天妈妈很生气,说去学校是去学习的,不是让我去穿着队服显摆的。她把我的队服没收了,说学期结束才还给我。”

听了小俊的话,小涛很惊讶,他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昨天回家后,妈妈先是笑着调侃他说:“儿子长大了,知道打扮自己了!”小涛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很美的。随后妈妈又平和地对他说:“我知道你长大了,希望展示自己,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校有校规,妈妈希望你上学的时候遵守校规,穿好校服。”小涛觉得妈妈说得对,点头答应了。

小俊的妈妈是传统的专制型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强加很多规则,他们期望孩子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并通过惩罚和强制性措施来让孩子遵守这些规则,但却很少向孩子解释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这种方式常常会让孩子心生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而小涛的妈妈则是权威型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坚持重要的原则、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但也会乐于倾听、解释和协商。这类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更加合理的要求,并且注意说明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以确保孩子自愿回应这些要求。他们会倾听孩子的观点,及时做出回应,并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他们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不会控制孩子的情绪、想法和自我意志。因此,权威型父母通常能以更合理、更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十分高涨的“成人感”,这促使他们追求更加平等的关系,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威,都会成为他们挑战的对象。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强烈要求独立。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营造更加宽松、民主的家教环境,给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避免用情绪点燃孩子更加激烈的情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权。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更加有责任感。

信任是基石

在亲子关系中,始终存在着力量不对等的客观事实。父母无论在身体力量,还是在知识、经验、智慧等方面都要优于孩子。由于这种力量的不对等,父母常常会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产生过分的担心,进而产生不信任,甚至演变成行为上的过度控制。

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沉默地玩耍。周围人因此误以为他不如同龄孩子聪明,只有他的妈妈一直坚信,孩子一定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成长为优秀的人。爱因斯坦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也得益于妈妈对他始终如一的信任。试想,如果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像现在很多焦虑的父母一样,总是在催促他要和别的孩子步调一致,爱因斯坦还能够自由成长,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吗?

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信任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体系,而不是在重复父母或其他人的路。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感觉,理解孩子的感受,支持孩子去亲身体验,并相信孩子最终会成长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个体。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借信任之名,对孩子不管不顾,跟孩子完全分离。我们要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做好引导和陪伴。

我们有个词叫“言传身教”,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和示范。你希望孩子怎么做,你就要先怎么做。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犯错、会走弯路,这时,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给予他自我调整的空间,给予他试错的机会。有时候,人只有在试错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才能有勇气去试错,才能健康、自信地发展。

当父母自己的人格不够成熟、不够健全时,再多的育儿知识都只能是知识,而无法成为能力。试想,如果一个家长整天生活在焦虑中,眼中只有对孩子的埋怨,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呢?家长要引导孩子,首先自己要成长,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成熟的人。唯有家长的人格健全了,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只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家长有健全的人格,有足够的自信,才有可能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够独立和自信。

陪伴是保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陪伴是重要的保障,没有陪伴,一切都是空谈。

陪伴是陪护、伴随,被陪的对象是主体,陪伴的人是客体,但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往往反客为主,把陪伴变成了监督和控制。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被教育”,而是父母全身心投入的高质量陪伴。高质量的陪伴要做到“两个用”“两个到”和“两个一”:“两个用”即用爱、用情;“两个到”即人到、心到;“两个一”即一心一意、一心一境。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我们需要参与到孩子的生命历程中,看到孩子的感受和体验,看到孩子的存在。孩子在父母耐心、温柔的陪伴中,在父母肯定、欣赏的目光中,渐渐发展出自我,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

陪伴是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助力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进入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的陪伴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父母的陪伴是一种保护式的陪伴。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父母的陪伴就要转变成支持性、指导性的陪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父母与孩子的心不断地靠近,身体却在渐渐地远离。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但你要相信,只要你肯想,只要你肯做,依然可以用真心、真爱陪伴孩子,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真心、真爱! C+Jl2m7ku5yk9abCMqwV77kmpF55NvGnr6t+Y2oy3qntfG1ynR5ednrkNYy33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