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家庭教育主体缺位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肩负着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的义务。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家庭教育主体缺位的情况十分常见,母亲缺位、父亲缺位、祖辈补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庭教育主体缺位会导致孩子的教育缺失,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母亲缺位

母亲缺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很多母亲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关系。这里讨论的“母亲缺位”,既指母亲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也指母亲没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心中“母亲”的位置出现空缺,使孩子的依恋关系出现异常。

什么是“依恋关系”呢?孩子刚刚从母体中分离出时就会啼哭,哭是此时孩子唯一的“武器”。当孩子开始哭泣,而周围有人来帮忙,孩子就会从中得到三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身边有人在帮我”,这会让孩子认为周围的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可以给他带来安全感;第二个信号是“仅凭哭这一项能力,我就可以让这个世界为我转动”“有人愿意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因此不要小看孩子哭泣之后周围人的照顾,这会给孩子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满足;第三个信号是“原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么美妙”,这意味着人和人之间可以产生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安全的、美好的。

这是三个正向的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的婴儿期给他建立起这样的三个信号,孩子就会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自信、独立、自强,能够相信自己,也愿意相信别人,他们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如果孩子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焦虑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如果母亲对孩子总是很冷漠,不愿意为其提供帮助和照顾,对孩子关爱不够,孩子就会容易形成此类型的人格。

第二类是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人格。有的母亲高兴起来对孩子好得不得了,给孩子买吃的,逗孩子玩,给孩子唱歌;可一旦不高兴了,就根本不理孩子了。面对这样的母亲,孩子会觉得很奇怪,她怎么一会儿对我好,一会儿又对我不好呢?这类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源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源于自己的需要——自己心情好,想要给予爱,那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要给;自己心情不好,不想给,那就算孩子再需要也不给。因为母亲的爱与关怀毫无规律,并不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是出现在母亲愿意给予的时候,因此,孩子为了获得母亲的爱而变得终日不安。

第三类是混乱型依恋人格。此类人格是残酷的虐待导致的——父母打骂孩子,把坏脾气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暴力、压迫等虐待,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孩子的内心深受折磨。

也许你会问,真的有不管不顾孩子的父母吗?现实中真的有,而且很多。他们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既不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一切也毫不在意、毫不关心。

曾有一位来访者说:“我这辈子就希望我妈妈能给我做一顿饭,我没有吃过一次妈妈做的饭。”虽然已经成年,但她仍然对“妈妈从没给我做过饭”这件事耿耿于怀。她的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因为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想获得认可,必须表现得极其优秀才行,所以从小形成了“我必须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才能够获得安全感”的价值观。即使结婚生子后,这位母亲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照顾孩子,而这无疑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实际上,一个人的事业和家庭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母爱不能缺席,这也是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父亲缺位

在中国,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十分严重且普遍的现象。中国的隔代抚养率是全球最高的。某项统计显示,中国5000万个城市家庭中,有2/3以上在抚养和照看孩子方面需要依赖老人。比如在上海,在有0~3岁婴幼儿的家庭中,近90%有祖辈参与抚养教育,超过75%有祖辈一起生活;在北京,有约70%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有近50%。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而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孙辈的隔代家长的比例接近100%。

这种情况造成了中国育儿的两大特色,一是父亲缺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二是老人介入养育,或老人代替养育。

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男性认为“我是男人,我要拼事业”“我只要挣钱就行了”“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与我无关”“男人天生带不了孩子”。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工作、挣钱的能力,很多女性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男性。现在早已不是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而是夫妻共同挣钱养家、共同养育孩子的时代了。

在让父亲参与育儿方面,女性也同样存在认知误区。很多新手爸爸一开始也很有热情,想分担带孩子的工作,但却发现家里常常出现这些情况:

情况一:孩子出生后,有一大堆人,比如孩子的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月嫂或者保姆,都在围着孩子转。可是,一个孩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人照顾?人多活少,哪里有要爸爸干的活呢?

情况二:当爸爸想给孩子换尿布时,奶奶或者外婆一个箭步冲上:“我来,我来,你一个大男人哪里会做这些事!”“你上班辛苦,赶紧休息去吧!”于是,爸爸就去一边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去了。

情况三:在爸爸刚开始照顾孩子时,孩子的外婆、奶奶、妈妈总在一旁挑剔和打击:“哎呀,你放的洗澡水太烫了。”“纸尿裤不能这么穿。”“你抱孩子的姿势不对,孩子会不舒服的。”除了这些,有时爸爸还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你怎么这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净会帮倒忙,让你做还不如我自己全干了!”

情况四:爸爸给孩子辅导作业,妈妈回来一看,勃然大怒:“你怎么辅导的,怎么错了这么多?怎么都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去了学校,孩子铁定要挨训了!”爸爸默默地看了一遍,发现的确看漏了一些题目。妈妈紧跟着再来一句:“以后不用你检查了,只会帮倒忙!”

家里的女性要么不让爸爸插手育儿的工作,剥夺他参与的机会,要么否定和批评他的表现,打击他参与的热情。这些否定、批评和打击,再加上人性中喜欢偷懒、害怕困难等本能,很多爸爸就索性什么都不做了。不做,自然就没有练习的机会,就更加不会做,于是得到更多的否定和打击,最终形成男性更加不参与育儿工作的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丧偶式育儿的局面是男性和女性“共谋”出来的:女性将男性排挤出育儿队伍,男性顺势逃避育儿责任;女性从中获得了价值感和优越感,男性从中获得了舒适感和解脱感。就这样,父亲的角色退出了家庭教育,然而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父亲,父亲的缺位将会给孩子带来四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第一,孩子缺失游戏时的依恋对象。根据心理学的依恋理论,婴儿伤心或恐惧时更依恋母亲,而在游戏时更依恋父亲。第二,孩子缺乏性别认同。孩子在3~6岁时会完成性别认同,即男孩向父亲认同,女孩向母亲认同。第三,孩子的社会化能力降低。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可以让孩子更社会化,为孩子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第四,使母亲的焦虑程度增加,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父亲支持母亲,让母亲情绪稳定,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也是家庭的常见形式。在单亲家庭中,抚养孩子的任务直接落在父亲或母亲一个人身上,任务更难,也更重。因此,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更需要指导和培训,以帮助他们独自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此外,父母错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常见的父母错位有以下几种:严母慈父,这样的组合有的是因为母亲需要掌控感,主动冲锋在前,有的是因为父亲过于“慈爱”,母亲不得不担当先锋;严母严父,这样的父母双方都采取控制、严苛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没有倾诉对象,容易变得情感冷漠、懦弱、没有主见;慈母慈父,这样的父母双方都无原则退让,让家庭教育失去底线,容易导致孩子自私、骄纵。

祖辈补位

在父母缺位的家庭环境中,祖辈补位显得尤为重要。老人帮助带孩子主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0~6岁期间。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给孩子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是最重要的。

前面提到过,在中国5000万个城市家庭中,有2/3以上的家庭需要祖辈帮忙照看孩子。隔代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由于育儿理念不一致导致的婆媳矛盾,并进而发展到夫妻矛盾。家庭关系复杂,就会形成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在养育孩子方面,夫妻独立养育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很多家庭中,老人介入养育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婆婆很精明能干,也很强势,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做主。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婆婆也习惯性地什么事情都要管,然而这个母亲也是非常有主见的人,不喜欢婆婆插手自己小家庭的事务,因此婆媳之间经常产生矛盾。每次产生矛盾,婆婆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自己的儿子哭诉。然而这位儿子却不太有主见,夹在婆媳之间左右为难。年轻的母亲既想维护和丈夫的感情,也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后只能妥协。

现在孩子已经进入初中了,大事小事依然由婆婆决定,比如婆婆决定孩子就读哪所学校,婆婆决定周末带孩子去哪里玩。这位母亲常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自己在孩子面前也没有任何存在感……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庭存在严重的婆媳矛盾?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组建了一个家庭,却发现家里还有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虽然妻子应该是家庭的女主人,但“太后”仍然霸占着女主人的位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插手。对于婆婆来说,她的所有精力、打算、安排,都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但她的孩子已经是别人的丈夫,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愤怒的种子在这时候便埋下了。有的婆婆甚至会故意把婆媳之间的矛盾说给儿子听,让儿子左右为难。这么做,最后影响的其实还是儿子的夫妻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正确的序位非常重要:第一位应该是夫妻关系,第二位是和孩子的关系,第三才是和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里的“定海神针”,如果不把夫妻关系摆在家庭关系的首位,必然会出现各种扭曲的后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为大,因此在家庭关系中,很多人也把父母的重要性看得大于妻子,不重视妻子的感受。而妻子因为夫妻情感缺失,就会在有了孩子之后,将情感全部投注在孩子身上。夫妻之间关系不和,妻子就容易向孩子倾诉,但这其实是在无意识地鼓励孩子替代伴侣来陪伴自己。这种错位一方面让孩子感觉自豪,“看我多重要,妈妈爱我胜过爸爸”,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不能安心地只做孩子,而是要承担母亲对父亲的情感需要。孩子都天然地渴望为父母排忧解难,但又缺乏排忧解难的能力,如果父母向孩子倾诉成人世界的烦恼,必然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无力感,“我居然没有能力替父母排忧解难”。这样的孩子内心会不堪重负,心理学上称之为“被吞没”创伤。孩子会认为“妈妈辛苦养大我不容易,孝顺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将来一定要补偿她,让她快乐、幸福”。这样长大的孩子,有一天结了婚、有了妻子,而妻子又和母亲产生冲突时,就会选择站在母亲的一边。而当一个女性有了一个“妈宝男”的丈夫,就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妈宝男”的儿子,这种模式会一直循环。

复杂的家庭关系,很难达成教育一致。如果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父母,孩子受到的教育很可能是矛盾的、互斥的。真正懂教育的祖辈,会理解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理智地退让,把父母推到子女教育的第一线。遗憾的是,对家庭教育大包大揽的祖辈,多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指挥孩子的父母、控制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发挥作用。

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分工合作,共同分担养育职责,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如果确有祖辈参与家庭教育,也切记不可越位,祖辈只是协助者,而不能取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在本书第四、第五、第六章中,将对父亲、母亲及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和职责进行详细介绍。 XUd2rqCL9vxFxdA6rG9PypwuMKdfCK+2So9kssdDPXeJcJvQgH//NX7YrwMpg7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