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家庭教育认知误区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前行的。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代际的传承都以经验传授为主。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过去以经验传授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落后,成了阻碍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家庭教育,会影响他的教育观念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行为。这种影响十分强大,如果不进行刻意的学习或练习,很容易让不好的教育方式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需要学习,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却不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学习,他们通常以自己经历的家庭教育方式,继续教育自己的孩子。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很多人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诸如“打是亲骂是爱”“不听话就是坏孩子”等观点至今影响深远而广泛。受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影响,我国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在农耕时代,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权威人物——一个“大家长”,而教育的理念就是孩子要听话、要顺从。因为孩子的吃喝用度都要由父母提供,父母为孩子承担了一切,所以孩子要对父母感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形成的理念。听话的孩子懂事、乖巧,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讨好、恐惧,是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满意而做的,是孩子在压抑自己的感受,去照顾父母的感受。孩子被压抑的感受,可能会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大学、婚姻或事业阶段爆发出来——觉得生活无意义,有空虚感;活得小心翼翼,认为活着很累;没有活力,缺少自我价值感;循规蹈矩,思路狭窄,没有主见,不敢担当。

二是父母可以对孩子使用暴力。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类靠着“暴力”起家,成了“地球之王”,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打和骂成了家长们普遍使用的教育手段。

我曾经接到一个咨询:一个16岁的男孩,辍学3年,每天在家打游戏,而且不断地向父母要钱买游戏里的装备,不给就歇斯底里地发脾气、摔东西。一天夜里,男孩在情绪爆发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去医院。经医生诊断,男孩严重营养不良,加上当时情绪激动,所以才导致晕倒。

在咨询中,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小的时候,母亲、爷爷和奶奶都非常宠爱他,会无条件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但父亲却对他十分严格,而且动不动就打他。虽然打骂的方式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能短暂有效,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方式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亲子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发展成完全对立的局面。

三是“丛林法则”下产生的比较意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时候,人们会有一种“丛林意识”:如果你比我强壮,那我争夺资源的能力就不如你,我就可能会饿死。因此,人们会产生“我不能让他超过我,我要超过他,我只有比他强大,才可以活”的想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人和人之间不再需要殊死的较量,而是可以谋求共赢,但我们的教育理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家长仍然会说:“你看,人家的成绩多好!”“你看,你就是不如人家!”

芳芳和玲玲同龄,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同一个班,是无话不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学习上,芳芳各科成绩都很平均,玲玲则是数学成绩比较优异。一次,两家人在一起玩的时候,芳芳妈妈当着大家面,表扬玲玲数学学得好,教育芳芳要向玲玲学习。当时,芳芳沉默不语。没过多久,玲玲又在数学考试中比芳芳多考了10分,芳芳妈妈又在家里表扬玲玲,教育芳芳向玲玲学习。这时,芳芳生气地说:“你让她当你的女儿吧,她更好些!”后来,两个孩子就渐渐疏远了,不再一起去上学,平时也很少联系了。

有一种伤害叫“别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盲目攀比是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被欣赏的理由。

四是父亲养育的缺位。农耕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男耕女织,男性的体力比女性好,要在外面耕种,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女性身上。如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常常是缺位的,甚至由此诞生了一个网络流行语——丧偶式育儿。父亲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阳刚之气和父亲作为榜样的力量与信心。父亲养育缺位的孩子往往性格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缺乏对生活、对运动的热爱和憧憬。

五是教育的功利性和人的工具化。在农耕时代,人们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像父辈、祖辈一样继续务农,做繁重的体力劳动;二是学习知识,参加科举,跳出“寒门”去做官。那时,人们读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做官,功利性较强。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个人独特的个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时代变了,如果父母还在用工业时代甚至农耕时代的观念来进行家庭教育,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有一个女孩,她的父母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格。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她就自己一个人上下学了。去学校要走30分钟的路,她常常起得比父母还要早。一直到初中毕业,她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可父母从不表扬她,只会不停地提醒她不要骄傲,还会在她没考好时大骂一顿。后来,她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却没有觉得特别开心,因为她觉得自己学习都是为了父母,为了不被他们打骂,为了他们高兴,为了让他们脸上有光。她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任务,自己的独立、坚强、自律都是被逼的。从高中开始,她变得特别“叛逆”,不想和父母交流,一交流就拌嘴。而由于她的“不听话”,父母对她更加严厉,又打又骂,有时还实行经济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缺少试错的机会,女孩虽然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听父母的,内心却仍然是保守的、懦弱的、不自信的。她怕自己做错事或走错路,所以每当要做决定时,她就会逃避,转而依赖自己认为可靠的人,比如亲近的朋友。慢慢地,她变得很容易被别人影响,失去了自己做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她没有参加社团,不和同学出去旅行,也没有谈恋爱。在学习以外,她少有娱乐活动,就连对生活的感受也变得枯燥无趣。

如果女孩的父母懂得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孩子一不听话就又打又骂,女孩的人生可能会更精彩。

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家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分辨,自己曾经经历的家庭教育是否适合当下,哪些是可以传承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科学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比如孩子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拥有哪些资源和支持等。如果家长忽视自身的学习,总是按照固有经验、父辈习惯进行家庭教育,把陈旧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能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以经验为主的家庭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内容单一,影响全面发展

教育内容单一,忽略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是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

很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感到焦虑,例如“控制不住脾气,总想发火”“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指导孩子”“辅导孩子学习感到费劲”“不了解孩子想法,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为报班的内容和数量焦虑”。其中和孩子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是影响家庭氛围和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很多父母都存在以下现象: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不看电视,甚至连走路都蹑手蹑脚的;经常用言语“恐吓”孩子,夸大孩子不小心犯的错误,如“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将来进了社会怎么办”;孩子考得好了,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甚至打骂。

很多父母一谈到孩子的学习,就表现得很沉重、很痛苦,可是没有人喜欢处在沉重、痛苦的氛围中。如果家庭教育总是片面强调学习,哪里还有家的温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初,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唯家庭教育是教”;进入农业社会后,发展为“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第二阶段;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发展为“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甚至“唯学校教育是教”的第三阶段;未来,家庭教育需要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第四阶段,即家庭教育现代化阶段。

但是,很多家长的认知仍停留在“唯学校教育是教”的阶段,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独立性,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他们过度关注学习,导致亲子关系变得敏感而脆弱,孩子的发展也变得单一且片面。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时还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

家庭教育哪里只是单一的学业指导呢?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培育家国情怀;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审美追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其珍爱生命;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就是以成绩为导向的学校教育的辅助,忽略了文化教育其实并不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规范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有的家长简单地把综合素质培养等同于让孩子参加一个或多个兴趣班,学习和掌握一个或多个“特长”,拿一个或多个“等级证书”;有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甚至没有对孩子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及时制止和给予正确引导。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家庭教育内容的窄化,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更无益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二:职责外包,家庭影响弱化

职责外包,家庭影响弱化,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

现代社会节奏快,养育孩子成本高,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家庭教育。因此,在很多家庭里,原本应该由父母履行的教育职责,有的“外包”给了祖辈,有的“外包”给了培训机构,有的甚至“外包”给了互联网。这些“外包”都大大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影响。

祖辈代替父母养育孩子,常常会衍生出各种问题,如: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父母与孩子情感联结减弱;家庭关系错综复杂,导致孩子在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中左右为难,等等。

明明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时爷爷带他最多。由于“隔代亲”,加上明明身体不好,爷爷对他处处溺爱、事事袒护。明明做事拖拉,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不理想,但自尊心极强。由于成绩长期落后,他在学习上开始自暴自弃。身体不好成了他不想学习的理由,常常请假。老师去家访,明明的父母和爷爷各执己见,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吵了起来。

祖辈参与家庭教育,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祖辈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家务、代替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等,让父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和育儿。但如果边界不清,祖辈完全代替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就会弊大于利(相关内容将在本书第六章详细介绍)。

家长集体焦虑,家庭责任外包,给社会培训机构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兴趣班、特长班、提高班、强化班、托管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些培训机构,看似满足了家长的需求,但如果从孩子成长的“营养需求”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中班,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才上小学,但她担心孩子以后在学习上跟不上,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幼儿美术、珠心算、拼音……孩子的周末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这位妈妈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觉得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对于将来的发展总是好的。每当孩子诉苦,说自己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她都认为是孩子贪玩、怕吃苦,逼着孩子坚持下去。幼儿园老师多次跟她沟通,告诉她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不适宜学太多学科知识,应该侧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这位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一看到孩子玩耍就焦虑,恨不得用辅导班填满孩子所有的时间。结果,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就已经对学习感到厌烦和恐惧了。

认为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才是最好的,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家长认为培训班的老师比自己强,因此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要学。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给孩子亲情的陪伴,在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忙于工作,或出于自认为给孩子更好教育的目的,不花时间与孩子相处,不亲自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那么给孩子造成的情感缺失将是难以弥补的。

除了外包给祖辈、外包给培训机构,家庭教育还有一种外包形式,那就是外包给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网络、电子产品、人工智能等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孩子沉迷于网络,也成了当今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小启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是最近,他在学校经常睡眼惺忪、无精打采,有好几次在课堂上睡着了。面对老师的询问,小启支支吾吾,最后才承认说,他每天晚上都在玩手机游戏,常常玩到12点才睡。小启怎么会沉迷于手机游戏呢?原来,小启的父母平常各忙各的,很少陪伴孩子,“双减”后,小启的作业量减少,学业负担变轻,在家里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变多了,他觉得无所事事,就开始拿父母的手机玩游戏,结果越玩越“上瘾”,甚至发展成夜里等父母睡着后再偷偷拿着手机躲在被窝里玩的程度。

当今,就算是成年人也面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挑战,而未成年人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更依赖网络,如果现实世界对他们来说缺少吸引力,就很可能沉溺于网络世界。

面对网络世界的强大吸引力,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认识、熟悉、运用网络,区别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引导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百味。

我们应该让孩子接受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家庭教育,它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将孩子“外包”出去。 JGiJyVmlItKiI0XfvuZW6qRBeSfbpnIdd/MOWqXhf6jfuC6FdbG/1T/NY3ztJ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